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此就職,想到現在國家的艱難,責任的重大,未嘗不戰戰兢兢。唯有遵守誓詞與總理遺教,努力奉行,期挽當前之危局,樹立國家之根基」。
這是1932年1月1日,林森就任「國民政府主席」的答詞,那一年,林森65歲。
林森是革命的元老級人物,早年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為推翻滿清不斷奔走。辛亥革命後,他擔任了南京臨時政府的首任參議院議長,親手組織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隨著孫中山的去世,國民黨變的四分五裂,蔣介石強勢崛起,林森反而成為了一個邊緣人物。在1928年蔣介石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中,林森僅僅是一個「國府委員」,後來才被補選為「立法院副院長」。
此後又兼任「國民黨黨史編撰委員」、「革命勳績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陵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等,都是清一色的閒職。但是對於此,林森倒是看的很淡,一生經歷多次宦海風波的林森,已經沒有青年時期的熱血激情。
但是,在1931年,林森卻突然成為了「國民政府主席」。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東三省被日本人佔領,全國上下一致要求蔣介石下野。迫於壓力,蔣介石宣布下野,不再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為了不讓新任的「國府主席」成為自己的羈絆,蔣介石在下野前做了一些手腳。
10月,蔣介石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國民政府主席」應該由年高德勳的長者擔任,不能由軍人擔任而且不得兼任其他職位,對外代表國家,但是不負實際政治責任,國家行政由「行政院」負責,可以連選連任。
這條規定,實際上就是把「國府主席」這個職位變成了「虛君」,地位崇高,但是卻沒有任何的實權,而林森,正是最合適的人選。
就任後的林森,對自己的處境是心知肚明,他奉行「無為而治,垂拱稱尊」,對於蔣介石,他從來不爭權,不該管的絕對不管,蔣介石送來的文件,他該籤字就籤字,該蓋章就蓋章,對於自己職權內的事情,認真執行,從不含糊。
林森曾對人說:「我的地位,譬如神龕裡的神主,受人敬仰而不失威儀,自然能保持廟堂之肅穆,與家宅之安康。一旦神主顯靈,則舉室彷徨,怪異百出,故神主千萬不可顯靈」。
林森這種超然灑脫的性格,讓他贏得了上上下下的尊敬,因此,他在這個位置上連選連任了12年,如果不是1943年出車禍去世,他可能會在這個位置上更長的時間。
他去世後,國共兩黨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延安對他的評價是「領導抗戰,功在國家」,稱他的去世是「國父逝世以後我國最大的損失」。國民黨對他的評價是「一代完人,千秋模範」。
辛亥革命中,他以一己之力策反清朝海軍主力
1868年,林森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的一戶農民家中,出生後不久便過繼給了叔叔林道炳。2歲的時候,隨著養父舉家搬遷到了福州城的倉前山居住。
1840年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通商口岸,因此,在倉前山一帶有大量的外國人居住,主要是一些外國領事,還有一些商人和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傳教士們在當地開設了不少的教會學校。
1876年,8歲的林森進入了當地的一所教會學校培元小學就讀,這是一所美國傳教士辦的學校。在這裡,林森第一次接受到了西方的新式教育。6年後,他再次進入鶴齡英華書院讀書,這是一個8年制的學校,涵蓋了初中和高中的內容。
這8年的時間裡,林森熟練的掌握了英文,了解了一定的自然科學,他尤其對美國獨立戰爭的那段歷史感興趣,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正在被列強侵略,林森感同受,這也萌發了他的民主政治的思想,為他以後從事反清革命奠定了基礎。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的江海關工作。當時的清朝海關,並不在清朝政府的手中管轄,它是由英國人赫德在管理,海關中的重要崗位也都是由外國人擔任。1901年,庚子國變之後,清朝籤訂《辛丑條約》,規定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而這些錢,主要都是由中國的海關收入來償還。
