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全球現代航運服務業發展報告(2019-2020)》,在介紹2019年全年和2020年上半年全球經濟貿易、運輸業基礎上,重點梳理了全球物流業、第三方船舶管理、船舶經紀、船舶登記、海事法律、船級社、航運金融等產業發展趨勢。
一 全球經濟貿易發展
受貿易壁壘增加、國際關係緊張以及新冠疫情影響,2019-2020年全球經濟進入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增長最緩慢的時期。2019年,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實際GDP、名義GDP和購買力平價GDP均實現正增長,但增速均呈下滑趨勢。其中,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1]三類GDP增速表現好於發達經濟體[2],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引擎。
受貿易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影響,2019年全球貿易再次進入負增長。具體來看:2019年,全球商品貿易未能延續過去幾年穩定增長態勢,進入嚴峻下行通道,而發展中經濟體的貿易表現更不樂觀,另外也出現一些新趨勢,包括發達經濟體逆差規模縮小、轉型經濟體順差規模面臨下行壓力等;全球服務貿易整體呈上行趨勢,但增速有所放緩,此外,服務貿易順差的發達經濟體的出口增速以及逆差的發展中經濟體的進口增速均出現大幅放緩,其中發展中經濟體的服務貿易進口增速三年來首次出現負值。
2019年,全球航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量、發展中和發達經濟體進出口總量均呈下降趨勢,而轉型經濟體的進出口總量也僅小幅上漲,與2018年全球航運服務貿易進出口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二 全球運輸服務業發展
海運,2019年,全球貨櫃海運量達1.98億標準箱,同比增長2.0%,增速同比下降2.2個百分點;全球幹散貨海運量為52.81億噸,同比增長1.1%,增速同比下降;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整體呈先升後降再升的變化趨勢。2019年全球船舶運力繼續增長,前10大貨櫃公司整體運力達1,954.69萬標準箱,同比增長4.8%,幹散貨船舶共計11,919艘、8.78億載重噸[3],同比增長3.7%。
郵輪,2019年,全球郵輪旅客人數為3,000.00萬人次,同比增長5.3%,增速同比下降1.4個百分點。其中,美國邁阿密港依然是郵輪旅客吞吐量最多的港口,達498.05萬人次,其次是美國的卡納維拉爾港和大沼澤地港,郵輪旅客吞吐量分別達424.83萬人次、382.64萬人次。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排名全球第六,旅客吞吐量達284.70萬人次,是亞洲最大郵輪港。
快遞運輸,根據權威機構統計,2019-2020上半年,全球發出跨境包裹數量前五的國家依次是中國、美國、德國、荷蘭、英國,且中國以絕對數量優勢穩居全球第一。2020年第一季度,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各國發出跨境包裹數量驟減,尤其是當時處於疫情震中的中國。
三 全球物流服務業發展
2019年,中國內地物流業總收入達10.30億元,同比增長9.0%,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中國香港貨運物流行業協會在空運領域擁有競爭優勢,優於新加坡等周邊國際航運中心,但新加坡在海運物流領域擁有競爭優勢。
2019年,根據Transport Topics統計的全球貨代TOP50(按處理貨櫃量排名)中,中國內地和香港共上榜企業14家,其中中國內地的中外運貨代和香港的嘉裡物流排名進入前十;德國有7家公司上榜,有4家企業進入前十;瑞士有3家企業上榜,其中德迅已連續多年排名全球第一;美國也有7家企業上榜,有2家企業進入前十。
四 全球第三方船舶管理業發展
國際第三方船舶管理產業主要集中在賽普勒斯利馬索爾、新加坡、中國香港和馬爾他等國家或地區。根據Lloyd's List最新的全球著名船舶管理公司排名,總部位於中國香港的Anglo-Eastern Univan Group、Fleet(Fleet Management在2019年更名)以及總部位於摩納哥的V.Group等仍然是國際上最具有影響力的船舶管理公司。
2019年,英國管理船舶100噸及以上的船舶共993艘,總計4,240.00萬總噸,數量與規模與十年前相比均出現大幅下滑,但仍是全球重要的船舶管理中心。第三方船舶管理業一直是賽普勒斯重要支柱產業,根據賽普勒斯中央銀行數據,2019年賽普勒斯船舶管理收入超過11.00億歐元(約合75.85億元人民幣),佔賽普勒斯GDP比例超過5%。亞洲地區,近幾年,上海逐漸重視發展船舶管理產業,尤其是對外資船管的開放力度不斷加大,根據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已允許設立外商獨資船舶管理機構;中國香港有許多基礎穩固的專業船舶管理服務公司,2019年,香港船舶管理相關收入79.38萬港元,同比增加4.0%;新加坡則藉助其開放的自由港政策、優惠且透明的稅收環境以及市場化的基金鼓勵措施吸引全球船舶管理企業入駐,2019年,新加坡的船舶管理企業數量達117家,同比增長31家。
