近日,有一天深夜,佛山某個派出所門口,一名男子把一個9歲小孩連拖帶拽往裡面走。孩子的手裡還拿著一袋東西,而男子則是怒氣衝衝的樣子。「我……想買東西……偷了錢。」孩子上氣不接下氣地哭著對警察說。這位爸爸希望民警能幫忙懲罰兒子,就連人帶上「贓物」來派出所了。
俗話說「小時偷針,長大偷金」,所以當孩子出現這種行為時,不少父母難免會著急和焦慮,不知道如何管教。曾經有兒童成長研究機構做過一份調查:10歲之前的孩子是不是都有偷錢行為?調查結果顯示:60%的孩子10歲前都有偷錢行為。但現實中大多數孩子都成了好孩子,這背後少不了父母的正確引導。
正確的教育方式,孩子會知錯能改;而錯誤的管教方式,會讓孩子迎來錯誤的人生。
打罵是無用的教育方式
前段時間,一位母親懷疑女兒偷了28元,氣憤之下,從鞋柜上拿了塑料按摩板,讓女兒趴在臥室的床上,用按摩板打女兒的小腿、手掌心等部位。女兒被打完後一直躺在床上,直到晚上親戚發現女孩不對勁,把女孩送到醫院,女孩已失血性休剋死亡。僅僅是懷疑,母親就把孩子打死了。
孩子偷錢,是父母頭痛又敏感的行為,其實大動肝火去懲罰孩子、打罵孩子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嚴厲教育,可以起到一時的作用,但是起不到一世的作用。
孩子被打罵後認錯,是因為不想繼續被打罵,不是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甚至孩子可能會更加叛逆,變得更壞。
義大利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曾說過: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世界上本來沒有壞孩子,但是有用錯誤的教育方法養出的孩子。所以,教育應該看到背後——為什麼孩子會「偷錢」。
應了解孩子為何會偷錢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不滿14歲)的「偷竊」行為往往有以下幾個原因:滿足生理需要,孩子有物權概念後產生了佔有欲;虛榮心驅使;為了引起成人的關注;行為慣性,甚至是免責機制縱容的結果。
不管是以上哪一種原因,家長在處理時,都要先去「看見」孩子,了解孩子。每個孩子剛做一件自己覺得不好的事情時都是忐忑的,而在這個心理初期是好糾正的。
在節目《謝謝你來了》中有一對母子,母親上了節目,才知道孩子上小學時偷錢的背後原因。孩子11歲前在老家和爺爺奶奶生活,11歲後被父母接到了北京上學,但是孩子學會了偷錢買玩具。
當主持人問:「是因為虛榮嗎?還是喜歡那個玩具?」孩子說自己沒有朋友,想要以玩具為途徑,結交朋友,才偷家裡的錢買玩具。孩子還偷錢買過手機,因為交到的第一個朋友有自己的手機,孩子擔心朋友嫌棄自己,所以買了手機拉近自己和朋友的距離。但父母當時沒有問過孩子原因,只是一味打罵孩子。導致孩子後面繼續偷錢,而且性格越來越沉默,和父母相處得也越來越不愉快。
育兒專家斯波克說:如果孩子偷竊,你就應該送給他一件與他所偷物品類似的禮物,讓孩子知道你關心他。如果父母當時關心一下孩子,看到孩子偷錢背後的動機,孩子就不會擁有那麼落寞的童年,也不會有偷竊的習慣。
一份健康的愛,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尊重與看見;一個溫暖的家,任何時候都應該是愛與約束同在。
如何杜絕孩子偷錢行為
要避免孩子有偷錢習慣,以下的3個教育方式值得參考。
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日本有一個媽媽,知道8歲的孩子偷了家裡100元錢,沒有責罵沒有生氣,直接在某天帶兒子去路邊撿垃圾。走了4公裡,撿了一小袋塑料瓶,賣了10元錢。孩子累到不行,問媽媽:「可以打車回家了嗎?」媽媽問孩子:「你的10元錢夠打車嗎?」只有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孩子才會懂得取之有道,才會尊重別人的錢。
我們平時可以帶孩子去工作的地方看看,讓孩子知道父母賺錢不易;帶孩子收集瓶罐去賣,讓孩子體驗賺錢辛苦。
給孩子零花錢,讓孩子學會理財:很多孩子偷錢,也是因為他們「沒錢」。想要的東西買不了,父母也不給買,孩子就會想通過其他途徑得到。定期給孩子一定數額的零花錢,讓他自己保管、支配和記帳,能夠減少孩子的虛榮心和不正確的心思,更能教會孩子理財。
第一次發現孩子偷錢,要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如果第一次發現孩子偷錢能處理得好,也能阻斷孩子繼續偷竊。
1、不要「審問」,父母保持心平氣和的心態,鼓勵孩子把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
2、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侵佔,如果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拿的行為是偷,是不對的。
3、培養孩子同理心,父母試著讓孩子感受別人因心愛的東西不見了的傷心難過情緒,來誘發孩子的內疚感,矯正孩子的「偷竊」行為。
4、給孩子更多的關愛,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是受重視的,不會再去「偷」了。
從某種角度來講,發現孩子偷錢也許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發現,才能改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