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彩穴——美國行(佩奇)10【原創】
離開馬蹄灣,我們去羚羊峽谷。它位於亞利桑納州佩奇附近,在納瓦霍原住民保護區範圍之內。
羚羊峽谷分為下羚羊峽谷和上羚羊峽谷。從外形上看,羚羊峽谷十分狹長,是世界上著名的狹縫型峽谷,每年都吸引了很多攝影愛好者來這裡拍攝。
我們去的是下羚羊峽谷。中國人都把下羚羊峽谷叫做「羚羊彩穴」(因為上羚羊峽谷在地面上,而下羚羊峽谷在地下,故曰「彩穴」)。
下羚羊峽谷離納瓦霍發電廠很近。它的三根236米高的大煙筒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納瓦霍發電廠是一個火電廠,煤是從100多英裡外的凱恩塔用火車運來的。
峽谷位於印第安人保護區,需要印第安導遊的帶領才能入內。這不僅僅是為了自然和人文保護的需要,更是為了遊客的人身安全。如果當地有一場暴雨突然降臨,瞬間就可能形成急流奔騰的瀑洪,讓遊人無處逃生。
1997年8月12日,有12個法國、英國和瑞典的遊客,就因為沒有印第安導遊引領自行進入下羚羊峽谷中而遭到滅頂之災。當天峽谷的上遊下了雨,在降雨後半小時左右形成了暴洪,並直接衝到了下羚羊峽谷中。這12位遊客在谷中被突然出現的暴洪衝走,其中有兩位的屍體一直沒有找到,僅有一位28歲的美國遊客被卡在巖架上生還。因此整年中羚羊彩穴約有九個月不開放。
出發之前,張導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跟隨印第安導遊和聽從指揮;不能在扶梯上照相;不可在巖壁刻字,不可大聲喧譁,不可亂丟垃圾,不可隨地便溺;不可帶相機腳架;不可攀巖。若不遵守以上規定,將會被印第安人運營方直接送回旅遊大巴,且不予退還羚羊彩穴門票費用。另外小費一定要每個人交到印第安人導遊手裡……
我們29人(還有全陪小閆)分成兩隊,分別各由一位印第安人帶我們。翻過沙丘來到一處窪地,近前,有一條可容一人的裂縫,一架簡陋的鐵梯筆直地朝下。
很陡的階梯往下,在印第安人導遊「小心!」(還是漢語呢)叮囑聲中,我們手腳並用,輾轉三次不同的鐵梯……
下羚羊峽谷在納瓦霍語中意為「拱狀的螺旋巖石」,此說法非常形象。這裡根本沒有燈光照明,全憑裂縫上端的光線。有的地方只能人倒轉身來,倒退著往下……
到達峽谷底部。哇,太美了!
下羚羊峽谷幽深、沿著山勢深切地下。這裡的地質構造是著名的紅砂巖,谷內巖石被山洪衝刷得如夢幻世界。而這裡的光線也千變萬化,只有正午很短的一段時間陽光才能透過幾處間隙照到谷底。
據納瓦霍人的歷史傳述,該地過去是叉角羚羊棲息處,峽谷裡也常有羚羊漫步,這也是此峽谷名為羚羊峽谷的由來。老一輩的納瓦霍人曾將此地視為靜思與大靈溝通的棲息地。
是誰第一個發現了羚羊峽谷?
