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送血液的泵——心臟》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輸送血液的泵——心臟》,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放手引導學生參與嘗試和討論,啟發學生發散性思維。根據這一教學理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過渡:教材是進行教學的評判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首先我們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 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七年級生物下冊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了解心臟的構造以及人體血液流動的循環模式和流動的動力。
本節內容緊接著上兩節的課程內容設計的,血液是人體內物質運輸的載體,管道是血管,那麼輸送的動力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節課探討的問題。學生自己能夠感受到心臟的跳動,進而就能大概知道它位於身體的位置,那它是什麼構造呢?其實他們並不清楚,我們可以通過實物或模型的觀察,讓學生對心臟的構成有個直觀的認識;繼而啟發學生心臟是如何推動血液流動的,可以通過插圖或模型來詳細查看,來了解人體整個血液循環的模式。
(過渡:教學的基本前提是為了學生而進行的教學,其根本目的在於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因此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二、 說學情
初一年級的學生對人的身體構造有一定的認識,但還不夠清楚,本節的心臟結構和血液循環路徑比較複雜,過程抽象,對於初學者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的設置問題,來啟發和釋疑,另外充分利用實物、模型教具等教學資源,為學生清晰地展示,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個深刻的記憶,這樣有利於教學的順利開展。
(過渡: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確定了本課時如下的教學目標)
三、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和功能;闡述心臟結構和功能的相適應原理;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能區分動、靜脈血。
【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以及課件來認識心臟的結構,以及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特點;通過視頻、課件等學習,對血液循環途徑獲得直觀的感知;通過磁性教具的運用,學生深入思考,分析血液在循環過程中的成分變化,區分動、靜脈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課程的學習,體驗生命的存在,並有意識地將所學知識落實到鍛鍊身體、保護心臟、預防心臟病的行動上來,形成珍愛生命的意識。
(過渡: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心臟的結構與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
【難點】
體循環與肺循環的途徑及其相互協同的關係;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變化。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解決重點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同時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現狀,本堂課中主要採用模型建構法教法、情景教學法、觀察法和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面詳細闡述我的說課重點—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共分為四個環節。
(一)新課導入
首先提出問題:人們用哪些體徵指標判斷一個人還活著,[設疑]。接著創設情景:分別感受平靜狀態下和劇烈運動之後心跳的頻率;進而引發學生的思考:自己對心臟已有的認知及想要繼續探究的內容。
因為心臟的結構認知是這節課的重點,通過這樣的設計可以激發學生探究心臟結構的興趣,並引起學生對心臟功能(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的求知慾。
(二)新課講授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本環節分為3部分。
第一部分:觀察心臟的外形,識記結構。【板書】
通過觀察心臟樣本的外形,辨別前後,真實感知心臟壁的厚薄。並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模仿學習解剖心臟,觀察並記憶心臟的各部分構造。在教師的引導下分組討論心臟的結構和功能的關係。
經過以上的步驟,學生分清心臟四腔的大致位置,並通過互相討論了解結構和功能的相適應原則,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點;整個過程沿著觀察模型—解剖心臟—提出問題—互相討論的路線進行,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並親自接觸心臟和解剖心臟,增加了在課堂上的參與性,加深了對心臟結構的認識。
在形成一定的知識基礎上,再來學習第二部分:心臟的功能。
第二部分:探究心臟的功能。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心臟的功能,學生歸納:心臟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動力來源,心臟就像一個輸送血液的泵。
接下來通過電動模型來演示心臟收縮舒張時心房心室的變化,幫助學生理解心臟是如何邊工作邊休息的,同時進行學法指導:以一種活動替代另一種活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此外結合教材第62頁圖4-39,理解心臟的工作休息模式,並讓學生描述心臟的工作過程。
通過以上的探究學習,讓學生深入認識心臟的功能,也為第三部分的講授提供支持:為血液循環提供動力。
第三部分:血液循環的途徑。【板書】
通過播放血液循環途徑的短片,讓學生對循環有個整體的認識;另外讓學生再通過自製的磁性教具分別擺出血液循環的體循環和肺循環途徑,再結合前面學過的心臟內部的血液流動,將體循環和肺循環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循環的整體。另外教師提出動、靜脈血的概念,提示學生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含氧量的不同,並通過課件或視頻來展現二者顏色的不同,然後讓學生用不同顏色來標出在血液循環中兩者的不同途徑,進而完善血液循環圖,加深學生對血液循環的認識與理解。
通過對血液循環的學習,讓學生對心臟的結構及功能有了很好的認識,明白結構與功能的相適應性,從而同時解決了本節的重點與難點。
(三)鞏固提高
接下來,通過互相問答和做習題進行知識的鞏固;另外進行課外拓展:健康的心臟對生命有重要的意義;血液循環的異常對疾病的影響。
(四)小結作業
課程最後我採用提問的方式對本節課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系統的認識。同時讓學生課後製作一幅血液循環示意圖,下節課進行展示。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重點難點突出,能系統的展示本節的內容,讓學生一目了然。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以上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感謝各位老師批評指教!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