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沒接觸過浣熊的人,都覺得它們是人畜無害小可愛;
是開飯之前必須「洗手」,偶爾會把食物洗消失的潔癖小完能。
因為基因裡攜帶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乾脆麵君被廣大網友指定為2020年官方吉祥物。
其實浣熊洗手/洗菜是因為在水中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感知食物
但實際上,浣熊的存在是大自然為人類製造出來的九九八十一難,足不出戶就能立地成佛。
美國家庭的幾大頑固性災害,浣熊位列第一
作為野生動物,浣熊已經完全適應了它們的現代化生活,人類的存在絲毫不會給它們帶來困擾。聰明的大腦讓它們成為第一波在人類社會混得如魚得水的野生動物。
它們不僅會從垃圾中扒拉自助餐豐富它們的食物體系;
因此抱上了熊貓的大腿,贏得了一個「垃圾熊貓」的成就
而且善於靠外表到人類家裡化緣。被浣熊外表蒙蔽的無犬家庭,甚至會專門從超市搬運狗糧,就為了給這些肥嘟嘟上門要飯的浣熊點吃的。
吃百家飯長膘的浣熊在投餵這件事上很給人類面子,給啥吃啥:貓糧狗糧,來者不拒;餅乾薯片,照單全收。不挑食的優異習性讓它們一個個吃得膘肥體壯。
這種土生土長的北美生物,正在隨著全球變暖的步伐蔓延全球。
浣熊如何入侵世界/太陽報
上個世紀,德國皮毛商看中了浣熊的商業價值,把它們從北美進口到歐洲,自此開始了歐洲人民的浣熊噩夢。德國卡塞爾附近有150萬隻被當地人稱為「四腳佐羅」的理想國後裔,儼然已經成為歐洲浣熊的政治中心。比利時、盧森堡、捷克和法國也出現了它們的身影。
卡塞爾城市浣熊研究報告裡指出,二戰期間,同盟國的炸彈炸毀了浣熊工廠的圍牆,一打浣熊從工廠越獄,上演了歐洲浣熊史上的《出埃及記》,在野外一手建築了心目中的理想國。
浣熊在歐洲的擴散/Frank-Uwe Michler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浣熊已經和腐朽的人類社會同流合汙,實際上它們是出了名的野性難馴。它們曾經拋棄腐朽陳舊的人類文明,如今又被快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蠱惑,紛紛投身城市化建設,成為一窩又一窩拆彈專家。總是有人在網上問出如何馴養浣熊這種虎狼問題,被網友寫小作文勸退:
「那些想養浣熊作為寵物的人,我勸你清醒一點。網上吸一吸得了,想發展成長期關係是梁靜茹給你的勇氣嗎?」
「養浣熊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每天都在被浣熊教育重新做人。」
「它們就是一群騙子!一切行為都很可愛,還會像可憐巴巴的的小狗一樣看著你,但其實它們只是在心裡估算勝率!我朋友被咬傷以後失去了一半的手指頭。」
意思一下得了,不是這個朋友
「這群豪橫混蛋就是個咀嚼機器!他們順著我的聖誕節裝飾燈延長線啃,然後啃掉了牆上的插座。」
「它們是地獄裡來的小天使。因為它們我已經死了兩隻狗了!」
一頭浣熊的破壞力至少相當於10隻哈士奇同時在家造作,更何況他們經常集體出現,對普通家庭來說四捨五入就是一場拆遷。
哈士奇的能力範圍局限於地面,但浣熊不一樣,他們想去的地方可以不用開門開窗,直接撕開牆壁、屋頂或天花板。
那種有前後院和陽臺的房子,是浣熊心裡的5A級景區。只要鑽得進擋貓板等同於買了門票,整個房子就成了一座不設防的糧倉。
只要住的時間夠長,總會被浣熊光顧,坐你沙發,偷你冰箱,在你家樓上生崽,把你變成免費公寓的房東、有口難言的冤大頭,和身份不明的樓下老王。
敵佔區卡塞爾Lindenhof酒店的經理達姆,第一次看見浣熊在自己酒店裡安居樂業的時候心態就崩了:這些鄰居每天像在螺螄粉裡洗澡的桌球運動員,把酒店搞得又臭又亂!這個鐵骨錚錚的德國漢子在浣熊的淫威下流出了控訴的眼淚:它!們!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真!正!的!遊!樂!場!
為了把它們趕出去,達姆的酒店鋪了三次瓷磚,還為浣熊白嫖客播放震耳欲聾的音樂,但它們絲毫不為所動。達姆說,故事的結局浣熊和他只能留下來一個。
這群小混蛋不只在卡塞爾作案,納斯特的瑪格也會在黑夜到來的時候感到焦慮。黑夜給了浣熊黑色的眼罩,它們卻用來雞鳴狗盜。瑪格家的果園是浣熊的沃爾瑪,它們經常從院子裡偷櫻桃、李子和蘋果,真正的災難並不是抓住二十次小偷,而是抓住一個小偷這件事一早上發生了二十次。
浣熊出現在遊客密集的廣場和地鐵上也不是什麼獨家新聞,搞得正經新聞媒體報導起來跟營銷號洗稿一樣。
移民到歐洲的浣熊酷愛葡萄酒莊,每年都有新聞報導,浣熊又潛入哪個酒莊醉生夢死然後因為涉嫌違反交通法規被制裁。
2018年,一隻喝醉的浣熊大搖大擺地在市中心街頭漫步
更有無法無天的浣熊,會潛入動物園假裝是圈養浣熊,騙吃騙喝騙寵愛。
德國進口浣熊多少還有經濟利益的考量,日本純粹是受二次元文化的影響。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發行了動畫片《浣熊搗蛋鬼》,講的是一個小男孩和他的浣熊朋友的故事。
這部神奇的動畫片還有宮崎駿的手筆
主角和浣熊的奇幻經歷讓很多日本小朋友也做起了在家養浣熊的美夢(就跟我至今還在等霍格沃茨的貓頭鷹給我寄錄取通知書一樣)。
當時每個月至少有1500隻浣熊從北美進口到日本,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年。童話裡的都是騙人的,意識到浣熊有多能造之後,小朋友們徹底放棄了和浣熊交朋友的天真心願,那些被當作寵物的浣熊被放歸山林,開始了它們的放養生活,僅在北海道島上每年就能造城30萬美元的農業損失,並損壞了日本80%以上的寺廟。
飽經風霜的人類為把浣熊趕出家門已經熬禿了頭。在美國,驅逐浣熊和其它私闖民宅的動物已經進化成一門生意。但專業的野生動物驅逐工作者只會把趕走浣熊作為他們的榮譽勳章。
傳統的浣熊驅逐術基本上是把幼崽一窩端了再設陷阱抓大的,活捉還不算完,要把這一家子的生活軌跡完完全全清除掉,尤其是泳池裡的浣熊屎,極易傳播寄生蟲和疾病。
除了不斷跟在浣熊屁股後面給他們挪窩以外,有人發明了浣熊指壓板,原理是給浣熊造成泳池不宜居的錯覺。
在歐洲,浣熊也在外來入侵物種的block list上登記在案。
德國人可憐馬蜂、心疼螞蟻,唯獨對浣熊心中充滿憤怒。有些報導聲稱德國每年要裁決60000隻浣熊以控制浣熊在歐洲的數量,馬德裡也在2013年向浣熊宣戰。但是德國動物學家說,隨著浣熊的迭代它們會越來越習慣在人類社會中生活,「就習慣吧,沒別的辦法」。
還能有什麼辦法,人類自己作的孽,當然是選擇原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