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按: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發布,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後衝刺。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為此,我們專門推出了【助力小康「微故事」】欄目,以黨員的所見所聞所歷,以小見大、見微知著,來反映歷史的「長畫卷」。
(作者:王玉坤,浙江農林大學碩士生校外導師,省百名農業技術帶頭人培養人選,致公黨浙江省委會理論研究會理論研究員,杭州市餘杭區農業農村局高級工程師,致公黨杭州市委會社法委委員,餘杭總支黨員。)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遙望中華浩瀚的歷史長河,上下五千年流不盡的是生命的苦難。
煌煌二十四史,洋洋四千萬言,蘊藏著一個古老民族一次次從苦難中重生與涅槃的文化密碼,賡續著一代代聖哲先賢不懈求索「斯民小康」的精神血脈。我們站在光陰的對岸,咀嚼先民篳路藍縷覓尋「家給人足」的艱辛與酸澀;聽見他們沉重的腳步,敲響生命的每一個章節。逝者如斯,實現全面小康,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在青史上又需何等巨筆方可揮就?!
2019年5月,我在誠惶誠恐中前往貴州臺江,那個遙遠、幽靜並散發著神秘光芒的「苗疆腹地」,開啟了一段扶貧掛職時光。
五月的臺江,婀娜的映山紅染紅了叢林,絢爛了山巒。駐足的每一重山水,都是一幅美麗的山居圖。陡峭的峰巒、壯觀的梯田、褐色的吊腳樓,自然的融為一體,恬靜而祥和。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綿延橫亙的高山深澗,在天蒼蒼野茫茫的歲月裡,勾勒了舟車不通、地狹民貧的悲情輪廓,印記著「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無奈,又框格住多少苗侗兒女對美好生活的想像空間?那高山之巔、大川之畔,古歌低徊,是誰在吟唱苦難?又是誰為了苦難而上下求索?
——巴拉河村。浩浩湯湯的清水江,從寨旁奔嘯而去,注入洞庭,匯入長江,流入大海;也在江對岸的坎別索,饋贈了一片肥沃的衝積扇。
這片曾經的糧倉,由於青壯勞力的流失,常年失管漸成荒穢。2018年年初,張銀妹帶領5名貧困婦女,披星戴月,茀厥豐草,種之黃茂,一分一寸地將這片荒地耕耘成夢想啟航的田園。
在一個江雨霏霏的中午,我們從村頭渡口撐一桿竹篙,在湍急的江面上奮力行駛了十幾分鐘後,抵臨這片夢園。空氣中瀰漫著蔬果的芬芳,一壟壟、一畦畦的辣椒、黃瓜、豇豆、大白菜、白蘿蔔.....煥發著勃勃生機,已很難讓人想像這裡原本的風貌。
「我們文化不高,一下子流轉四、五十畝土地,種什麼菜?怎麼種?開始也懵。我們不懂經營,就看大家想買什麼菜,我們就種什麼;多給菜餵土肥、勤鬆土,這樣種出的菜味道比別人的鮮、蘿蔔比別人的鬆脆;價格再比別人便宜點,我們就賺錢了!」張銀妹對我們講。
「扶貧幹部很關心我們,不僅給我們爭取扶貧資金,也千方百計幫忙聯繫銷路。我們只有把菜種好,讓每個姐妹過上好日子,才對得起大家的幫扶。」
雲帆已舉,滄海可濟。那是一張張刻滿歲月滄桑的臉,她們正迎著獵獵江風,努力划槳,奮力扯帆,燦爛的夢想在天邊嫋嫋飄蕩......
