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璧
當地時間23日,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124名學生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而實際感染的人數可能會更高。就在前一天,當地時間9月22日晚8點,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發表電視講話,要求民眾嚴格遵守政府最新頒布的一系列「限制令」,以控制新冠傳染率的進一步上升。他表示,這些限制令是全國性封鎖的第一步,預計將持續至少6個月,並威脅稱如果民眾不予配合,則政府將採取更嚴厲的封鎖措施,必要時甚至會調用軍隊支援警察執法。
來源:新華社記者 韓巖 攝
(圖片說明:這是9月22日在英國倫敦拍攝的一部手機正在播放英國首相詹森發表全國電視講話。英國首相詹森22日宣布,為防止新冠疫情進一步反彈,英國將採取多項更嚴格的防控措施,減少病毒傳播。)
自7月全國解禁以來,不過短短3個多月時間,英國又走到了「瀕臨二次封城」的緊要關頭。事實上,在9月上旬,詹森還很樂觀地表示,希望英國公眾今年能過一個「正常的聖誕節」。不過一兩周時間,英國抗疫形勢就急轉直下。究竟是哪些因素最終把英國推到了現今的危險局面呢?
首先,是檢測-追蹤(Test and Trace)系統的不完善。在4月30日終於艱難地把每日檢測量提高到10萬次之後,英國並沒有充分利用此後的四個月時間大幅提升NHS的新冠檢測能力,9月21日的檢測量只有18.8萬次,相比4月底只提高了不到一倍。而9月隨著全國中小學複課,「停職休假」計劃(furlough scheme)也即將結束,復工複課人群的檢測需求集中爆發,17歲以下人群的檢測請求翻倍,再疊加國際出入境的檢測要求,使得英國的檢測系統接近癱瘓,檢測試劑供不應求,甚至不得不求助法國的幫助。而檢測需求集中的地區往往「一測難求」,有的申請者甚至會被分配到幾百公裡以外的檢測點去接受檢測。同時,NHS目前的官方口徑還是「正常情況下72小時內出檢測報告」,遠未能達到英國政府所提出的「24小時內公布檢測結果」的目標,這導致受試者往往在檢測後的兩到三天內依然在照常活動,而這正是傳染性最強的時期。另外,英國的追蹤系統所發揮的作用也極為有限,投入巨額資金研發的APP至今未能上線,而根據8月份的數據,每個檢測陽性的患者平均只追蹤到3個密切接觸者,其中更是只有70%能夠被英國的追蹤系統聯繫上。英國國內有專家認為,不完善的檢測-追蹤系統是導致英國疫情大幅反彈的最關鍵原因。
其次,是英國抗疫政策的多變和執行不力。僅以「口罩令」為例,英國政府一直以「缺乏充分醫學證據」為由,在長達數月的時間內一直否認普通民眾佩戴口罩的必要性,直到7月份才終於規定民眾在室內公共場所必須遮蓋面部。這一政策上的「突變」讓相當比例的英國人對其必要性產生了質疑。同時,在頒布「口罩令」之後,7月15日上午,衛生部長漢考克宣布取外賣食品時也需要佩戴口罩,但當天下午唐寧街10號卻聲明「口罩令」不適用於外賣食品點。政府內部自相矛盾的政策解讀也使相關措施的可信度大大下降。另外,英格蘭地區早在6月15日就要求民眾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必須戴口罩。但有報導稱,雖然有1.8萬人因未遵守規定而受到警告,但實際上只有8人被罰款。事實上,筆者親耳聽見倫敦的地鐵內雖然反覆播放著提醒乘客遮蓋口鼻的廣播,但廣播最後還加了這麼一句:有的乘客可能是因為某種不可見的疾病而不適合佩戴口罩。這等於是告誡工作人員和乘客們:即使看到有人沒戴口罩,也不要出言幹涉,這使得「口罩令」完全成為了個人選擇,而非強制措施,其實施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圖片說明:9月21日,人們在英國倫敦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園行走。過去數周,英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激增。)
第三則是源於英國部分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不信任政府」的態度。自7月以來,英國各地多次爆發反對戴口罩、拒絕檢測、不接種疫苗的抗議遊行。抗議者中既有一些低收入低學歷的人群,他們往往篤信「陰謀論」,認為追蹤系統和疫苗都是政府控制迫害他們的手段。還有一部分則是堅定的「自由論」者,認為政府應該給民眾選擇的權利,如果有人認為「若為自由故,生命也可拋」,政府就不該強制他們佩戴口罩,也不能限制他們的出行。這部分追求「言論、選擇和思想自由」的人群中甚至不乏企業家、運動員、藝術家等知名社會人士。但歸根結底,這些反對者都是一貫不信任政府的決策動機和正義性,從根本上認為政府缺乏領導人民成功抗疫的能力,因而對政府的所有舉措幾乎都持否定態度。比如今年早些時候,英國企業家西蒙多蘭就對英國政府頒布的「封鎖令」發起法律挑戰,還獲得了近20萬英鎊的公眾捐款資助。這些人的強烈反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撓了英國政府抗疫舉措的順利實施。
最後一個重要原因則是英國年輕人對疫情的重視不足。9月初英國中小學剛一複課,就爆發了多地感染。筆者所在的大曼城地區甚至有一所小學,全校只剩2名老師不需隔離,所以不得不關閉整所學校。由於年輕人感染新冠以後症狀都比較輕,甚至有相當比例是無症狀感染者,所以即使疫情迅速蔓延,年輕人多數依然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尤其進入9月中旬以後,英國高校相繼開學,雖然學校制定了保持社交距離的規定,但大學生們無視政府禁令,聚眾集會的案例比比皆是。僅以筆者所在的曼徹斯特為例,上周曼徹斯特城市大學剛開學,周一和周二晚上就發生了長達數小時的百人以上聚會,附近居民報警,但電話被轉接至學校的法律部門以後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的狀態。而到了周五就已經出現了確診病例,並有兩棟宿舍公寓樓的所有學生被隔離。而離曼徹斯特不遠的利物浦大學,開學不到一周就已經有87名學生和教職工確診。
在22日晚上的電視講話中,愈發憔悴的首相詹森仍然寄希望於民眾能夠發揮「常識(common sense)」協同抗疫,並稱之為英國對抗第二波疫情的最有利武器,他要求民眾「拿出紀律和決心」,嚴格遵守防疫制度。然而,英國國內的分裂意見愈演愈烈。一方面,有包括英國政府科學顧問團SAGE成員在內的多名衛生專家指出,目前出臺的限制令過於溫和,10點以後酒吧不能營業等宵禁令並不能有效阻止傳染R值的上升,現有警力也難以保證對違反6人以上聚會禁令的人進行監督和處罰。而另一方面,也有32名科學家和醫生聯名給首相詹森寫信,呼籲不要讓英國陷入二次封城的局面,認為嚴格的社交隔離和新冠死亡人數之間還沒有確定的關聯模式,貿然再次封城將會對英國經濟和社會都造成難以挽回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詹森政府的決斷力、魄力和執行力再次受到極大的挑戰。
從首相詹森的講話及其公布的六大封鎖新規來看,詹森政府總體上並沒能擺脫今年以來一直「優柔寡斷」的抗疫「搖擺」路線,依然沉浸在「保孩子」和「套狼」能夠兼顧的幻想中。單純寄希望於讓愛好自由的英國民眾能夠一夜之間加強自我約束、積極抗疫並不現實,目前只有大力提升檢測能力、完善追蹤系統,這恐怕才是英國能夠挺過秋冬第二波疫情反撲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