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每逢節假日,動物園就成了最熱門的景點之一,接納著絡繹不絕的遊客。然而,投餵動物的現象卻屢禁不止,動物園裡「禁止投餵」的告示牌仿佛成了擺設。今年的國慶假期,北京動物園再度出招,每天派60名志願者上崗,開展包括勸阻投餵、義務講解在內的多種服務。(10月2日《新京報》)
禁止遊客投餵動物,早該令行禁止。動物園裡的動物每天都會定時定量地吃,飼養員也會給它們提供具有最佳營養配比的食物。對於動物而言,不合理的投餵不僅會讓它們過度進食,給消化系統造成負擔,嚴重時還可能危及生命。例如,有的遊客為了所謂的「祈福」和「許願」,向海龜池裡投硬幣。然而,一旦硬幣被海龜吞食,就會成為腸道裡無法消化的異物。海龜因誤食硬幣而死已不是新鮮事,遊客的迷信和不聽勸阻成「罪魁禍首」,難免令人既心疼又氣憤。
讓動物「少吃」,也是對遊客的一種保護。動物園裡的動物依舊保留著一定的「野性」,遊客的投餵無異於與它們「親密接觸」。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動物咬傷、抓傷都是潛在的危險因素。需敬告遊客,「距離產生美」在動物園裡同樣適用。
另外,志願者們也肩負起了讓遊客「多知」的責任。動物園本是供公眾觀賞並進行科學普及和宣傳保護教育的場所,讓遊客「遊有所得、遊有所獲」亦是動物園的價值所在。實際上,許多成年遊客帶著孩子來動物園遊玩,是想對孩子進行「實地教育」,而投餵行為也是想讓孩子們對動物多些關愛。只是這「愛心」用錯了地方,反倒變成了一種傷害。志願者們要做的,不僅是「阻止」,還是「解釋」;不僅要說明「不能投餵」,還要解釋「為什麼不能」;不僅是「就事論事」,還可以「借題發揮」,順便科普有關動物的相關知識。如此一來,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對動物保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禁止投餵」不應只是告示牌上的一句空話,在給動物園志願者點讚之餘,我們都應該成為「流動」志願者,將愛護動物、文明觀園的理念傳遞給身邊的每一個人。
文/伍梁永(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