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地人 策劃/房超然)
科比退役了,一個時代落幕了,但NBA依然沒有停止它前進的腳步。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是職業體育的殘酷,也是職業體育的魅力。
科比和喬丹,代表這兩個籃球時代。現在科比也要謝幕了。
而提起NBA,視覺和聽覺都是同樣不可或缺的記憶點。視覺不用說,自然而然是球員那些充滿藝術質感的運球、過人、上籃、扣籃等等銷魂動作。至於聽覺部分,則不僅僅是指籃球與籃框、籃板接觸時,啪、啪啪、啪啪啪的聲音,而是永遠少不了的音樂。就如同現代的電影不能少了音畫的同步,如果NBA沒有了音樂,同樣也會像默片時代的電影一樣,總會讓人覺得缺少了什麼。
事實上,音樂對於NBA來講,並不僅僅只是集錦時的配樂、推廣時的廣告音樂那麼簡單,甚至可以說NBA裡的音樂之水,一直很深很深,深到完全已經形成了和NBA這項運動,所不可分割的一種獨立文化生態。很多音樂人和NBA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很多NBA球員又和音樂圈保持著緊密的聯繫,甚至NBA的許多體育元素,還和嘻哈為代表的美國街頭文化息息相關,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以,聊NBA光懂個球不行,如果不懂音樂就想聊NBA,那你懂個球啊……
那些和NBA有關的歌曲
我們先來聊聊和NBA有關的歌曲,有些歌曲其實本來就非常經典,但和籃球搭配到一起,你才會覺得更配。而有的歌曲,其經典程度早就令人髮指,但很多人卻未必知道,原來這些歌曲竟然和籃球有關。
R&B天王R.Kelly有一首非常經典的歌曲《I Believe I Can Fly》相信很多人都對之耳熟能詳。這首歌曲不僅經常在美國的選秀節目被翻唱,即使在國內的選秀節目裡,也經常能夠聽到。因為對於選秀這麼一個充滿夢想的舞臺,歌曲「飛」的勵志主題,無疑太適合了。
R&B天王R.Kelly
但其實這首歌曲裡的Fly,指的並不是起飛的夢想,而是指NBA的傳奇球星「飛人」喬丹。1996年,電影《空中大灌籃》邀請R.Kelly譜寫主題曲,同樣熱愛籃球(美國歌手裡不愛NBA的可以說屈指可數吧)的R.Kelly,於是就寫下了這麼一首歌曲向喬丹致敬。而這首歌曲後來不僅成了NBA的全明星賽主題曲之一,也成了他自己的代表作,好人有好報啊!
另一位以海豚音名揚國際的R&B天后Mariah Carey,也和NBA極有淵源。比如很多人都非常喜歡《I Still Believe》這首婉轉抒情的情歌,雖然它並不是由Mariah Carey首唱,但這個版本無疑才是很多人能夠記住的版本。如果你平時不聽英文歌,那麼林憶蓮的代表作之一《依然》,就是根據這首歌曲改編的,你或許會聽過。而《I Still Believe》後來也被NBA拿來當成了聯賽的廣告推廣曲,這或許也是NBA所有廣告歌裡,最深情動人的一款。
瑪麗亞凱莉
不過,Mariah Carey最有名的一首NBA歌曲,當屬1993年的那首《Hero》。
2003年的NBA全明星賽,當時的喬丹雖然僅僅只是以替補身份出戰,但他的出場,卻引起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因為這也是喬丹職業生涯的最後一次亮相。而就在這次全明星的中場休息時,Mariah Carey親自將這首歌曲獻給了「飛人」喬丹,從此後這首歌曲也就成了喬丹的退役曲,很多籃球迷對於這首歌曲的記憶,往往都和喬丹有關。
NBA經常會選一些熱門,但又貼切體育運動或勵志主題的歌曲,作為賽事相關的推廣曲。比如在2003年,NBA就選擇了Christina Aguilera的《Fighter》,當成這一年季後賽的宣傳曲。
Fighter MV
Usher2004年的大熱之作《Yeah!》,同樣也是如此。而Bon Jovi那首像教科書般的美國主流搖滾經典《It's My Life》,同樣也被NBA選為官方主題曲。至於Queen樂隊的《We Will Rock You》,就不用再介紹了吧,如果在電視上聽到這首歌曲,幾乎有一半的可能,就是電視臺正在轉播NBA的比賽。
與此同時,Elton John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推出的作品《Rocket Man》,雖然是一首冷戰時代非常時髦的外太空主題作品,但卻因為和休斯頓火箭隊的隊名不謀而合,後來也被當成了火箭隊事實意義上的隊歌。
還有太多的和NBA有關的歌曲,因為篇幅所限,就實在是「罄竹」難書了……
NBA的三大音樂風格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體育傳統和音樂傳統,同時又能將任何傳統,以成熟的商業體系套現的國家,美國也在職業體育和音樂發展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了一種內在的文化聯繫,而不僅僅只是在NBA這樣的體育賽事需要時,才臨時找點歌曲來宣傳、推廣了事。甚至可以說,因為美國的民族和文化原因,NBA音樂到後來也和籃球變得密不可分,並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其實縱觀和NBA有關的音樂,幾乎絕大多數都集中在美式搖滾、節奏藍調和嘻哈音樂三種類型下,未來會不會有更多的電子音樂介入NBA,不好說,但至少目前為止,這三種最能代表美國流行音樂文化傳統,同時最適合傳唱的元素,就是NBA的音樂風格。當然,美國還有鄉村、爵士,甚至百老匯音樂劇這樣的民族特色音樂,但鄉村對於籃球這項運動來講,畢竟太小清新,傳統爵士樂的仙和飄,還有那大段的即興,同樣不適合賽場的需要。至於百老匯的音樂劇……您覺得合適嗎?