五 全球船舶經紀業發展
2019年,全球船舶經紀市場格局變化不大,在全球船舶經紀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的船舶經紀公司仍然是克拉克森、百力馬、辛普森、豪羅賓遜、箭亞以及馬士基經紀等企業,其中克拉克森以全球53家辦事處、1,600餘員工以及年收益3.63億美元的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按國別來看,英國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船舶經紀市場,英國皇家特許經紀人協會被公認為全球船舶經紀界最權威的培訓機構。根據國際行業研究公司Plimsoll報告,英國222家船舶經紀公司,有110家經營狀況良好,船舶經紀產業總體處於全球主導地位。新加坡同樣重視船舶經紀業發展,根據新加坡海運服務指南數據顯示,2019年,新加坡船舶經紀公司數量達到70家,同比增加11家,其中全球知名船舶經紀公司如百力馬、克拉克森等均選擇在新加坡設立總部或區域總部。
六 全球船舶登記業發展
2019年,世界商船隊達到了19.80億載重噸,同比增加5200萬載重噸。近年來,除件雜貨船外,所有類型的船舶在載重噸方面都有所增加,散貨船的增長尤為迅速。2009年至2019年期間,散貨船在總運力中所佔的份額從35%上升到43%,而油輪和件雜貨船的份額分別從35%下降到29%,從9%下降到4%。
按船舶登記規模排名,巴拿馬仍然排名全球第一,2019年,累計註冊船隊3.33億載重噸,比2009年的2.23億載重噸增長了21.7%,其次是馬紹爾群島的2.46億載重噸和賴比瑞亞的2.43億載重噸,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排名第四和第五。
按照總噸計算,全球70%以上的船舶均選擇了註冊外國國籍,但是在船舶總噸排名靠前的35個船東國中,仍有10個國家擁有較高的本國船旗比例。
七 全球海事法律業發展
倫敦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事仲裁地,根據倫敦海事仲裁員協會(LMAA)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倫敦海事仲裁員協會成員共接收海事仲裁案件2952項,其中成功裁決529項,同比增加353項和21項,在全球海事仲裁市場佔據絕對主導地位。其他市場中,2019年,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接收海事仲裁案件72件,裁決案件41件,爭議標的總額1.2億美元;自2003年有裁決記錄以來,巴黎海事仲裁院共記錄了1,245件裁決,其中,2019年記錄的裁決數量為86件;中國的海事仲裁市場主要有香港和上海兩地,2019年,上海受理的海事仲裁案件數量為268件,香港處理的海事仲裁案件數量124件。
八 全球船級社發展
2018年[4],按入級檢驗的船舶總噸排名,挪威船級社(DNV GL)排名全球第一,檢驗船舶28,716.84萬總噸;按檢驗的船舶載重噸和艘數排名,日本船級社排名全球第一,檢驗船舶41,613.01萬載重噸、8,239艘。
全球各國通過籤署或加入備忘錄的形式以確保港口國監督(PSC)的有效執行,目前全球範圍內共形成了九大備忘錄。根據諒解備忘錄執行的港口國監督活動中所記錄的船舶滯留情況數據能很好反應船級社在業務水平上的表現,例如巴黎諒解備忘錄每三年會發布一項認可組織(Recognized Organization,RO)評級數據,在其最新發布的2016-2018版評級報告中,表現最好的船級社依次是美國船級社、挪威船級社、中國船級社、英國勞氏船級社、法國船級社、日本海事協會、韓國船級社、土耳其勞氏船級社、義大利船級社、俄羅斯船級社和波蘭船級社。其中,除土耳其船級社外,其他均為國際船級社協會(IACS)成員。
九 全球航運金融業發展
2020年6月,《全球船舶融資業發展》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全球船舶銀行信貸融資指數自2008年發布以來一直呈下降趨勢,2019年,該指數得分為64,為歷史最低點。2019年,全球主要船舶融資銀行航運投資組合規模繼續下降,共294.40億美元,同比下降2.1%,與2018年相比,下降速度有所減緩。下降速度的減緩表明,儘管傳統的船舶融資銀行如DVB、NORD LB等逐漸退出船舶融資市場,但其他地區的銀行逐漸進入該領域。
2019年,因中國大陸貨運保險市場發展強勁,中國貨運險保險規模首次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一;英國在船殼險、海工能源險等領域仍然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大陸、日本和新加坡等新型航運市場的快速發展將對歐洲(英國)航運保險市場形成較大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