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核心的三個要素:腦力、工具、信息。
腦 力
我們在思考大腦的同時,也在被大腦所控制。認知大腦就是要了解我們大腦的結構與工作原理,了解這些就知道該如何合理的利用腦力,能夠合理的利用大腦是高效提高認知的必要條件,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開始。
一、人類的世界是累積的結果
人類經過億萬年的生物進化才進化出象形符號,然後由符號形成文字、由文字形成詞語、由詞語形成句子、由句子形成各種概念,從而形成現在人類大腦那層薄薄的大腦皮質層。
人利用概念逐層累積構建了蒸汽機、汽車、其它工業機械;逐層累積構建了計算機、網際網路、人工智慧;逐層累積構建了現代都市的各個系統;逐層累積構建了人類文明。人類的思維模式就是層級識別思考模式,人類世界是層級累積的結果。
人類的大腦新皮質約有50萬個皮質柱,每個皮質柱佔據約高2毫米、0.5毫米寬的空間,每個皮質柱包含約6萬個神經元,因此大腦新皮質中共有約300億個神經元。
每100個神經元為1個模式識別器,所有新皮質中共有約3億個模式識別器。神經元上的樹突負責輸入信號、軸突負責輸出信號、軸突釋放的化學元素-遞質負責傳遞信號。這3億個模式識別器,按照層級系統協作的模式來運作,先輸入、再名稱識別、再更高級的模式識別。信息沿著概念層級向上流動,從基本的字母特徵到字母再到詞語識別會繼續向上流動到短語,再到更為複雜的語言結構,比如諷刺、暗喻、嫉妒。信息也會向下傳遞,比如識別到「APPLE」這個詞時你可能想像到一個紅蘋果也可能想到字母「A」的發音。
新皮質除了傳遞積極信號外,還會傳遞消極信號或抑制信號,它們代表某一特定的模式不太可能存在,這些信號可能來源於較低的概念層級,例如,在排隊結帳時,通過對鬍子的識別,我就排除看到的人是不是我妻子;也可能來自較高層級,例如,我知道我妻子出國了,所以排隊的人不可能是她。當模式識別器收到抑制信號時,他會提升闕值,但模式仍可能被激活(所以如果排隊結帳的真是她,我仍會認出來)。
這個層級的協作系統就組成了人類的認知系統,也就是人類智力的源泉。它幫助人類發展出語言、文字、飛機、計算機等偉大的工具,而這些工具又幫助人類智力更加迅速的發展,把地球上的其它動物遠遠甩在身後。
二、人類整體無意識
意識是有可感受的「特質」,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我對笛卡爾這句話的解讀是:這種主觀感受的「我在」本身就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的存在只有被感受了才存在。
哲學家約翰·塞爾曾說過「大腦通過特定的生物機制產生意識……意識是一個生物過程,和消化、哺乳、光合作用一樣……大腦是一臺機器。所以我們弄清楚了大腦是如何產生意識的機制,然後再建造一個人工機器,這個機器要和人一樣,具有同樣能夠產生意識的長效機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羅茨基說:「個人意識的真正歷史開端源於第一個謊言」。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理學教授班傑明·利貝特進行的試驗。利貝特讓參與者坐在一個定時器前面,將腦電圖電圖聯結到他們頭皮上。他指示他們做一些簡單的任務,如果按下一個按鈕或移動手指,並要求參與者注意「首次有行動的意識和有強烈的欲望」時計時器上的時間。他們測量出被測試有採取行動的衝動和實際行動的時間平均間隔大約200毫秒
研究人員研究了被測試大腦的腦電信號,實際上,與運動皮質發起的行動密切相關的大腦活動(運動皮質負責開展行動)在執行任務前平均大約500毫秒就發生了該行動了。
這意味著大腦在還沒意識到自己已經做出這樣的決定之前約1/3秒就準備好要執行任務了。
利貝特得出的結論是:「我們決策的意識似乎是一種錯覺,意識是循環的」哲學家丹尼爾說,行動最初沉澱在大腦的某些部分,將信號傳至肌肉,途中告訴你(意識主體),到底發生了什麼。
佛教經典《楞嚴經》裡有一小段關於後天意識的,是這樣說的: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意思是說,我們的本體本來清清靜靜,而如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系統,在外面起分別作用,意識攀緣、「能生諸緣」。我們眼睛一看就看到了、耳朵一聽就聽到了。緣聚就有,緣過了就沒有了。這種攀援心因意識到了因緣所生的各種現象從而產生了各種攀援意識。
叔本華在其著作《自由意志》中的結論是:「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但在你生活中任何給定的時刻,你只能想做一件確定的事情,初次之外,絕對沒有任何其他事情」。
工 具
既然意識是後天習得的產物,人腦可以通過學習而產生意識,機器同樣也可以。科茲韋爾預言,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將於2029年出現。未來的機器將擁有自我意識,當它們說出自己的感受時,人類會相信它們。它們將具備各種微妙的、類似的情感,如果我們告訴它們我麼不相信它們是有意識的,它們會生氣。
