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活在蔣介石陰影下的男人,當了12年的「國府主席」鮮有人知

2020-12-14 歷史百小生

「今日在此就職,想到現在國家的艱難,責任的重大,未嘗不戰戰兢兢。唯有遵守誓詞與總理遺教,努力奉行,期挽當前之危局,樹立國家之根基」。

這是1932年1月1日,林森就任「國民政府主席」的答詞,那一年,林森65歲。

林森是革命的元老級人物,早年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為推翻滿清不斷奔走。辛亥革命後,他擔任了南京臨時政府的首任參議院議長,親手組織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隨著孫中山的去世,國民黨變的四分五裂,蔣介石強勢崛起,林森反而成為了一個邊緣人物。在1928年蔣介石成立的南京國民政府中,林森僅僅是一個「國府委員」,後來才被補選為「立法院副院長」。

此後又兼任「國民黨黨史編撰委員」、「革命勳績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陵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等,都是清一色的閒職。但是對於此,林森倒是看的很淡,一生經歷多次宦海風波的林森,已經沒有青年時期的熱血激情。

但是,在1931年,林森卻突然成為了「國民政府主席」。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東三省被日本人佔領,全國上下一致要求蔣介石下野。迫於壓力,蔣介石宣布下野,不再擔任「國民政府主席」一職。為了不讓新任的「國府主席」成為自己的羈絆,蔣介石在下野前做了一些手腳。

10月,蔣介石召開會議,會議決定:「國民政府主席」應該由年高德勳的長者擔任,不能由軍人擔任而且不得兼任其他職位,對外代表國家,但是不負實際政治責任,國家行政由「行政院」負責,可以連選連任。

這條規定,實際上就是把「國府主席」這個職位變成了「虛君」,地位崇高,但是卻沒有任何的實權,而林森,正是最合適的人選。

就任後的林森,對自己的處境是心知肚明,他奉行「無為而治,垂拱稱尊」,對於蔣介石,他從來不爭權,不該管的絕對不管,蔣介石送來的文件,他該籤字就籤字,該蓋章就蓋章,對於自己職權內的事情,認真執行,從不含糊。

林森曾對人說:「我的地位,譬如神龕裡的神主,受人敬仰而不失威儀,自然能保持廟堂之肅穆,與家宅之安康。一旦神主顯靈,則舉室彷徨,怪異百出,故神主千萬不可顯靈」

林森這種超然灑脫的性格,讓他贏得了上上下下的尊敬,因此,他在這個位置上連選連任了12年,如果不是1943年出車禍去世,他可能會在這個位置上更長的時間。

他去世後,國共兩黨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延安對他的評價是「領導抗戰,功在國家」,稱他的去世是「國父逝世以後我國最大的損失」。國民黨對他的評價是「一代完人,千秋模範」。

辛亥革命中,他以一己之力策反清朝海軍主力

1868年,林森出生在福建省閩侯縣的一戶農民家中,出生後不久便過繼給了叔叔林道炳。2歲的時候,隨著養父舉家搬遷到了福州城的倉前山居住。

1840年鴉片戰爭後,福州成為通商口岸,因此,在倉前山一帶有大量的外國人居住,主要是一些外國領事,還有一些商人和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也為了教育自己的子女,傳教士們在當地開設了不少的教會學校。

1876年,8歲的林森進入了當地的一所教會學校培元小學就讀,這是一所美國傳教士辦的學校。在這裡,林森第一次接受到了西方的新式教育。6年後,他再次進入鶴齡英華書院讀書,這是一個8年制的學校,涵蓋了初中和高中的內容。

這8年的時間裡,林森熟練的掌握了英文,了解了一定的自然科學,他尤其對美國獨立戰爭的那段歷史感興趣,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中國,正在被列強侵略,林森感同受,這也萌發了他的民主政治的思想,為他以後從事反清革命奠定了基礎。

1902年,林森考入上海的江海關工作。當時的清朝海關,並不在清朝政府的手中管轄,它是由英國人赫德在管理,海關中的重要崗位也都是由外國人擔任。1901年,庚子國變之後,清朝籤訂《辛丑條約》,規定賠償各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億兩,而這些錢,主要都是由中國的海關收入來償還。

