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4 12: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2018年,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辦一年一度的「漫步經典」系列音樂會,開幕演出中來自英國的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帶來了多部經典作品,演出最後,樂團奏響了熟悉的樂曲——「一條大河波浪寬……」雄勁的前奏過後,優美的旋律從舞臺溢出,觀眾席間無論男女老少都無法抑制、不假思索地隨之哼唱,臺上的音樂家帶著感動的表情演奏完了整首樂曲……
一首能夠流傳的歌往往展示著一個時代的風貌,留存著一段動人的歷史。《我的祖國》因電影《上甘嶺》而誕生,但歌中所表達的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的真摯情感,使之成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值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文旅中國客戶端記者採訪了《我的祖國》詞作者喬羽,聽他為我們講述《我的祖國》和他的故事。
喬羽近照
「希望電影沒人看了,歌還有人唱」電影《上甘嶺》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戰役敵我雙方動用了10萬餘兵力,鏖戰43天,激烈程度在戰爭史上實為罕見,這場戰役也徹底改變了朝鮮戰場的形勢。
電影《上甘嶺》海報
「為電影《上甘嶺》插曲寫詞時,我才29歲。接到任務時,我正在贛東南、閩西一帶原中央蘇區體驗生活、搜集素材。」喬羽回憶,「為了拍好《上甘嶺》,製作團隊費了很大的心力。我問導演沙蒙希望這首歌是什麼樣的,他的回答很痛快:希望將來這部片子沒人看了,這首歌還有人唱。」
為了給《上甘嶺》寫歌詞,喬羽輾轉來到長春,一遍又一遍地看《上甘嶺》的樣片。雖然沒有去過朝鮮,喬羽卻對志願軍戰士有著深入的了解。「抗美援朝打的是坑道戰,戰士們憋在坑道裡長達一兩個月,基本不能活動,前線衛生條件差,但再難熬也不能上來,因為制空權在敵人手中。」喬羽說。
「上世紀50年代是到現在我還一直嚮往的年代。剛剛獲得解放的國家,經歷了那麼多戰爭,闖出了一片新天地,大家都很高興,希望自己的祖國、生活能夠好一點。想法雖然單純,但在那個時候的中國,確實隨時隨處能感受到勃勃生機,你會覺得天是那麼藍、地是那麼肥沃,心裡只覺得揚眉吐氣、喜氣洋洋。我想,上甘嶺的戰士應該也是懷著同樣的心情走上戰場的。」喬羽說。
喬羽構想的是一首抒情歌曲。在他看來,影片已經講述了戰鬥,歌曲如果還是這個風格,沒有反差、對比,效果不會太好。「早年辦報,經常深入採訪傷病員,我明白戰爭一定是殘酷的,但我想寫一首不殘酷的歌,我希望這首歌能夠表現出戰士們在身處殘酷的戰爭、面對強大的敵人時,所表現出的鎮定、樂觀和從容,也希望美好的東西能夠讓大家對未來更有信心。」喬羽說。
然而,動筆寫起來,喬羽卻深感自己給自己出了個難題。「我想走另外的作詞路子,但是又沒有思路,一晃過去了10天還是沒寫出個樣子來,心裡別提有多著急了。」喬羽說。
有一天,喬羽因為寫不出詞便去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籃球場轉悠,那天下著大雨,雨點打在臉上,讓喬羽忽然想起一件事情。「去中央蘇區江西搜集素材時,經過長江要乘坐輪渡過江,兩個小時才能到對岸。那段時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是山東濟寧人,家離黃河很近,黃河給我的印象是『泥糊塗場』,但長江卻完全不一樣,水很清、帆很白,而且在那之前我從未見過南方的水稻,第一次看到那漫天遍野、綠油油的稻田,讓我非常震撼。」喬羽說。
「萬裡長江」還是「一條大河」有了創作靈感,《我的祖國》的歌詞一氣呵成,喬羽最先寫下的句子就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詞寫好後,喬羽立刻拿給沙蒙。「沙蒙人很好,那時候,他幾乎每天都要到我屋裡來一趟,來了又不催我,我知道他著急,但他看我不吭聲,也沒有要給他看詞,就又走了。」喬羽笑著說道。沙蒙拿到詞後,一聲不吭地坐了半個多小時,盯著稿子看,這讓喬羽很忐忑。過了一會兒,沙蒙拍了下大腿,說:「就是它了!」
然而,到了第二天,沙蒙又拿著稿子來找喬羽。「他只問了我一個問題,就是稿子裡的『一條大河』是不是長江?我回答說是,這就是我對長江的印象。他當即反問,既然是長江,為什麼不用『萬裡長江波浪寬』或者『長江萬裡波浪寬』,顯得更大氣、更有氣勢。」喬羽回憶,「我也很慎重地考慮,好久沒吭聲。最後我說,長江雖長,但在全國範圍內,沒有見過長江的人很多,如果寫萬裡長江,那麼不在長江邊上甚至沒見過長江的人會從心理上產生距離,失去親切感。而且從對祖國的感受來說,無論你來自哪裡,家的附近總會有一條河,寄託著你的喜怒哀樂。只要想起家,就會想起那條河。沙蒙思考了一會兒,又拍了下大腿,還是那句話:『就是它了。』」
歌曲《我的祖國》曲譜
「為了挑選歌手,沙蒙找來了二三十位會民族唱法的演唱者,後來我推薦了郭蘭英,郭蘭英唱過後在場的人都拍手叫好。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好音後,第二天,電臺便向全國播放了這首歌,那時候《上甘嶺》還沒有公映。」喬羽說。
《我的祖國》就這樣從1956年被國人傳唱至今,國家的樣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時代的潮流不斷更迭,而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仍然在這一條大河流淌的旋律中回憶著與祖國母親的溫情、感受著同為中華兒女的自豪,以至於每一次哼唱都會眼角帶淚、嘴角帶笑。
2020年10月24日《中國文化報》推出
「紀念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特刊,
第5版刊發特別報導
《這條大河是時代,也是歷史,更是中國人共同的記憶》
↓↓↓↓↓↓
記者:
宋佳烜責編:
李揚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