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好教育,從來不止是點石成金的技巧,還是一段春風化雨的過程」。
新全優一直用心做教育,不止教授孩子技巧,還用愛引導孩子進步。就如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那新全優的老師們,是怎樣用心去推動孩子進步的呢?
一直有家長催著小文老師出一篇文章做介紹,小文老師趕緊地採訪了他們,讓我們一起來看新全優的老師們是如何踐行用心做教育的理念的吧。
學生和家長眼中最受歡迎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呢?嚴格要求?又或是和藹可親、潤人心田?
可能這些特點,陳啟民老師都有。
為打磨一堂優質的課程,陳啟民老師作為新全優語文教學組組長,常組織老師一起研討。
聽老師們說,陳啟民老師對課程打磨從來是嚴格要求:
與打磨課程不同,和孩子們接觸時,陳啟民老師又有另一種想法:
陳啟民老師對每個孩子都是盡其所能地用心引導:
「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不一樣的個體,我會提供各種各樣的角度和方式,讓孩子找到並形成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
不同孩子都有不同的切入點,我只有找到了這個點,才會對學生進行「開刀」。如果找不到這個點,就繼續深入探究,不盲目對學生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這樣反而會害了孩子。」
只有洞察到到孩子的學習問題,才有改變孩子的機會。陳老師舉了一個例子,讓人印象深刻:
我教過一個實外的初二男孩,叫趙曉松,按家長的說法是成績在班級裡偏後一點,但一直沒找到成績提升的方法。
通過最初幾節課的相處,我從趙曉松的口音發現他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後來才知道他雖然生在成都,但從小就不在成都讀書,直至初中才回成都。
趙曉松對成都的教學方式、答題技巧和題型其實是不甚了解的。
他常對比同學在課堂上的積極發言、課後作業的完成迅速,愈發對自己沒有信心。做題總是瞻前顧後,回答問題總想用華麗的辭藻,犯了不少語文上不能犯的錯誤。
學習技巧好解決,但是學習信心難建立。
對於這類型的孩子,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一句話:攻心為上。學習上所遇到的問題,其實必然要回歸到生活中,只有解決生活煩惱,才能有突破。
私底下,我問他的興趣是什麼,他回答的是「籃球」,我便「誇下海口」要切磋球技,其實私下才開始「惡補」籃球相關的明星和球技。
從此之後的課堂,我便改變了策略,以籃球為話題引入,不僅在課堂下,更在課堂上和趙同學成為了朋友。
每次課間,趙同學都會向我傾訴在學校裡發生的林林總總,相對於他的成績,我更重視耐心排解他的煩惱,鼓勵他的進步。
漸漸的,趙同學的性格越發的開朗起來,不但成績逐步提升,而且越來越適應新學校和新班級。
新全優教育專注小初高個性定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