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來說,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受到了疫情的影響,很多國家的經濟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好在目前疫情已經逐漸穩定下來了,很多國家的經濟也逐漸開始恢復了。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依舊有很多人持以謹慎的態度。就像是前日本首富孫正義,他在近日說了這樣一句話:「在接下來的兩三個月裡,任何災難都有可能發生。」
他的顧慮不無道理,現在確實不應該完全放鬆警惕,要時刻為可能到來的各種情況做「最壞的打算」。而孫正義本人也確實開始著手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最壞的情況」了。
近日,孫正義出售了800億美元的資產,其實一開始軟銀只準備出售400億,後來之所以翻倍就是因為孫正義怕出現危機,所以就在手裡多準備了一些現金,用以應對「最壞的情況」。
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在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面前,富豪們有大量的資產可以套現,以此在手裡存現金應對,而普通人並沒有多少資產,如果真的出現什麼「壞情況」,又該怎麼應對?
事實上,在可能出現的「壞情況」面前,普通人雖然不能像孫正義那樣變賣資產獲得那麼多現金,但同樣也可以做準備。
首先,普通人也是需要準備現金的,這是應對「壞情況」的必由之路,今年很多美國家庭就因為手裡沒現金而吃了大虧。在疫情的影響下,今年美國很多人都斷了收入,因為平時沒有存錢的習慣,所以美國不少家庭甚至連吃飯都只能靠政府救濟。
可能很多人平時都會追求超前消費,或者是手裡有錢就投資出去,這雖然能抵抗通貨膨脹,但一旦遇到「壞情況」,自己手裡有再多資產,如果不能轉換成現金的話,可能生活都會有困難。
其次,要守住當前的工作。無論在什麼樣的「壞情況」下,有工作的人永遠比沒工作的人有保障,畢竟有工作就意味著有持續的收入,即便手裡沒錢了也能靠工作撐下去。因此,越是在可能出現「壞情況」的時候越是要守住自己的工作,即便有換工作的打算,最好也能堅持到風險低的時候。
最後,降低自己的消費水平。這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很多人長期都保持著較高的消費水平,這要是在自己經濟條件穩定的時候的話,未嘗不可。
但如果周邊的經濟環境可能出現波動,或者說有「壞情況」出現的話,平時消費水平較高的人最好能自己把消費水平降下去,不是剛性需求的東西少買。這樣的話,即便「壞情況」真的出現了,至少能保證自己手裡的錢夠用,不會因為較高的消費水平而被快速消耗掉。
總而言之,對於普通人而言,為了應對可能出現的「壞情況」,存點現金、降低消費水平、保證長期收入都很有必要,這才能真正做到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