每天看到海關白花花的銀子都流入到外國人的口袋,林森深感中國的積貧積弱,也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1903年,林森和一些福建同鄉江屏藩、陳子範等人成立了「旅滬福建學生會」,林森擔任會長,學生會的主要工作就是宣傳革命。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林森帶領著「旅滬福建學生會」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由於同盟會聲勢浩大,林森也更加積極的宣傳革命,成為了孫中山的得力助手。
要推翻清政府,就一定要有武裝力量。當時清朝在福建的重要軍事力量就是海軍,而海軍中福建籍的軍官佔據了多數,林森就利用自己福建人的身份,頻頻與海軍軍官聯絡,結交了不少海軍中的福建籍軍官,連海軍司令薩鎮冰和林森也有來往。
這為他將來策反海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此時的林森正在江西九江。消息傳來後,革命黨人興奮異常,奔走相告,並決定馬上在九江起事情。林森立即策動九江新軍標統馬毓寶反正,經過一夜的激戰,九江光復,宣布獨立,並成立了九江軍政府。
為了鎮壓革命,清政府派出了水陸大軍,海軍提督薩鎮冰帶領著艦隊趕往武漢,但是鑑於九江已經被革命黨佔領,薩鎮冰擔心自己的補給線被切斷,癱瘓到長江中,就接受了下屬黃鐘瑛的建議,趕赴九江。
但是,讓革命黨人意外的是,海軍艦隊視乎並不想開戰,他們試探性的打了幾發炮彈後,海軍艦隊居然打出了求和的旗語。海軍是否有詐,革命黨人一時拿不準。這時,林森自告奮勇的說:「我願意登船勸降,這麼多年來,我結交了不少福建籍的軍官,薩鎮冰也和我是故交,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經過商議,林森與龔少甫、吳鐵城三人一同前往。登艦後,林森與眾海軍將領相談甚歡,他並沒有說太多勸降的話,而是從民族大義上陳說厲害,並表示,海軍的軍餉,一切都由九江商會承擔。
海軍將領黃鐘瑛其實早就對清朝政府不滿意了,在林森的勸說下,各艦艦長一致同意加入革命黨,只有海軍提督薩鎮冰表示自己年事已高,雖然支持革命,但是不願意再擔任海軍將領,換船離去,海軍艦隊統治權交到了黃鐘瑛的手裡。
至此,清朝海軍主力三大巡洋艦,三大江防艦以及魚雷艦隊全部在九江起義,成為革命黨人擁有的第一支海軍力量。這件事,林森的斡旋之功最大,九江商會特意製作了一塊匾額「功在民國」送給他,以感謝他讓九江人民免遭炮火的塗炭。
首任「參議院議長」,嚴詞拒絕袁世凱佩刀進入議會
1911年12月28日,宣布獨立的17個省派代表齊聚南京,推舉臨時大總統,林森以江西代表的身份鄭重的投下「孫中山」的一票,最後,孫中山以16票高票當選臨時大總統,沒有投孫中山的一票是湖南代表譚人鳳。
1912年1月28日,各省推舉出來的30名參議院在南京原諮議局舉行會議,正式選舉參議院的議長和副議長。孫中山有意讓林森當議長,但是必須得過了選舉這一關,於是,關於議長任職資格,孫中山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必須有革命經歷,必須是同盟會會員,對民國建立有顯著功績等。這一條件,其實就是為林森量身打造的。
投票結果,林森不負眾望,以「德高望重」高票當選議長。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覺得必須有一部法律作為民國的根本大法,於是就讓宋教仁起草了一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草案》,並提交議會討論。
但是,林森卻認為,參議院作為最高立法機關,立法權應該在參議院,而不是由政府制定。因此將草案退回,重新組織人員起草,並最終定名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此時,南北和談成功,清帝退位,孫中山按照和袁世凱的約定,主動退位。為了約束袁世凱,孫中山授意林森對《臨時約法》進行了改變,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出現了一個新的職務「內閣總理」,並規定總統的命令必須有內閣總理籤字才能生效,實際上就是要把袁世凱這個大總統變成「虛位」。
由於袁世凱拒絕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執意在北京就職,南方革命黨人最終妥協,參議院也跟隨搬遷到了北京。
