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是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1913年,他憑藉《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貴族家庭,是婆羅門種姓,從小家境優渥,他的文學天賦很早就體現出來了。泰戈爾13歲就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徐志摩非常崇敬泰戈爾,1924年,徐志摩、林徽因在山東濟南接待泰戈爾,進行了參觀訪問合影,這張照片被當時報紙譽為「松竹梅歲寒三友圖」。
泰戈爾創作了許多出名的作品,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等。其中,《飛鳥集》、《新月集》為我國教育部指定中小學生必讀書。
泰戈爾的作品主要表現他的愛國主義,關於善惡的思考,泰戈爾善於運用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他的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作方法上,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結合起來,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實主義成分較多。
泰戈爾的詩歌裡的人物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有著不同的身份。詩歌裡的婦女有童養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他通過詩歌揭示傳統陋習的積弊和給廣大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對女性地位的思考、對弱者的同情和憐憫。泰戈爾控訴了不合理、不人道、歧視婦女的印度教傳統陋習。
泰戈爾最出名的《新月集》、《飛鳥集》,是一部寫給兒童看的書。它可以把人們從懷疑貪婪的成人世界,帶到秀嫩天真的兒童的王國裡去,告別現實生活的苦悶,找尋童真的樂趣。泰戈爾將浪漫和靈動的理想主義思想帶到詩歌中去,給人美好與和平的感受。
比如,在《新月集》中的《孩童之道》中寫道:「只要孩子願意,他此刻便可飛天上去」,「孩子在纖小的新月的世界裡,是一切束縛都沒有的。」充滿著對孩子的喜愛和善意,給人非常溫暖的感覺。
泰戈爾的《飛鳥集》,是一個個短詩,或充滿哲理,或充滿溫情。碎片化的思想,沒有讀不下去的厚重感,它讓人放鬆愉悅,獲得美好感受。我國作家冰心就是泰戈爾忠實的讀者,她曾模仿《飛鳥集》的創作方式,寫出《繁星·春水》,受到小讀者的歡迎和追捧。以下斷句節選自《飛鳥集》:
「靜靜得聽,我的心呀,聽那世界的低語,這是它對你求愛的表示呀。」「生命從世界得到資產,愛情使他得到價值。」「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泰戈爾跟印度傳統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受人文主義影響,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他的思想創作的境界很高。葉芝評價:「每天讀一句泰戈爾的詩,可以讓我忘卻世上一切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