人類之所以成為地球上的萬物之靈,其核心的因素就是人會製造並使用工具。工具幫助人類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飛躍,比如:文字工具延展了人的語言能力、通訊工具幫助人類實現了千裡眼和順風耳、汽車和飛機等交通工具延展了人的腳力、計算機延展了人類的腦力。
人工智慧在邏輯能力、運算速度和精度、知識儲備方面等方面是指數型的,而人類的思維是線性的。也就是說在理性能力上人工智慧和人類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人類智商的差別在人工智慧面前可以忽略不記。
人工智慧時代沒有所謂「聰明」的人,只有會不會利用智能工具的人。這好比:世界上最擅長跑步的冠軍也比不上開車的人跑的快和遠。未來,所謂聰明不是靠自己的頭腦,所謂努力不是靠自己的蠻力。
後面我們會為大家帶來要素拆解、層級營銷、樹理論、四點爆發論等獨創的、對接未來的思維工具,這些工具是幫助個人思維和企業數據化的對接工具,它們與人工智慧這個工具結合起來將會讓我們與外來無縫對接,讓我們的認知與事業插上飛翔的翅膀,從而在下一個時代生活富足。
信 息
一、從前的成功源於信息
信息即是財富,財富始於信息。經商就是掌握極少數人掌握的信息,佔據市場先機創造財富的過程。比如在80-90年代,改革開放初始,廣州的家電能比北京、天津等城市便宜一半,你只要得到這個信息,就能靠倒賣賺取大量財富。2000年初,網際網路起步階段,一些海歸比如張朝陽、丁磊等掌握比國內絕大多數多的信息,建立門戶網站,從而大賺一筆;李彥宏看到了搜索這個 信息造就了百度;馬雲去國外看電子商務這個信息而創造了淘寶。
換句話說,以前的財富起源於信息不對稱。
二、資訊時代
信息以前是稀缺、現在是過剩。
如果說以前人類還是處在信息的小溪、小河時代,信息面比較少、信息流量比較少,那麼現在人類則處於信息海洋時代或者已經進入信息海洋的入海口。
現在依靠信息不對稱賺錢基本不可能了。所以,假如再有人對你說有個賺錢的門道……要麼人滿為患、要麼是個騙局。這個時代不要保有僥倖的心理:別人不知道而只有我知道……。
人的注意力本來就是有限的,很容易散亂或者昏沉,在信息爆發的時代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所以資訊時代的人都漂浮在信息海洋中,沉迷或者迷失。
如今,依靠「信息不對稱」這條路行不通了,要想創業成功我們就要思考這個時代的稀缺是什麼?
1、這個時代的稀缺是:長期價值、注意力、創造力。
信息壁壘打通就意味著賺快錢的時代結束了,你知道的別人也知道,不知道的只要上網啥都能知道。所以,首先必須要耐得住寂寞、抵禦住欲望,不賺快錢,不賺不屬於自己的錢。找到自己的事業方向,長期做下去,不焦慮、不浮躁、不迷失,堅定、享受、從容。如果你在事業的方向走的足夠長,並且為客戶創造足夠價值,你索要吸引的客戶自然就會關注到你,利潤自然就會來了。最主要的是,你不會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從而迷失方向。關於如何事業,我也會在後面為大家帶來一些的思考和儘可能的幫助,以實現我自身的價值。
其次,找到了自己的事業方向後,我就先把我的事業用要素拆解工具再拆解和提煉出關鍵要素。通過這些要素的思考、認知、驗證、再拆解……就這樣循環往復,螺旋式層層遞進。所以,如果你細心就會發現這本身就是符合人腦的層級思考模式。
有了方向和方法,我們就要沉浸其中,在其中找到快樂,享受工作。對於每天撲面而來的龐雜信息,我們要選擇性關注、剔除無用信息,將軍趕路,不追小兔。每天瀏覽無聊的信息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真正喜歡的事業方向或者信心不夠堅定。
對於事業有幫助的信息,或者在確立我們的事業方向時,需要對信息進行選擇、組合、疊加、修正。
所謂創造力就是信息的組合、疊加、修正。人類不可能創造從來都沒有的事物,所有的新事物都是累積疊加的過程。比如蘋果手機本身即使基於產品理念的重新累積疊加,它所有的零部件手機市場曾經的老大諾基亞能找到供應鏈,甚至比蘋果更有優勢。那麼蘋果創造是什麼?基於產品理念的信息疊加。所以,淘寶創造的是什麼?微信創造的是什麼?你的產品或者事業要創造的是什麼?
2、當世界沒有了驚異
當注意力稀缺,人們都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中的時候,就意味著,人們不會再仰望星空,世界對於人類不再有驚異。所以,有人說哲學已死。
科學替代了人類的「驚異」,幫助人類發現未知,人類的創造力慢慢消失,這就是未來的人類命運的悖論。
如此說,我認為資訊時代的稀缺便是具備起源於驚異的創造力。
3、減少認知重複,就是節約大腦帶寬。
世界本身不複雜,或者不需要複雜,複雜的是人性和龐雜的信息。換句話說,人大多是被龐雜的信息和不同的認知觀點迷惑了心智。們之所以對於同一件事情認知反覆 就是因為沒有看到最底層的規律,沒有形成系統的認知體系、沒有動態的思維體系。
所以,這個時代稀缺是:規律性的、系統的、動態的、可驗證的認知系統。
人在未來就是在與這三個要素打交道,可見認知這三個要素的重要性如此之重要。所以,我們把對於這三個要素的認知保持開放的姿態,不斷的修正、提煉、拆解、驗證、再認知。 如果您願意,我們不妨來個聯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