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2021-01-09 科學網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了靶向黃病毒NS1蛋白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該研究於2021年1月8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同期,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Eva Harris、密西根大學Janet L. Smith等研究人員合作在該雜誌發表了類似的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尚無批准的黃病毒療法,抗黃病毒疫苗的開發可能會受到抗體依賴性增強(ADE)的破壞。黃病毒非結構蛋白1(NS1)是一種有前途的疫苗抗原,且具有較低的ADE風險,但目前尚未作為廣譜治療性抗體靶標進行研究。

通過抗體1G5.3與來自登革熱和寨卡病毒NS1蛋白的共結晶,中外研究團隊提供了NS1抗體交叉反應的結構基礎。1G5.3抗體可阻斷與疾病相關細胞系中多種黃病毒NS1介導的細胞穿透,並且1G5.3的治療應用可降低病毒血症並提高登革熱、寨卡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小鼠模型的存活率。最後,研究人員證明1G5.3保護獨立於效應子功能,並將1G5.3表位確定為廣譜抗病毒發展的關鍵位點。

在美國研究人員的這項工作中,他們展示了與NS1特異性單克隆抗體2B7結合的全長登革熱病毒NS1的三個晶體結構,其解析度為2.89至3.96埃。這些結構表明,通過保護機制,NS1的兩個結構域同時被拮抗。NS1翼結構域介導細胞結合,而β-梯結構觸發下遊事件,這是登革熱、寨卡病毒和西尼羅河病毒NS1介導的內皮功能障礙所必需的。這些觀察為2B7對NS1誘導的病理學保護提供了機制解釋,並證明了一種抗體治療多種黃病毒感染的潛力。

總之,這兩種抗體均可與多種黃病毒NS1蛋白交叉反應。在黃病毒疾病的小鼠模型中,這些抗體可降低病毒血症並提高生存率。這兩項工作均包含與抗體結合的NS1結構,從而有助於深入了解保護機制。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

Author: Naphak Modhiran, Hao Song, Lidong Liu, Cheryl Bletchly, Lou Brillault, Alberto A. Amarilla, Xiaoying Xu, Jianxun Qi, Yan Chai, Stacey T. M. Cheung, Renee Traves, Yin Xiang Setoh, Summa Bibby, Connor A. P. Scott, Morgan E. Freney, Natalee D. Newton, Alexander A. Khromykh, Keith J. Chappell, David A. Muller, Katryn J. Stacey, Michael J. Landsberg, Yi Shi, George F. Gao, Paul R. Young, Daniel Watterson

Issue&Volume: 2021/01/08

Abstract: There are no approved flaviviral therap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accines against flaviruses has the potential of being undermined by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 The flavivirus nonstructural protein 1 (NS1) is a promising vaccine antigen with low ADE risk but has yet to be explored as a broad-spectrum therapeutic antibody target. Here, we provide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NS1 antibody cross-reactivity through cocrystallization of the antibody 1G5.3 with NS1 proteins from dengue and Zika viruses. The 1G5.3 antibody blocks multi-flavivirus NS1-mediated cell permeability in disease-relevant cell line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1G5.3 reduces viremia and improves survival in dengue, Zika, and West Nile virus murine models.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at 1G5.3 protection is independent of effector function, identifying the 1G5.3 epitope as a key site for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development.

DOI: 10.1126/science.abb9425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9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5/194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高福/施一等揭示靶向NS1的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作用機制
    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效應。寨卡病毒等黃病毒共編碼10種蛋白,其中非結構蛋白NS1是病毒唯一分泌並與宿主相互作用的重要蛋白,在病毒複製、致病及免疫逃逸中起著關鍵作用。
  •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揭示...
    Young及Daniel Watterson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A broadly protective antibody that targets the flavivirus NS1 protein的研究論文,發現了一株對多種黃病毒都有保護效果的單克隆抗體1G5.3,並首次揭示了NS1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指出黃病毒非結構蛋白NS1可以作為通用疫苗設計的新靶點,有效避免ADE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_新聞...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
    2020-12-24 06:09:33來源:FX168 【新研究:感染新冠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24日,高福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
  • 陳薇團隊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記者24日從軍事科學院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該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領銜的科研團隊,發現了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北京時間6月22日22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該項研究成果。
  • 夏寧邵團隊發表新型多價宮頸癌疫苗研究成果
    該研究基於對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病毒樣顆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組裝機制的深入認識,設計了一種能夠針對多種型別HPV同時產生保護效果的雜合病毒樣顆粒(capsomere-hybrid VLP,chVLP),為研發涵蓋所有高危型別HPV的更廣譜的新一代多價宮頸癌疫苗奠定了關鍵技術基礎,為其他高變異病毒疫苗和靶向腫瘤新抗原的疫苗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發現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我國科學家在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有什麼巨大意義?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團隊發現首個靶向刺突蛋白N端結構域的高效中和單克隆抗體我國科學家在新型冠狀病毒抗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和其它藥物設計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解放軍報訊記者邵龍飛
  • 人抗體對霧化東方馬腦炎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
    人抗體對霧化東方馬腦炎病毒感染的保護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19:44:59 美國範德比爾特大學醫學中心James E. Crowe Jr.課題組揭示人類抗體預防東部馬腦炎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北大結構生物學與抗體研發團隊再度聯合中國醫科院動研所揭示新冠...
    其中編號為BD-368-2的抗體表現突出,在假病毒實驗中的半抑制濃度(IC50)達到1.2 ng/mL(8pM);在真病毒實驗中IC50達到15 ng/mL (100pM)。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中國醫科院動研所)秦川教授團隊的hACE2轉基因小鼠模型中,BD-368-2可完全抑制病毒感染,世界第一個完成了新冠抗體的動物模型評價。
  • 《科學》:高福團隊發現2種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科學》:高福團隊發現2種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Emma Chou • 2020-05-18 11:24:
  • 為什麼說廣譜抗冠疫苗和藥物是戰勝新冠疫情的終極武器?
    目前大家知道的甲型裡有兩個病毒,229E和NL63,在B亞型裡有OC43和HKU1,這四個人類冠狀病毒可以感染人,但引起的症狀很輕,像感冒一樣,所以並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03年的SARS冠狀病毒,2012年的MERS冠狀病毒,和今年的新冠病毒出現以後,它們的高傳染性、高致死率才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我說的廣譜是指:小廣譜、中廣譜、大廣譜。
  • 王曉鈞團隊在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獸醫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曉鈞團隊揭示了B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種間限制機制,發現宿主ANP32A&B蛋白是決定B型流感病毒聚合酶活性的必須關鍵因子。
  • 科學家揭示外周免疫細胞「殺傷」漸凍症患者大腦
    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是一類重要的固有免疫細胞 ,佔外周血淋巴細胞的2% ~18% ,該細胞通過直接殺傷靶細胞,在機體早期抗腫瘤 、抗病毒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NK細胞活化後可產生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以及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 ,對固有和適應性免疫應答發揮重要的免疫調節作用。隊列研究表明ALS患者外周血的NK細胞數量增加,但是關於NK細胞在ALS中免疫調節作用尚未清楚。
  • 三大頂刊發布中和抗體研究成果
    目前,全球多個研究團隊正在尋找能夠治療甚至預防COVID-19的方法,其中特異性強的中和抗體被認為是治療COVID-19的潛在「特效藥」。在最近一周裡,三大國際期刊《Nature》《Cell》以及《Science》分別帶來了關於中和抗體治療COVID-19的新研究報告,為藥物和疫苗的研髮帶來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