每天看到海關白花花的銀子都流入到外國人的口袋,林森深感中國的積貧積弱,也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1903年,林森和一些福建同鄉江屏藩、陳子範等人成立了「旅滬福建學生會」,林森擔任會長,學生會的主要工作就是宣傳革命。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會,林森帶領著「旅滬福建學生會」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由於同盟會聲勢浩大,林森也更加積極的宣傳革命,成為了孫中山的得力助手。

要推翻清政府,就一定要有武裝力量。當時清朝在福建的重要軍事力量就是海軍,而海軍中福建籍的軍官佔據了多數,林森就利用自己福建人的身份,頻頻與海軍軍官聯絡,結交了不少海軍中的福建籍軍官,連海軍司令薩鎮冰和林森也有來往。

這為他將來策反海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此時的林森正在江西九江。消息傳來後,革命黨人興奮異常,奔走相告,並決定馬上在九江起事情。林森立即策動九江新軍標統馬毓寶反正,經過一夜的激戰,九江光復,宣布獨立,並成立了九江軍政府。

為了鎮壓革命,清政府派出了水陸大軍,海軍提督薩鎮冰帶領著艦隊趕往武漢,但是鑑於九江已經被革命黨佔領,薩鎮冰擔心自己的補給線被切斷,癱瘓到長江中,就接受了下屬黃鐘瑛的建議,趕赴九江。

但是,讓革命黨人意外的是,海軍艦隊視乎並不想開戰,他們試探性的打了幾發炮彈後,海軍艦隊居然打出了求和的旗語。海軍是否有詐,革命黨人一時拿不準。這時,林森自告奮勇的說:「我願意登船勸降,這麼多年來,我結交了不少福建籍的軍官,薩鎮冰也和我是故交,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經過商議,林森與龔少甫、吳鐵城三人一同前往。登艦後,林森與眾海軍將領相談甚歡,他並沒有說太多勸降的話,而是從民族大義上陳說厲害,並表示,海軍的軍餉,一切都由九江商會承擔。

海軍將領黃鐘瑛其實早就對清朝政府不滿意了,在林森的勸說下,各艦艦長一致同意加入革命黨,只有海軍提督薩鎮冰表示自己年事已高,雖然支持革命,但是不願意再擔任海軍將領,換船離去,海軍艦隊統治權交到了黃鐘瑛的手裡。

至此,清朝海軍主力三大巡洋艦,三大江防艦以及魚雷艦隊全部在九江起義,成為革命黨人擁有的第一支海軍力量。這件事,林森的斡旋之功最大,九江商會特意製作了一塊匾額「功在民國」送給他,以感謝他讓九江人民免遭炮火的塗炭。

首任「參議院議長」,嚴詞拒絕袁世凱佩刀進入議會

1911年12月28日,宣布獨立的17個省派代表齊聚南京,推舉臨時大總統,林森以江西代表的身份鄭重的投下「孫中山」的一票,最後,孫中山以16票高票當選臨時大總統,沒有投孫中山的一票是湖南代表譚人鳳。

1912年1月28日,各省推舉出來的30名參議院在南京原諮議局舉行會議,正式選舉參議院的議長和副議長。孫中山有意讓林森當議長,但是必須得過了選舉這一關,於是,關於議長任職資格,孫中山做了很多規定,比如必須有革命經歷,必須是同盟會會員,對民國建立有顯著功績等。這一條件,其實就是為林森量身打造的。

投票結果,林森不負眾望,以「德高望重」高票當選議長。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孫中山覺得必須有一部法律作為民國的根本大法,於是就讓宋教仁起草了一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法草案》,並提交議會討論。

但是,林森卻認為,參議院作為最高立法機關,立法權應該在參議院,而不是由政府制定。因此將草案退回,重新組織人員起草,並最終定名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此時,南北和談成功,清帝退位,孫中山按照和袁世凱的約定,主動退位。為了約束袁世凱,孫中山授意林森對《臨時約法》進行了改變,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出現了一個新的職務「內閣總理」,並規定總統的命令必須有內閣總理籤字才能生效,實際上就是要把袁世凱這個大總統變成「虛位」。

由於袁世凱拒絕到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並執意在北京就職,南方革命黨人最終妥協,參議院也跟隨搬遷到了北京。