節奏藍調的音樂,上一個單元的內容,已經介紹了Mariah Carey和R.Kelly等人的作品。而說到美式搖滾,確實是很多美國藍領或白人中產階級,最經常聆聽的音樂形式,尤其是那些簡單粗暴直接又流暢,節奏也是相當明快的搖滾歌曲,更因為經常被當成高速公路行駛時的醒腦音樂,而被定義為公路搖滾。
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
The Rolling Stones的《Don't Stop》就是NBA2002-2003常規賽的主題曲,這也是一首有著典型布魯斯特徵的硬搖滾作品,如果你去美國,這個調調就是你必須接受的調調。Lenny Kravitz的《Dig In》同樣如此,濃鬱的噪音牆,加上結實飽滿的鼓點,美國人愛的主流搖滾,就是這樣的搖滾,而這首歌曲同時也是2002-2003季後賽的主題曲。
Dig In MV
至於嘻哈音樂,在美國更是和籃球牽涉得很深很深。美國的街頭籃球,本身就和嘻哈服飾、塗鴨文化一起,屬於嘻哈文化的組成部分。很多黑人街區的小孩,更是一邊聽著嘻哈音樂,一邊踩著嘻哈的節奏,完成各種過人、上籃和投籃的動作。其啪啪啪的聲音,既是運動的節奏,也是嘻哈音樂的節奏。
而就是這些黑人小孩,日後同樣也是帶著Beats的耳機,聽著嘻哈音樂,一步一步走向了NBA的賽場。也正是大量黑人球員的出現,尤其是街頭籃球慢慢起到的為NBA輸送人才的作用,使得NBA不斷湧現出天才級的球員。這也是美國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在充滿著暴力、色情的黑人街區,黑人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又不涉及黃賭毒這樣的非法勾當,他們能夠選擇的往往就是音樂和籃球兩條最主要的路。前者的代表是50 Cent,後者的代表就是艾弗森。
艾弗森
NBA好球員裡的好聲音
NBA裡籃球與音樂結合之深,還體現在很多球員會跨過界,在打球的同時變成了歌手。而且這個和我們國家的體育明星跨界還不同,在我們這裡,這種跨界純粹就是玩票,是逗個樂子並賺點票子。但NBA的很多球星,可是真玩,玩得很像樣子。或者可以說,體育和音樂本身就是這些球員身上先天的基因,他們只不過因為選擇了NBA這個舞臺,從而以球員的身份被人記住,但並不代表他們的人生只限於球場這個舞臺。
說起NBA巨星裡的音樂明星,首當其衝的就是奧尼爾。作為橫跨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十年鋒霸,說奧尼爾和科比定義了他們所處那個時代的NBA,絲毫不為過。15次入選NBA最佳陣容,並且入選NBA「50大巨星」,就足以證明奧尼爾在賽場的成就。
NBA球星 沙奎爾·奧尼爾(Shaquille O'Neal )
但奧尼爾的成就不僅僅只是在球場,或許他在音樂上的成就,確實不能和籃球的才華相提並論,但即使他不是那個會打籃球的奧尼爾,卻同樣可以憑藉著音樂創作和演唱的實力,不愁在美國這個淘金者樂園的地方生存下去。
迄今為止,奧尼爾已經發行了五張個人專輯,其中2001年的《Shaquille O'Neal Pressents His Superfriends,Vol.1》,還被「公告牌」旗下的專業音樂網站AMG,打了四星的高評。
奧尼爾的唱片封面
而奧尼爾的音樂風格,也是遊走了說唱和電子之間,尤其是說唱的創作,更是滿足了奧尼爾向來話多的性格,並讓他的大仙人掌和大嘴巴,在兩個舞臺都找到了出口。不過,奧尼爾也嘗到過禍從口出的苦頭,2008年6月,他就因為在一家夜總會,編了一段即興的說唱攻擊科比,並且因為其中的不雅內容,最終被兼職了5年的美國亞利桑那州兒童網絡別動隊解聘。
作為球場上的老對手,科比顯然也不想在音樂上輸給奧尼爾,更何況兩者的關係,還可以用冤家來形容。2000年,科比同樣在打球的間隙,錄製完成了一張名為《Visions》的專輯,原本好歹可以在市場上,直接和奧尼爾幹一下。但比較悲劇的是,當時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卻以音樂質量不佳,拒絕發行這張專輯。雖然在同一年,哥倫比亞為科比推出了《K.O.B.E》的EP專輯,但這張唱片所獲得的差評,也很好的解釋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為什麼不給科比發專輯。至少AMG給了這張EP專輯,僅僅只有半顆星的評分,至於音樂到底好不好,您還是自己去QQ音樂聽一下吧。
