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偉 本報記者 韓 成 特約記者 趙 欣
戰車轟鳴,雷達飛旋。8月下旬,第73集團軍某旅組織的一場防空實彈射擊演練,在西北大漠拉開戰幕。
該旅五營指揮車上,營長劉冠武屏氣凝神,緊盯著計算機屏幕上的「敵」情動態,密切關注空情變化。
「目標抵近……」雷達操作手剛剛上報空情,劉冠武便果斷下令,第一時間牢牢鎖定「敵」機。
「發射!」「敵」機剛剛進入飛彈射程,劉冠武就下令對其實施火力打擊。頃刻間,陣地烈焰奔騰,飛彈直刺長空,與「敵」機「擦邊交匯」,驚險將其擊落。
「先發制人才能贏得戰場主動」「當時我心裡真沒底,因為這是從未經過檢驗的射擊距離」「這次突破,讓我們的實戰能力提升了一大步,我相信下一次會打得更好」……演練結束後,劉冠武捏了一把冷汗,他告訴記者,以前演練考核都是固定的射擊界限、定向飛來的「敵」機、預先明確的打法,營連指揮員只需按部就班、摸清套路,就能指揮部隊打出好成績;現在不同了,情況都是未知的,不再預設固定界限,衡量訓練成績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實戰。劉冠武還向記者透露:關於要不要在演練考核中嘗試這種打法,起初還是有一番爭論的。
前不久,在該旅戰法訓法創新研討會上,剛接到「盡遠條件實彈射擊」這一課題時,大家觀點不一:部分營連指揮員覺得這是塊「燙手的山芋」,擔心「萬一打不中,會砸了『百發百中』的招牌」;也有人認為,「庭院裡跑不出千裡馬,打仗沒有固定模板,敢於突破極限,才能多一分打贏的底氣」……
「百發百中就等於百戰百勝嗎?」該旅領導統一思想:平時只滿足於成績單的分數,不敢突破練兵極限,戰場上就不能發揮出武器裝備最大效能。
會後,機關訓練部門按照打仗標準出臺新的演訓規則,構設盡遠距離、邊緣條件等作業要求,融入「電磁幹擾」「敵特襲擾」等多種未知特情,把情況設複雜、將環節排緊湊,從難從嚴摔打指揮員戰場統籌、排兵布陣的實戰本領。
一次對抗演練,該旅四營鎖定一架「敵」機,正準備打擊時,雷達屏幕突然顯現另一架「敵」機利用地形特點,進行極限機動、超低空突防,直逼指揮所。而常規考核設定的「雙發齊射」打法,只適用兩架「敵」機在同一空域同時出現情況。
情急之下,營長黃奇瞻臨機決策,採取所有發射單元聯動接續抗擊方式御「敵」。一番緊張激烈戰鬥後,「敵」機被先後擊中,局勢化險為夷。
復盤檢討會上,黃奇瞻感慨:「如今戰機、制導火器的速度已經用『馬赫』來計算,短短數公裡的距離轉瞬即至,指揮員敏銳的戰場洞察力和臨機應變的指揮素養是取得勝負的關鍵。」
打一仗進一步。半個多月的實戰淬火,該旅營連指揮員在「瞬息萬變」的演訓場上,看清了自身的能力差距,找準了戰場角色定位,大家紛紛向提升打仗能力聚焦,一門心思投入到戰法訓法研練活動中,部分營連指揮員還主動「走出去」向空軍部隊「取經」,強化聯合素養,提升實戰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