——張先武,雙腿失去了行走能力,他沒賣同情,也沒怨天尤人。在南市橋村,他承包了30多畝坡地種植水果,自食其力。臺江三小的姜賢峰老師了解到他種植的蜂糖李只開花不結果,便邀我前往查找原因。
那是一片四、五十度的山坡,每攀爬一步都非常吃力,但果園內雜草清理的非常乾淨。果樹沒有進行整形修剪導致果園鬱閉,不能為花芽分化提供充足的營養和光照;蜂糖李雌雄同花,但仍需配置授粉樹提高座果率;花期易遭遇低溫陰雨,影響花粉的彈射力......我針對性的給了他一些技術建議,也叮囑他有條件多修些生產便道,搭建簡易索道,減輕勞動強度,減少用工成本。
「謝謝你們來指導,果園具體由我老婆在管理,她做的非常辛苦,你的建議我一定轉告她。」張先武神情專注,聽得很認真,眼神中有酸楚,但更多透漏著苗族漢子的那份倔強與不甘。
歲月的風沙,已將苦難的細節深深掩埋。從張先武的臉上,我讀到的是生命的蔥綠和堅韌。無論什麼時候,當我們選擇了希望,就會像掠過天空的雁鶴,擁有了俯瞰大地的權利。
——臺江的很多村寨,曾路不通馬牛。但多年的接力扶貧,讓昔日的窮山惡水發生了驚人的蝶變。從低緩的老屯到被稱為「臺江的西藏」的方召,全部實現了硬化路村村通。
在壩場村村口,我們遇到了在廣東務工回家吃滿月酒的邰文祥。他下田捉了幾條鯉魚做了一鍋當地的特色美食酸湯魚,熱情的邀請我們前去做客。
吃完晚飯,夜色已深,山坡上的吊腳樓裡,零零星星的亮起了燈。我和邰文祥的愛人背靠欄杆聊起了家常。
「樓下那塊坡地,是我們年輕時玩遊方(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地方。現在的年輕人已不大清楚了,很多習俗已慢慢變淡或失傳了。」
「寨子裡的勞力大都外出務工了,平時沒多少人在家,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出去的女孩沒幾個願再回來,小夥子找對象越來越難。我們這個寨子稍微好點,但也有60多個單身漢;隔壁那個寨子更多,有200多個。」
「我們本不想再出去了,一來我公公已經83歲了,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他還在種田養牛;二來我的腿痛風發作的厲害,乾重活吃力。但為了能讓兩個小孩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們都被送到凱裡讀高中,開銷很大。我們書讀得少,只能到工地上做鋼筋工,那樣收入高點。」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打工,孩子跟我們陌生,心裡話不願跟我們講。能在當地找份合適的工作最好了,既能照顧老人,也能跟小孩有交流。」
沒有誰會走出對故土的依戀。然而為了夢想,他們堅定的邁開腳步,離開祖祖輩輩生生死死的土地,遠走他鄉,踏波蹈浪。
殷勤的青鳥帶來遠方的問候,夢想的花蕾已綻放在陽光的大路,但很多話題聊起依然沉重。彌補對農村、農民的歷史欠帳,依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消弭城鄉、地域的生活差距,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雷公山,霧鎖雲吞,是苗族人的聖山。他們一代一代,圍繞雷公山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凝聚起頑強樂觀的文化傳統和豐富多彩的生命形態。在新時代,高原兒女們裹挾著田野的芬芳,充盈著來自雲端的強大生命張力,揮汗如雨。如果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這個時代的宏大主題,張銀妹、張先武、邰文祥等一個個「小人物」的奮鬥就是最生動的微觀表達和激情詮釋。
關山初度,去路猶長。低困農戶幫扶,政策兜底有必要,但發展多元化特色產業才是實現穩定增收的長久之計,也關係他們能否走上永續發展的小康路。如何讓更多習慣了種植水稻、玉米的少數民族兄妹轉變思想觀念、改變發展方式,增強內生動力,無疑是一次深刻地革命。破解人才、技術、資金、產業、銷售等要素制約,尤其是人才的支撐、技術的賦能,是進一步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適應新形勢,轉變人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整合存量資源,成立服務隊提供常態化服務;加大創業支持,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領頭雁」、「土專家」;用好電商平臺、加強產銷對接,為「小、弱、散」的低困農戶開闢專門通道,實現抱團銷售......
萬丈高樓,更需築牢根基;壯麗圖景,更需打牢底色;多彩夢想,更需紮根實際。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生活越來越美好」。
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臺江,你那一道道山川,各美其美,是唱不落的情歌長;你那一片片花海,美美與共,是開不敗的情誼濃。苗族姊妹節、獨木龍舟節、反排木鼓舞......民族風情絢麗多彩,燦若星河;反排、長灘、紅陽......傳統古寨遠離塵囂,鄉愁氤氳;百裡闊葉林、萬畝草場、白水洞瀑布群......山水畫廊恬靜神秘,氣勢磅礴。語言萬千,道不盡你的神韻;丹青百般,繪不清你的神色。
「綠草青青你要來,油菜花開你要來,姊妹花開你要來.....來吧來吧一起唱歌,來吧來吧一起跳舞,來吧來吧一起遊方......」高亢的飛歌聲振山谷,甜甜的米酒已斟滿牛角杯。
「天與地相約了佳期,山與水相約了美麗,情與愛相約了我和你,我和你相約在這裡......」臺江啊,你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些遇見,等待一些傾訴。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臺江,我用一千次回眸,換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駐足停留。
芳草遍野,每一張葉片都是命脈的暗示;滄海桑田,每一處褶皺都是遠古的訴說。此時,我站在你生命的高處,放眼遠方,洶湧的汗水注入大地生長出大片蔥鬱,激昂的情感傾進大海噴湧起不息澎湃。你「撕掉千百年來貧困標籤」的艱難與豪情,從靈魂深處將我深深刺痛。我用目光小心地觸摸每一寸斑駁的土地,你用美麗、熱情、汗水回答我的一切疑問。紅陽萬畝草場上,有我們共面的風雨;清清翁你河畔,有我們共訴的衷腸;登魯金絲楠樹下,有我們共同的期許。縱如今夜彎月似鐮,註定割捨不斷我們今世的情緣。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美好生活,夢想花開。
原標題:《【助力小康「微故事」】 美好生活 夢想花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