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助推寧夏教育高質量發展
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
寧夏始終將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新動能,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創新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著力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力爭以高質量教育事業發展,助推寧夏高質量先行區建設。
一、高站位謀篇為教師隊伍建設保駕護航。自治區黨委和政府始終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工作,抓全局、把方向、破難題。一是建章立制抓統籌。出臺《寧夏回族自治區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實施辦法》《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實施意見》,圍繞重師德、強素質、促改革、提待遇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印發26個配套文件,為寧夏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立梁架柱。二是強化協調解難題。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每年親自審定教師節慶祝活動方案,主持召開教師代表座談會,帶頭深入基層看望慰問教師,為廣大師生做形勢政策報告。今年以來,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先後4次研究部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分管領導22次到教育教學一線調研指導,為教師隊伍建設問診把脈、破解難題。三是優化支出強保障。堅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重點,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優先安排教師隊伍建設,優先保障教師工作投入,優先滿足教師發展需要,教師工作支出佔財政性教育經費比例連續10年超過50%。
二、智能化驅動為教師隊伍發展添智賦能。著眼於未來教師隊伍建設改革趨勢,積極探索人工智慧助推教師隊伍建設發展新模式和新路徑。一是聚焦種子教師培養。實施「十百千萬」領航人才培育工程,開展優秀校長智能教育領導力和骨幹教師智能教學能力專項研修200多次,培養數以萬計的智能教育名師名校長。建立專家包縣入校指導機制,引進北京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西北師範大學等專家,與實驗地區和實驗學校結對,對口指導智能教育創新和骨幹教師培育工作。建立應用激勵機制,將人工智慧教學應用作為教師績效考核、職稱晉升、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激勵教師真學實用。二是聚焦未來教師培養。在寧夏大學和寧夏師範學院建立教師教育創新基地,探索培養適應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挑戰的教師。寧夏大學與福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和人工智慧骨幹企業聯合,打造綜合型教學平臺和技能實訓智能平臺,探索開展「人工智慧+學科專業」複合型教師培養工作。在寧夏師範學院建成國家級普通話訓練測試系統、高清微格教學訓練系統、師範生三筆字訓練與自動測試系統等人工智慧+教師教育平臺,每年培養1500餘名兼具信息化應用和學科教學能力的綜合型師範生。三是聚焦教師素養提升。建設全國首個省級教師信息素養網絡測評系統,每年定期組織全區校長、教研員和教師參加評分定級,推進人工智慧靶向培訓全覆蓋。全區100%的教師利用教育雲網絡學習空間、名師工作室和課程社區等,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研修活動。建設寧夏教師網絡研修平臺,全面測評教師專業能力結構,實現精準化的課程推送、個性化的培訓選學和智能化的成效評價,形成人人會用善用樂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新局面。
三、精準化施策為鄉村教師隊伍助力鼓勁。堅持把鄉村教師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努力形成鄉村教育「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正向激勵機制,確保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是健全培養補充機制。持續組織特崗教師招聘,3年服務期滿考核合格後直接帶編入崗,目前特崗教師佔鄉村教師總數的96.9%。在寧夏師範學院實施地方師範生公費教育試點工作,已培養2000名地方公費師範生,有效緩解了農村學校教師緊缺和結構不合理問題。採取定期交流、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對口支援、鄉鎮中小學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推進中小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引導義務教育優秀校長教師向鄉村、向薄弱學校流動,城鄉交流比例達37%。二是實施職稱評審傾斜。科學設置全區高、中、初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提高鄉村教師職稱職數佔比。對在鄉村學校連續工作15年晉升中級職稱、連續工作25年晉升副高級以上職稱,可不受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限制,直接參加專業資格評審。4年來,鄉村教師申報中級職稱、高級職稱人數,分別佔參評教師總數的16%、39%,實現了應評盡評。三是完善激勵保障制度。實施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項目,將各地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住房納入當地住房保障範圍統籌解決。各市、縣(區)財政專列資金,定期為鄉村教師體檢。建立鄉村教師療養制度,每年組織100名鄉村教師外出療養。表彰獎勵各類優秀教師、骨幹教師、先進個人,保證鄉村教師表彰獎勵面不低於30%。實現全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現全覆蓋,補助金額 500—1800元不等,補助額度居全國第3,覆蓋率100%。在自治區鄉村教師補貼的基礎上,各市、縣(區)探索建立誤餐、交通、生活補助等差異化補助政策,形成了越往基層教師待遇越高的機制。
四、創新化探索為教育教學管理減負增效。「網際網路+教育」建設最大的成效便在於解放人力,提高效率。一是加大教育大數據建設。建設寧夏教育大數據中心,制定教育大數據、學校畫像和平臺接入等標準,實現全區教育數據的規範採集、集中匯聚和安全管理,為自治區、市、縣(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各類用戶提供可視化、精準化的數據服務。建設寧夏教師大數據,形成教師數字畫像,優化教師治理決策,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二是推動教師智能助手應用。率先在全國以省為單位建設教育雲,匯集優質教育資源2500多萬件,智能應用涵蓋教育全流程全要素,全區100%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適齡學生註冊上雲,95%的教師應用平臺智能助手和優質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形成了「博雅4A智慧課堂」「4個3翻轉課堂」「3571精準講學」「三步五環互動教學」等一批以教育雲資源為載體,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新型教學模式,大幅提升了課堂效率和教學針對性。三是精準開展貧困地區教師幫扶。推動北京、上海、福建等1000多所名校與本地貧困地區學校建立互聯互助關係,全區86%的學校結對共建,常態化開展「一託二」在線教學和教研活動,累計開課30多萬節,惠及學生60餘萬人,有效緩解了偏遠農村學校思政、英語、音體美教師結構性短缺、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定課程的問題。四是探索創新黨建思政教育形式。建設智慧黨建思政平臺,匯集全區教育系統2151個黨組織和3萬多名黨員教師,打造黨建引領師德師風建設新陣地。建設德育「空中課堂」,全區師生「線上升旗」「同上一堂思政課」,實現「一周一堂精品德育課」覆蓋基礎教育全學段,初步形成了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網絡育人大格局。
作者: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