1912年4月29日,搬遷到北京的新一屆參議院舉行第一次會議,原定袁世凱要到會並自開幕詞,但是到了預定時間,卻久久不見袁世凱的到來。等了好一會兒,袁世凱才在一群侍衛的簇擁下,身穿黃呢軍服,頭戴白纓軍帽,腳登長筒軍靴,趾高氣揚的走進會場。
當袁世凱走進會場的時候,所有議員都盯著他的腰部,一把光彩奪目的腰刀。按照參議院的慣例,任何人都不能攜帶武器進入議會,袁世凱這樣做顯然是沒有把議會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有一個議員敢出面阻止。
這時,林森不慌不忙的走到袁世凱的面前,正色的說:「袁大總統,參議院是代表民意的最高機關,是一塊神聖之地,例行是不能攜帶武器進入的,請大總統閣下解除軍刀入席,以崇法制」。
此時的袁世凱,還不敢得罪議會,因為他還需要議會,才能把他頭上的「臨時」倆字去掉。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袁世凱尷尬的解下腰刀,交給了隨從。
此後,因為袁世凱越來越不把議會放在眼裡,獨裁專制,林森對袁世凱已徹底失望,於是,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的那一天辭去了議長,回到了福建老家。
在福建,有朋友對林森說:「現在南北統一,建國成功,天下太平了,子超兄有何打算」,林森答到:「天下太平,還未,還未,共和前途,危機四伏,將來有好瞧的」。
此後,果然應驗了林森的的話。袁世凱解散國民黨,二次革命興起,孫中山南下廣州建立軍政府,開啟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以及北伐之戰,天下太平還遠未到來。
就任「國府主席」,「遷都」洛陽,醉心管理中山陵
1931年,因為九一八事變,蔣介石被迫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的職位。雖然國民黨的會議已經決定,「國府主席」是虛位,不負實際政治責任,沒有任何實質權力,但是,「國家元首」的光環,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當時最有實力競爭這個位置的有4個人,分別是汪精衛推舉的蔡元培,蔣介石推舉的于右任,胡漢民推舉的林森以及孫中山之子孫科。這4個人,論資歷,論威望都不相上下,除了孫科,其他三人都是忠厚長者,都沒有什麼野心,也都沒有軍權。
而林森與蔣介石,實際上也並不太熟,也沒有太多的交集,林森當年意氣奮發的時候,蔣介石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當蔣介石崛起以後,林森已經成為一個邊緣人物,一直是個打醬油的角色,甚至,在蔣介石囚禁胡漢民,廣州政府和南京政府對立的時候,林森還參與彈劾了蔣介石。
小肚雞腸的蔣介石,怎麼會容忍一個彈劾過自己的倔強老頭來當「國府主席」呢?
其實蔣介石有自己的考慮。首先,林森是胡漢民提出的人選,可以向胡漢民有一個交代,算是對自己囚禁胡漢民而給予的一個歉意;其次,林森這個人一身正氣,沒有任何的傾向性,和國民黨內部各派都能談得來,有利於團結;最後,用林森,也可以顯示自己的大度,以德報怨。
1932年,就任「國府主席」的林森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
九一八之後,日本又進攻上海,雖有十九路軍奮起反抗,但是無奈戰事太緊,南京和上海近在咫尺,日本陸軍一個機械化部隊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南京,一旦南京淪陷,將無法向國人交代,因此,南京政府緊急討論「遷都」。
關於「遷都」的地點,有不同的意見,有人主張去北平,但是北平已經在日本的鐵蹄之下;有人主張去西安,說那裡是中國古都,但是西安當時沒有鐵路,不方便;有人主張去重慶,但是當時重慶軍閥混戰,國民黨在那裡的統治力量薄弱。
最後定在了洛陽。九朝古都,軍事上可攻可守,機場、火車都比較方便。但是,為了安定人心,當時並沒有宣布「遷都」,而是宣稱「移駐洛陽辦公」。但是,國民政府的全部機關已經在2月份全部搬遷到了洛陽,其實和「遷都」差不多。
在洛陽,林森其實沒有什麼公事可辦。軍事上,蔣介石已經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坐鎮南京、武漢等地,根本就不到洛陽去,也無需向林森請示什麼;行政上,由汪精衛一手主持。報紙上報導的都是蔣汪的活動,國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一個「國府主席」的存在。
一次,洛陽警備司令陳繼承帶了兩個旅長,來求見林森,林森不予接待,但是陳繼承堅決不離開,林森無奈接見了他們,但是卻很不客氣的說:「今天接見你們是個例外,以後文官去找汪院長,武官去找蔣總司令,我這兒不要再來了」。