1912年4月29日,搬遷到北京的新一屆參議院舉行第一次會議,原定袁世凱要到會並自開幕詞,但是到了預定時間,卻久久不見袁世凱的到來。等了好一會兒,袁世凱才在一群侍衛的簇擁下,身穿黃呢軍服,頭戴白纓軍帽,腳登長筒軍靴,趾高氣揚的走進會場。

當袁世凱走進會場的時候,所有議員都盯著他的腰部,一把光彩奪目的腰刀。按照參議院的慣例,任何人都不能攜帶武器進入議會,袁世凱這樣做顯然是沒有把議會放在眼裡。但是卻沒有一個議員敢出面阻止。

這時,林森不慌不忙的走到袁世凱的面前,正色的說:「袁大總統,參議院是代表民意的最高機關,是一塊神聖之地,例行是不能攜帶武器進入的,請大總統閣下解除軍刀入席,以崇法制」

此時的袁世凱,還不敢得罪議會,因為他還需要議會,才能把他頭上的「臨時」倆字去掉。於是,在眾目睽睽之下,袁世凱尷尬的解下腰刀,交給了隨從。

此後,因為袁世凱越來越不把議會放在眼裡,獨裁專制,林森對袁世凱已徹底失望,於是,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的那一天辭去了議長,回到了福建老家。

在福建,有朋友對林森說:「現在南北統一,建國成功,天下太平了,子超兄有何打算」,林森答到:「天下太平,還未,還未,共和前途,危機四伏,將來有好瞧的」。

此後,果然應驗了林森的的話。袁世凱解散國民黨,二次革命興起,孫中山南下廣州建立軍政府,開啟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以及北伐之戰,天下太平還遠未到來。

就任「國府主席」,「遷都」洛陽,醉心管理中山陵

1931年,因為九一八事變,蔣介石被迫下野,辭去「國民政府主席」的職位。雖然國民黨的會議已經決定,「國府主席」是虛位,不負實際政治責任,沒有任何實質權力,但是,「國家元首」的光環,還是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當時最有實力競爭這個位置的有4個人,分別是汪精衛推舉的蔡元培,蔣介石推舉的于右任,胡漢民推舉的林森以及孫中山之子孫科。這4個人,論資歷,論威望都不相上下,除了孫科,其他三人都是忠厚長者,都沒有什麼野心,也都沒有軍權。

而林森與蔣介石,實際上也並不太熟,也沒有太多的交集,林森當年意氣奮發的時候,蔣介石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當蔣介石崛起以後,林森已經成為一個邊緣人物,一直是個打醬油的角色,甚至,在蔣介石囚禁胡漢民,廣州政府和南京政府對立的時候,林森還參與彈劾了蔣介石。

小肚雞腸的蔣介石,怎麼會容忍一個彈劾過自己的倔強老頭來當「國府主席」呢?

其實蔣介石有自己的考慮。首先,林森是胡漢民提出的人選,可以向胡漢民有一個交代,算是對自己囚禁胡漢民而給予的一個歉意;其次,林森這個人一身正氣,沒有任何的傾向性,和國民黨內部各派都能談得來,有利於團結;最後,用林森,也可以顯示自己的大度,以德報怨。

1932年,就任「國府主席」的林森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遷都」。

九一八之後,日本又進攻上海,雖有十九路軍奮起反抗,但是無奈戰事太緊,南京和上海近在咫尺,日本陸軍一個機械化部隊幾個小時就能到達南京,一旦南京淪陷,將無法向國人交代,因此,南京政府緊急討論「遷都」。

關於「遷都」的地點,有不同的意見,有人主張去北平,但是北平已經在日本的鐵蹄之下;有人主張去西安,說那裡是中國古都,但是西安當時沒有鐵路,不方便;有人主張去重慶,但是當時重慶軍閥混戰,國民黨在那裡的統治力量薄弱。

最後定在了洛陽。九朝古都,軍事上可攻可守,機場、火車都比較方便。但是,為了安定人心,當時並沒有宣布「遷都」,而是宣稱「移駐洛陽辦公」。但是,國民政府的全部機關已經在2月份全部搬遷到了洛陽,其實和「遷都」差不多。