傳說是當年有一位印第安小女孩,帶著牛群出來放牧,當要回家時發現牛少了,就到處找尋,找著找著,發現了這個別有洞天的美麗洞穴。
羚羊彩穴是柔軟的砂巖經過百萬年的各種侵蝕力所形成。這其中主要是暴洪的侵蝕,其次則是風蝕。該地在季風季節裡常出現暴洪流入峽谷中,由於突然暴增的雨量,造成暴洪的流速相當快,加上地縫本來就狹窄,因此垂直侵蝕力也相當大,這樣便形成了羚羊峽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堅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邊緣。
科羅拉多河的水流對峽谷形成具有一定作用,但無疑高原暴雨導致的山洪暴發,才是地表切割最主要的力量。而越是乾旱的荒漠,一旦暴雨,山洪暴發的力量就越是驚人。極度乾燥堅硬的地表吸水性很差,降雨順地勢衝刷,如果地表有些許裂隙,湍急的水流和攜帶著一路衝下的砂石几乎無堅不摧,日積月累,就能將地貌改變得天翻地覆。
看石壁上有雨水流下的痕跡。
這個圖案名叫「玫瑰花」。
如果覺得不太像,看看這張橫構圖的。
這個形狀是否像鯊魚的頭部?頭部下方還有鯊魚的大嘴呢。
峽谷幾乎沒有路,我們就是這樣在石縫中小心地前行。
峽谷某些通道不足一人高,遊客要小心不然可能會碰到頭部。
洞內狹窄處僅可一人側身通過……在國內往往把這個叫做「一線天」。
羚羊彩穴從外面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當你走進洞穴,卻好像進入了一場夢幻般的彩色的夢境,美得讓人暈眩。崖壁的曲線、曲面千奇百怪,其反射、折射的光影也是千變萬化。
隨入射的光線的角度、強弱的變化,光影的效果也會呈現不同的變化。而不同的季節、時間,拍出的效果也大不一樣。
陽光下紅色的巖壁被映射得透亮而溫暖,好似石頭自身晶瑩,在兀自發出寶石的螢光,或橫或斜的條紋呈現出黃、紅、藍、紫的色彩,絢麗而柔美。恍若到了人人間仙境,讓人似真若幻。
邊走邊攝,也有比較平坦之處。
這塊巖石酷似一張人臉。好像記得這叫做「老酋長」。
這是在羚羊彩穴中名氣最大的,名叫「風中女人」,其造型酷似被大風吹起的女人長發,且具飄逸神韻。
這些就隨你發揮想像力吧,你說像什麼就是什麼。
這就是帶我們後隊的那位印第安人導遊。他包著臉,戴墨鏡,頭戴牛仔草帽,看上去是位壯實的中年男子。
他對我們特別照顧。到了一個好點,他會讓你把自己的手機給他,由他給你拍照,並且是特別耐心地幾乎給每個人都拍。他還用你的手機給拍一張特殊角度的洞穴照……
到了一處,他示意我們注意,他要做動作了。
原來他要在此處有陽光時,給我們來一個揚沙子的福利。於是大家準備好拍攝。
這是第一次揚沙子。沙子與光線混在一起……
看我們有的人沒有思想準備,又示意再來一次,這回大家明白了。
我因為所站的位置有點靠後,揚沙時沒有拍到完整的揚沙場面,但這張沙子質感出來了,沒有拍成慘白一片。原因何在?一是沒有直接對著光線,不至於過曝;二是我用的是「肉格式」(raw),即使拍攝時曝光有誤差,到後期可以較好地還原,而如果用jpg格式,就很難解救了(圖片格式的不同,到了這時才顯出區別來)。
回到地面,張導聽我們說了經歷,他大為驚奇。說,揚沙這個「項目」羚羊谷早就停了,可能是怕影響谷底的環境。今天他「法外開恩」,真是難得。
其實我們心裡明白,今日的羚羊峽谷是納瓦霍原住民保留區內的主要觀光收入來源。不要以為這位印第安人對我們另眼相看,不要以為他是在學雷鋒,應該是我們的小費給到位了(給了多少,保密哈,但肯定超出了他的心理預期),沙子才能揚起來!
這個圖案忘了叫什麼了,討論下來認為應該叫「水晶球」。
這個就不能叫水晶球了,哪應該叫什麼呢?
我們開始往上行了。
往上看,也有乾坤。
到了這兒,谷底基本上就看完了,我們要往上爬了。
要從這個扶梯爬上去。
快接近地面了。
這兩個人形的造型是否像正在接吻?
從地縫中出來,這就是出口。
羚羊峽谷的出口只有一人多寬。
你要不注意,真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鑽出來的。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