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孕育了燦爛的文化,主要體現在社會生活中,生活小細節上無處不反映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從先秦時期到清朝,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伴隨著百姓生活且沒有間斷的一件微不足道的生活用品——現代統稱為拖鞋。
拖鞋具有悠久的歷史,其發展歷程是古人渴望更加美好生活而發揮自己聰明才智,不斷改良生活必需品的過程,其歷史意義也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發揮出的聰明才智帶給日常生活,文化內容以及其他國家的影響。
一、古代拖鞋的發展情況
1.製作拖鞋的材料
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有限,並不能製造出類似於塑膠這種製作拖鞋的複合材料。因此,在古代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限制下,製作拖鞋的材料一般都是自然原材料或簡單初加工的物質。
從整個拖鞋的使用歷史來看,使用最早,最廣泛,最受歡迎的材料還是木頭。
從拖鞋發明之初,生產力更加低下,歷史更加久遠的先秦時期看來,使用最普遍的還是蒲草。
特別是東周以前,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夏天都是穿蒲草編制的草鞋。
西周時期,青銅器冶煉技術較當時來講已經比較先進,但是並不代表整個那個時期生產力水平的先進,即使是天子在夏天也只能穿草鞋。
所以,草鞋才會在後來的歷史中,也仍然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木頭和蒲草也成為了古代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
2.古代主要的兩種拖鞋類型
不同時期對拖鞋的稱呼也不一樣,製作材料的不同也會讓拖鞋有不同的稱謂,使用最普遍,歷史最悠久且最受歡迎的拖鞋有兩個大類,其實在時間上是沒有優劣之分的,都是歷史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載體。
但是兩種大類的拖鞋還是有區分,特別是從受喜歡的程度和傳播程度,保留程度來看。
古代拖鞋對古代社會產生的影響最大的,一般也被認為是古代拖鞋的主體,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拖鞋類別,世人稱之為木屐。
木屐是以木頭作為製作材料的拖鞋了,鞋底用木板製成,木板上鑿出小圓孔系上帶子,套在腳上,走時不會掉,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時至今日,世界上還有國家在用這種古樸的製造方式和簡單的材料製造木屐以供使用,從古至今,傳承從未中斷。
除此之外,便是用蒲草、黃草等各種有韌性並且不易斷,耐磨防潮的草編制而成的草履。
雖然草履製作工藝簡單,而且原料低廉,現在常被人認為低端,實際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樣的草履還是貴族階級都流行的鞋子。
3.古代拖鞋蘊含的文化內容
古人對拖鞋的使用體現了在小農經濟生產背景下,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
雖然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確實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是也不可否認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確實是有限的,特別是底層百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治階級佔據了社會大部分生產資源,百姓生活是比較樸素簡單甚至時常受到壓榨而苦不堪言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底層人民苦中作樂,仍然積極地面對生活,拖鞋的使用體現的不僅是上層社會較高的生活水平,還有底層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們也渴望便利穩定的生活。
而在生產力水平非常低的先秦時期,產生了草履和木屐等形態的拖鞋。
雖然跳不出生產力水平的限制,但是卻能夠在有限的條件和環境下,利用聰明才智,創造出製造木屐這樣簡單的拖鞋製造方法。
發現了蒲草等堅韌防潮的作物並且用於生產生活當中,用獨特的曬乾和編織手法將蒲草編織成粗線,然後再編製成草履,極大地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智慧。
二、古代拖鞋產生的影響:中國和日本的交流
1.對日常生活產生的影響拖鞋是日常生活中能夠提供便利和舒適度的生活用品,對古人的日常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古代,豪門貴族就有進臥室換拖鞋的習慣,這樣能夠更加方便,也能保持室內的潔淨程度,還有平時沐浴的時候,雖然古人沐浴的頻率比較少,但是穿著布鞋或者動物皮革製成的鞋子進出入房間,活動始終是受到限制的。
除此之外,拖鞋還能起到清涼的作用。夏天炎熱,特別是在南方地區,木屐清涼,能夠給人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感受。
有文字記載孔子周遊列國講學時,夏天時走到南方各國時,也時常穿著木屐。
漢朝時,木屐就已經成為生活日常必備品了,甚至在漢朝,有女子出嫁,母家準備一雙較為精緻的木屐作為嫁妝,有讓出嫁的女子能夠更加順遂的含義。
總而言之,木屐雖然不夠正式,但是卻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巧思,對古人而言也算是一種生活財富,對日常生活的質量起到了較大的提升作用。
2.傳播到日本成為國民必備生活用品日本常常被認為是第一個製造出拖鞋的國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時至今日,日本都還保留了穿和服配木屐的傳統習俗,而且日本的木屐還保留著中國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木屐樣式,仍然採用木製工藝,別有一番古樸韻味。
實際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木屐就已經開始被貴族使用,漢朝時普及到百姓之中。
木屐和很多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森嚴等級的創造和發明不同,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嚴格的穿戴要求,質量好壞也要看個人的花費能力。
儘管除了木屐,也還有其他類型的拖鞋,蒲草、動物皮革、蒲草等,只是都不如木屐那般能夠抗溼。而且木屐的製造工藝其實並不難,原理也很簡單,所以才會在古代日本主動來朝,和唐朝建立起較為密切的聯繫後,就迅速流傳到日本。
除了木屐,其實草履也曾經在日本風靡一時,因為草履原料更加低廉,跟木屐比,也更加輕巧便利。
至於美感,木屐和草履都別具風味。拿草履來說,在中國古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受歡迎,當時士大夫都喜歡穿,而且還會在草履上做裝飾和標記,可以說是樸素中體現著小巧思的美感。
而木屐,無疑是日本最受歡迎的拖鞋,加之製造技術簡單,自己就可以做出簡單的木屐,日本在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後,社會發展滯緩的環境下,木屐很快地就被製造出來並且普及開來。
作為島國的日本,木屐的普遍使用明顯地為其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活,很快就成為了日本的國民生活必須用品。
總結
古代拖鞋在龐大的歷史內容體系中十分渺小,但是仍然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技發明,日常生活物品的創造都和古人更加注重實踐性的思想有關,這也恰巧體現了小農經濟背景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古人運用聰明才智,結合實際情況,發明創造更加利於提高生活品質和便利性的物品,以在有限的生產力環境下尋求更美好的生活水平。
拖鞋雖不起眼,但卻是生活必備,歷史長河中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能夠延綿傳承這麼久,一定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發明了拖鞋,拖鞋的發明造福了億萬百姓。》2.《拖鞋是現代產物?其實古代早已使用》3.《文物漫談: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拖鞋在寧波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