在洛陽,林森其實沒有什麼公事可辦。軍事上,蔣介石已經就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坐鎮南京、武漢等地,根本就不到洛陽去,也無需向林森請示什麼;行政上,由汪精衛一手主持。報紙上報導的都是蔣汪的活動,國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一個「國府主席」的存在。

一次,洛陽警備司令陳繼承帶了兩個旅長,來求見林森,林森不予接待,但是陳繼承堅決不離開,林森無奈接見了他們,但是卻很不客氣的說:「今天接見你們是個例外,以後文官去找汪院長,武官去找蔣總司令,我這兒不要再來了」。

時間充裕的林森,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山陵的建設和管理上了。

1925年孫中山去世的時候,林森就是喪葬委員會的負責人,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位置就是林森親自選定的。

中山陵建成後,因為陵區一帶綠化比較好,環境優雅,因此有不少的民國達官貴人想在陵區附近圈地建別墅,1930年,蔣介石就在中山陵內建了一座別墅,佔地120畝,專門為蔣介石和宋美齡做禮拜的地方,被稱為「美玲宮」。

林森擔任「國府主席」後,專門召開陵區管理委員會議,明確說明:「陵區土地有相當用途,此後各處所請撥給土地,一律拒絕」。但是對於一些在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則開了綠燈。

比如廖仲愷的墓地,就建在中山植物園西側,佔地有20畝,有碑亭、平臺、葬穴,碑文是林森親手手書的「廖仲愷先生之墓」;另外還有譚延闓,1928年2月,譚延闓擔任了南京政府的第一任「國府主席」,但是不到一年就被蔣介石取代,轉任「行政院長」,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墓地在中山陵的東側,環境優雅,猶如一個小公園。

1937年,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前,林森還特意來到中山陵,告誡守陵的衛士們「總理的遺體不能移動,一定要保護好總理的陵墓」,80多名衛士還當著林森的面,在「與陵墓共存亡」的誓書上簽了字。

「遷都」重慶,號召抗戰,因車禍不幸去世

七七事變之後,南京再一次受到日軍的威脅,「國民政府遷都」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因為有了上一次「遷都洛陽」的經驗,這次「遷都」顯得比較從容。

在舉行告別晚宴上,林森心情沉重的向大家告別:「我已是古稀之人,也許再也不可能回到南京,但是你們一定要抗戰到底,堅持到最後的勝利」,說最後,林森已是老淚縱橫。

國難當頭,作為「國府主席」的林森沒有任何的權力,「遷都」到哪裡,仗該如何打,完全是蔣介石說了算,但是林森卻在各個場合不遺餘力的宣傳抗日,並不斷呼籲放棄不同的政見,團結起來一致共御外敵。

據統計,林森在公開場合發表的有關抗戰的演講、聲明等多達40多篇,這些講話,不僅僅是林森作為一個「國家元首」應盡的責任,更是表達了林森個人的政見和主張。

1938年,汪精衛投敵當了漢奸之後,為了裝飾門面,居然對外聲稱自己是「代理主席」,「主席」還是林森,南京汪偽政府發布的文件中,居然還籤署著「主席林森」。這讓林森大為惱火,他斥責道:「你汪精衛要當漢奸,為什麼要糟蹋我,真是可恥可笑」。

1943年5月12日上午,林森準備去參加加拿大新任駐華公使歐德倫遞交國書的儀式。從林森的雙河橋官邸到重慶的政府大樓,大約有30公裡的路程。當車子開到小龍坑的三叉路口的時候,突然從前面駛來一輛高速的大卡車。林森的司機緊急避讓,車頭撞到了一顆樹上,又被彈了回來。

坐在後排的林森從座位上被震了下來,隨後他又自己爬了起來,坐在副駕駛的侍衛問他怎麼樣,他說:「沒事,繼續走吧」。但是當汽車到達國府門口,侍衛打開車門的時候,發現林森歪著腦袋靠在座椅上,已經說不清話了。

隨後林森被緊急抬入大樓內,中央醫院的院長也趕來了,蔣介石,宋子文等一大批國民黨要員也紛紛趕到探望,毛主席也委託周恩來到林森的官邸進行了探望。在探望時,周恩來發現林森的官邸靠近成渝公路,比較吵鬧,提出了將成渝公路改道的建議,並迅速被採納了。