當然,奧尼爾不要以為在音樂上輾壓科比,就可以擁有大寫的驕傲,至少在NBA的歷史上,要推選一個音樂與球技的雙料王,肯定得屬Wayman Tisdale。現在的球迷可能對這個名字還很陌生,畢竟在NBA進入中國市場後,這位曾經的傳奇球星卻已經退役了。但作為1984年奧運會籃球冠軍隊的成員,當年的Wayman Tisdale可以說是美國隊響噹噹的籃板王,曾經在NBA的賽季裡,打出過場均22+7的驚人數據。
Wayman Tisdale
而從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淡出籃球賽場,這位曾經的NBA超級巨星,也開始慢慢轉型成為一個職業音樂人,截止2009年逝世前,Wayman Tisdale總共發行了八張個人專輯,而且大部分都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因為時代的不同,Wayman Tisdale選擇的音樂類型則是爵士樂,和在賽場上生龍活虎的他不同,音樂世界裡的Wayman Tisdale,則偏愛「柔爵士」、「跨界爵士」這些相對比較舒緩的爵士風格。隨著浸淫音樂的時間越來越久,本來就有著很高音樂天賦的他,更是成了當代爵士世界裡的一位優秀貝司手,並在2002年被俄克拉荷馬爵士名人堂授予「遺產致敬大獎」,以及吸納為名人堂成員。
Wayman Tisdale是真·音樂人
如果說Wayman Tisdale你還不夠熟悉,那麼Ron Artest(阿泰斯特)就肯定是現在的NBA球迷,一定會知道的名字,當然現在的他已經改名叫Metta World Peace。而也正是因為這個新名字,讓很多中國球迷最後根據意譯,親切地將曾經的阿泰斯特,稱為慈世平(慈善、世界、和平)。更因為他後來又來到中國加盟CBA球隊:四川金強隊,還被中國球迷取了一個新的中國名字——潘大福,因為他是The Panda's Friend嘛!
NBA球星 羅恩·阿泰斯特(Ron Artest)
阿泰斯特(還是叫這個名字吧)早在2004年,就曾經推出過一張說唱專輯,還曾經以宣傳唱片為由,向當時所效力的步行者隊請假。不過,隨後因為打人被禁賽一年,倒是讓阿泰斯特終於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的專輯,這就是後來在2006年發行的《My World》。但悲劇的是,這張專輯的銷量,卻並沒有因為阿泰斯特的球技而水漲船高,首周343張銷量的成績,即使放到現在的華語樂壇,都可以算成一種恥辱性的失敗。
然而從小酷愛說唱的阿泰斯特,顯然沒有放慢尋夢的腳步,隨後不僅開設了自己的音樂廠牌:TruWarier,還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娛樂公司——Artest Media Group,並籤下了數位歌手。2013年8月,隨著加盟尼克斯隊,阿泰斯特還發行了一首新的說唱歌曲《Peace》。
和阿泰斯特一樣有著充滿爭議的音樂人生涯的,還有另一位NBA球星艾弗森。雖然很多人更為熟悉的,是艾弗森於2010年發行的專輯《Misunderstood》,但其實他早在2000年,就已經錄製過一張唱片。但因為其中一首作品,同時涉及婦女、黑人和同性戀三項歧視,不僅使得NBA總裁大衛·斯特恩公開抵制,更導致這張專輯發行的流產。
雖然各位NBA巨星在音樂圈成績不盡相同,但NBA和音樂的關係,通過這些球員的身份轉換,還是能夠一清二楚的。或許最後我們還可以用一個比較好的例子,來結束本文。這個例子就是在上周剛剛以張信哲幫唱歌手身份踏上第四季《我是歌手》舞臺的Akon。這位後來的樂壇巨星,曾經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個NBA職業球員,只不過因為膝蓋受傷,而只能棄球從樂,所以就有了後來唱著《Lonely》的歌手Akon。
點擊閱讀原文看奧尼爾爆笑對口型唱歌
↓↓↓
騰訊音樂公眾號ID:qqmusicweixin
我的音樂新看法,就在騰訊音樂!每周高清演唱會等你來看!有最精彩的樂壇趣聞、獨家報導及最新MV分享!更有全年不斷的粉絲福利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