時間充裕的林森,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山陵的建設和管理上了。
1925年孫中山去世的時候,林森就是喪葬委員會的負責人,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位置就是林森親自選定的。
中山陵建成後,因為陵區一帶綠化比較好,環境優雅,因此有不少的民國達官貴人想在陵區附近圈地建別墅,1930年,蔣介石就在中山陵內建了一座別墅,佔地120畝,專門為蔣介石和宋美齡做禮拜的地方,被稱為「美玲宮」。
林森擔任「國府主席」後,專門召開陵區管理委員會議,明確說明:「陵區土地有相當用途,此後各處所請撥給土地,一律拒絕」。但是對於一些在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則開了綠燈。
比如廖仲愷的墓地,就建在中山植物園西側,佔地有20畝,有碑亭、平臺、葬穴,碑文是林森親手手書的「廖仲愷先生之墓」;另外還有譚延闓,1928年2月,譚延闓擔任了南京政府的第一任「國府主席」,但是不到一年就被蔣介石取代,轉任「行政院長」,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墓地在中山陵的東側,環境優雅,猶如一個小公園。
1937年,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前,林森還特意來到中山陵,告誡守陵的衛士們「總理的遺體不能移動,一定要保護好總理的陵墓」,80多名衛士還當著林森的面,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書上簽了字。
「遷都」重慶,號召抗戰,因車禍不幸去世
七七事變之後,南京再一次受到日軍的威脅,「國民政府遷都」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因為有了上一次「遷都洛陽」的經驗,這次「遷都」顯得比較從容。
在舉行告別晚宴上,林森心情沉重的向大家告別:「我已是古稀之人,也許再也不可能回到南京,但是你們一定要抗戰到底,堅持到最後的勝利」,說最後,林森已是老淚縱橫。
國難當頭,作為「國府主席」的林森沒有任何的權力,「遷都」到哪裡,仗該如何打,完全是蔣介石說了算,但是林森卻在各個場合不遺餘力的宣傳抗日,並不斷呼籲放棄不同的政見,團結起來一致共御外敵。
據統計,林森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有關抗戰的演講、聲明等多達40多篇,這些講話,不僅僅是林森作為一個「國家元首」應盡的責任,更是表達了林森個人的政見和主張。
1938年,汪精衛投敵當了漢奸之後,為了裝飾門面,居然對外聲稱自己是「代理主席」,「主席」還是林森,南京汪偽政府發布的文件中,居然還籤署著「主席林森」。這讓林森大為惱火,他斥責道:「你汪精衛要當漢奸,為什麼要糟蹋我,真是可恥可笑」。
1943年5月12日上午,林森準備去參加加拿大新任駐華公使歐德倫遞交國書的儀式。從林森的雙河橋官邸到重慶的政府大樓,大約有30公裡的路程。當車子開到小龍坑的三叉路口的時候,突然從前面駛來一輛高速的大卡車。林森的司機緊急避讓,車頭撞到了一顆樹上,又被彈了回來。
坐在後排的林森從座位上被震了下來,隨後他又自己爬了起來,坐在副駕駛的侍衛問他怎麼樣,他說:「沒事,繼續走吧」。但是當汽車到達國府門口,侍衛打開車門的時候,發現林森歪著腦袋靠在座椅上,已經說不清話了。
隨後林森被緊急抬入大樓內,中央醫院的院長也趕來了,蔣介石,宋子文等一大批國民黨要員也紛紛趕到探望,毛主席也委託周恩來到林森的官邸進行了探望。在探望時,周恩來發現林森的官邸靠近成渝公路,比較吵鬧,提出了將成渝公路改道的建議,並迅速被採納了。
雖然經過精心的休養,但是林森的病情還是不斷惡化,於7月31日在雙河橋官邸去世,終年76歲。
林森去世後,國民政府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喪禮,全國取消娛樂活動一個月,各機關下半期一個月,並在廣播裡反覆播放林森在1943年元旦發表的抗戰演講。
古人云:「人情閱透知紙厚,世路踏穿覺山平」,大智若愚的林森對宦海的規則和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他知道何時該「有為」,何時該「無為」。該他出場的時候,該他做的事情,該他負的責任,他都不會退避三舍,這或許就是林森的高明之處。
作者:歷史百小生
參考資料:《林森傳》
全文6278字,感謝您能閱讀全文,創作不易,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