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光華門到午朝門,長長的御道街隨著滾滾歷史車輪前進,飽經風霜。至今已有數百年歷史,道路兩旁的水杉看遍了滄海桑田。
如今的御道街,寧靜淡遠,兩側充滿了生活氣息。
長了青苔的城門巍然屹立,城東的市民們來來往往,仔細看看可能會發現,坐著打牌的石墩大概就是奉天殿前的雕花柱礎。
01 //
×
鮮活市井
是御道街的代名詞
明朝象徵著皇家威嚴的午朝門,背後連接著寧靜與繁華。如今已是城東人熟知的市民公園,也是大爺大媽們偏愛的舞場。
動人的薩克斯旋律下,交誼舞有節奏地踩著點。
南面不遠處的河畔,中年男人們紮根於此,靜候魚兒上鉤的佳音,一坐就是一個下午。
橋上圍觀的人也不少,嘮嘮家常喝喝茶,別有一番趣味,天氣的寒冷完全拋諸腦後。
沒有哪條路能少得了搓麻將的班子,御道街尤為突出。一條街走下來,每隔百米就是個麻將堆,激動起來大爺們吼兩嗓子可能還會嚇跑橋下垂釣人的漏網之魚。
另一邊談古論今的大爺們眉飛色舞,從秦皇武略到唐宗宋祖,興起時大臂一揮,頗有風流人物指點江山的氣勢。
與其他街道不同的是,御道街多的是推銷各類業務的大叔。
如今的藍旗街,滿街小吃的蹤影已然不見了,過往的熱情喧鬧慢慢演變為歲月靜好。
光華東街的大爺們午後時光則選擇了下棋,來了興致,觀棋的人哪怕半蹲著也要隔著圍牆看棋。
「下棋這玩意,該棄則棄,要有大局觀哎!」
路過光華門菜場時,已經快傍晚時分,喧鬧聲早已散去,只剩下熙熙攘攘的買晚飯的人。
菜場對面真是好不熱鬧!醃好的臘腸掛在鐵柵欄上晾曬,炒貨店的阿姨在認真地稱瓜子花生,不遠處的報刊亭旁邊還有賣茶葉的攤販,不知道為什麼竟然有一股年味。
安慶餛飩的老闆在為晚上的客人提前做準備工作,徐州雜糧煎餅的阿姨守著十年如一日的小店,經營者自己的小日子。
02 //
×
時光被洗禮
御道街的青春蓬勃待發
御道街書香滿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陸軍工程學院、南航本部學子……用最美好的年華,在這裡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莘莘學子來回往復,御道街留住了青春與歲月,卻留不住你。
瑞金路幼兒園、瑞金北村小學和瑞金路中學承包了瑞金路孩子的9年義務教育。
18年瑞金北村小學和御道街小學整合成了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學,一到放學時間,家長就開始望眼欲穿。
匆匆流逝的20年裡,瑞金路的街邊升級了,瑞金路中學成了南京一中初中部。
四處竄動的青春流淌在南航附中門口,或嬉笑打鬧或高談闊論,全然一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美好模樣。
畢業多年後,懷念的還是從欄杆空擋裡塞進來的那一包5塊錢的鎖骨和學校對面五花八門的發卡。
御道街29號,城東人的第二個廚房。
眾所周知,南航在金陵高校美食界馳騁多年,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南航從來都不只屬於學子們,附近居民常常到南航食堂裡蹭飯,物美價廉還挨著家。
03 //
×
百年老巷,風味猶存
兩側的街巷是城東人捨棄不了的美味
御道街並不是一條能讓人停留的街道,在初次見面的人眼中,這裡除了樹還是樹。
橫向穿過它的瑞金路、後標營路、藍旗街、光華東街都比它更加市井生動,因此也擁有了更多的人煙。
走進光華東街,鮮活靈動的市井氣息畫卷徐徐拉開。門頭五顏六色的小店密布著,佔領了老街巷尾,也充盈著藍旗新村人的生活軌跡。
早上7點,光華東街的人潮以「高崗裡小馬牛肉麵」為起點,短短幾百米,數種誘惑短兵相接,讓多情的老饕們與專一無緣。
隨便挑一挑,都是叱吒風雲的老店,身懷長盛的法寶。
想吃?趁早!
高崗裡小馬牛肉麵
從藍旗新村旁轉移到世界之窗側畔的高崗裡小馬牛肉麵,堪稱南京zui知名的牛肉麵,只是少了昔日坐在街頭吸面的那份熱火朝天。
點一碗全家福牛肉麵,你就能知曉它的美味秘訣。
滿滿的一個大湯碗,盛滿了各種肉。紅燒牛肉小而薄,濃鬱的湯汁浸透了每一絲肌理,牛筋牛腸也嚼勁十足。
晨光拂面添面香,不做神仙不稱王,這才是屬於光華東街的肆意。
張府園大碗牛肉麵
搬遷後的張府園大碗皮肚面,店面雖然沒以前那麼大,但是整體敞亮了不少。
麵條筋道,是南京人喜歡的戧面,皮肚q彈,吸飽了湯汁,一口下去鮮甜四溢。
李四砂鍋
作為南航老牌砂鍋店,他家的死忠粉不少,店鋪不大,但生意挺不錯的。
自家醃製的香腸鮮香適口,沒有過重的醃腊味;滷汁沁入鵪鶉蛋黃,帶來美妙的鹹香風味。
桌上還有自備的咖喱粉調料瓶,辛味濃卻不刺激。
康師傅光華門特色小吃
這家藏在御道街和光華東街之間的小店,是一家正宗的蒼蠅館子,已經經營了20多年,位置有點偏僻,不過店名倒是足夠扎眼。
今年已經66歲的「康師傅」,是一位溫柔可愛的小老頭。
不管是炒飯還是炒菜,都物美價廉,分量很足。一份鮮香的魷魚炒飯,承包了不少南航附中學子的午餐。
除此之外,瑞金路的美食富集度根本不輸紅廟。
南京第一冰糖蜜汁藕、無名炸雞、孟老大的雞蛋漢堡店……哪一個不是吃貨們經常光顧的老店。
在時間的打磨下,御道街上的一切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生活於此是奮發讀書的少年,拼搏工作的青年,悠閒安逸的暮年。
是漫步午朝門公園的幸福,是閒逛光華東街的味蕾滿足,是城東人最原汁原味的生活。
作者 :諾亞 | 圖片:諾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