雖然經過精心的休養,但是林森的病情還是不斷惡化,於7月31日在雙河橋官邸去世,終年76歲。

林森去世後,國民政府為他舉辦了隆重的喪禮,全國取消娛樂活動一個月,各機關下半期一個月,並在廣播裡反覆播放林森在1943年元旦發表的抗戰演講。

古人云:「人情閱透知紙厚,世路踏穿覺山平」,大智若愚的林森對宦海的規則和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一個很清楚的認識,他知道何時該「有為」,何時該「無為」。該他出場的時候,該他做的事情,該他負的責任,他都不會退避三舍,這或許就是林森的高明之處。

作者:歷史百小生

參考資料:《林森傳》

全文6278字,感謝您能閱讀全文,創作不易,感謝支持!

相關焦點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林森
    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變而下野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林森於11月20日宣布遷都重慶,並率員於11月底抵達重慶。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葬於重慶歌樂山林園。
  • 國民黨元老林森,接替蔣介石成為主席,他的最終結局如何?
    在後人眼中風光無比的蔣介石其實在政治生涯中遭遇過許多次滑鐵盧,他曾經被迫下野三次,那麼在蔣介石下野後,是哪位大人物頂替了他的位置呢?第一次是李宗仁,第二次是林森,第三次還是李宗仁。李宗仁的大名許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所以今天我要帶大家了解的是後面這個大人物,也就是林森。
  • 他當了12年國民政府主席,寫得一手好書法,如今卻被人遺忘!
    林森贈孫科籤名照,籤贈於1939年抗戰期間。
  • 【老王說隴史】林森給甘肅的題字
    【老王說隴史】 林森給甘肅的題字 林森題字 1939年元旦,甘肅科學教育館成立,林森特題寫了「研精緻用」以為鼓勵。
  • 85年前的今天: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出任行政院院長
    1935年12月2日,南京。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加強集權改組政治委員會,汪精衛蔣介石分任正副主席;改組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任行政院院長。林森任國民政府主席。1935年12月2日,國民黨召開五屆一中全會,決定1936年5月5日公布憲法草案;11月12日召開國民大會,會議決定胡漢民等9人為中常會委員,胡漢民為主席,蔣介石為副主席;張人傑等25人為中政會委員,汪精衛為主席,蔣介石為副主席。
  • 蔣介石差點被炸死,只有幾位最高將領知道行程,是誰向日本洩密?
    黃浚留學歸國後在北洋政府擔任承政廳秘書,1931年國民黨元老林森擔任國民黨政府主席,如果稍微知道林森的話你會發現林森也是福建人,林森早就聽說這位同樣的名聲,於是把黃浚調為行政院主任秘書,後來又被調任為行政院機要秘書,黃浚也因此進入了國民黨內部最高層機構,雖然他沒有說話的權力,但是重要會議都會由他記錄,因為知道很多機密。
  • 國之重寶——蔣介石帶去臺灣的中華道統、教統和學統
    1949年,蔣介石倉皇辭廟,永別大陸退居臺灣,終其一生,再未踏上故土半步。兩岸跨海而治,終成定居,隨之改變的還有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的命運。國府主席林森老人和蔣介石1928年,孔德成有感世襲爵位不宜存於民國,主動請求國民政府撤銷〝衍聖公〞爵號。
  • 蔣介石為何只鍾愛1943年拍的大元帥裝:只因抗戰後那幾年的這事!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1943年8月,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突然去世,蔣介石在重慶接任主席,照片就是這時拍的。當時,抗日戰爭勝利在望,從照片上看得出來,蔣介石心情不錯,據說這張照片也成了蔣介石最鍾愛的照片,然而所謂心情不錯也只是指拍照的那一瞬間而已。
  • 中國三大鮮有人知的神秘墜龍事件,「龍」在地球是否真的存在過?
    我們常常強調自己是龍的傳人,可卻沒有誰見過"龍",而很多史書上卻記載了龍的出現,今天咱們就來看看上世紀中國三大鮮有人知的神秘墜龍事件,看看龍在地球是否真的存在過?NO1,營口墜龍事件據說在1934年的一個夏天,遼寧營口市連續下了好幾天大暴雨,當時遼河水位迅速上漲,雨停後,田莊臺附近的一個村民發現了遼河蘆葦叢中有一隻怪物,它的外形很像龍,有爪子和角,當時趴在地上奄奄一息,似乎是因為缺水快死了。
  • 譚延闓:他被稱為「民國最完美男人」,為何現在幾乎無人知道他?
    後來才知道,這是譚延闓的墓碑,上面原刻有蔣介石題書的「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前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譚公延闓之墓」等字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原字早已被抹去,重新刻字後,成了現今的模樣。去南京夫子廟集郵市場,花大價錢購得民國時發行,四枚一套的《譚院長紀念郵票》,這算是民國郵票中,僅次於孫中山、袁世凱、蔣介石和林森的大套票了,而且,因為幣制的不同,還同時在吉黑、滇省,新疆等地加蓋發行,真不容易啊。
  • 活在var陰影下的男人卻是尤文的新大腿
    如果不是var,莫拉塔的進球已然上雙:12粒(聯賽5,歐冠7)。直到現在,莫拉塔進球後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慶祝,而是先等。而等過了var那關以後再慶祝,似乎激情勁兒也被澆滅了。曾幾何時,義大利天才前鋒因扎吉被譽為活在越位線上的男人,職業生涯的多粒進球均在越位線之間完成。
  • 新疆4處小眾景點,奇特石門,神秘沙山,風光絕美卻鮮有人知
    都說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展現著豐富多彩的自然風光,既有舉世聞名的名山大川,也有鮮有人知的小眾風景。尤其是到新疆旅遊,會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這一點。新疆著名旅遊景點很多,而那些低調小眾的風光更數不勝數。新疆庫木塔格沙漠。
  • 臺灣省主席不打招呼直接免職?蔣介石一聲令下陳誠就地上任
    就像秋後的螞蚱,已經蹦躂不了幾下。這些天,蔣介石一直睡不好覺,眼看即將潰敗,想想今後的日子,不禁愁容滿面。下一站,去哪兒啊?他要為國民黨想後路了,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下一步就是臺灣島嶼。臺灣島嶼是他最後一根稻草,抓住了可以再掙扎一番,抓不住就是徹底潰敗。臺灣省主席魏明道,1947年臺灣省爆發"二二八"事件,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被撤職,魏明道是陳儀的繼任者。
  • 雲南這個地方被當做「世外桃源」,鮮有人知也鮮有人來,美如畫!
    雲南這個地方被當做「世外桃源」,鮮有人知也鮮有人來,美如畫!
  • 林森和他的表妹——民國生活版梁祝
    世間的愛情有多種,有的溫馨,有的悽涼;有的浪漫,有的現實;有的幸福,有的苦難民國主席林森的一段羅曼蒂克,雖然早已沉寂於繁雜喧囂而又多災多難的民國歷史之中。林森,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2年1月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臨時參議院議長。1913年4月出席在北京召開的第一屆國會,被選為參議院議長。1931年任國民政府主席。1943年5月因車禍不幸去世,享年75歲。林森喜愛收藏古董,有一件極為珍視的藏品,並且不是什麼古董,而是一具白骨骷髏。
  • 宋代之後的楷書大家,他的愛情故事傳為佳話,書法造詣鮮有人知
    宋代之後的楷書名家,他的愛情故事傳為佳話,書法造詣鮮有人知。說到趙孟,大家一定會想到他與夫人管道昇的愛情故事。可是又有誰知道他的祖上曾經在中國顯赫一時,他的祖上曾是皇家後裔,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一代孫,也是秦王趙德芳的嫡系子孫。
  • 全SD中最「悲劇」的人物:活在澤北榮治陰影下的男人
    有的回答說是連續兩年敗在海南帝王牧手中,卻在最有希望的劇情年輸給了主角隊湘北的藤真;有的說是帶有卓越籃球天賦的仙道彰,本身擁有全國級的實力卻因為身邊沒有好的幫手從而始終摸不到全國大賽的地板;也有的說是澤北榮治,未嘗敗績的他卻在自己最後一場國內的比賽中品嘗到敗北的滋味,最終帶著「失敗者」的身份,前往美國留學……漫迷們提到的這些人或多或少都能從他們身上嗅到悲涼和可惜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