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到滿族的故鄉,一定要吃滿族的飯菜。滿族的家鄉菜、宴席有種特殊的香氣。
要說吃滿漢全席,那是官宦人家的大席面,是清朝吉林將軍招待過往顯貴的大菜。這裡揀尋常的滿族菜餚推薦幾樣。
滿族族人喜歡火鍋,稱「吃鍋子」。原始火鍋應該是樺樹皮和木桶制的,裡面裝上水,把燒熱的石頭放進去,把水燒開,再放進肉。後來有用泥陶製的,再後來有用銅、鐵製的行軍鍋。傳說是在行軍打仗時,敵人來了,來不及細做,就將所有肉食材料、作料倒入鍋內燉,還傳說這是努爾哈赤發明的。後來用銅火鍋,裡面掛錫,下面燒炭,上面有煙囪。清末又發明了瓷火鍋、琺瑯火鍋,宮內還有用金銀制的火鍋。清朝有「千叟宴」,就是火鍋宴。吉林盛行「烏拉火鍋」,市內及各鄉鎮多以「烏拉火鍋」命名。傳統烏拉火鍋講究4個小菜蝶壓桌,講究作料用料齊全,並講究上菜的位置:「前後走,左魚右蝦、四面撒菜花。」火鍋以主人位置為準,前後放走獸飛禽,如野雞肉、飛龍肉等;左邊放魚,右邊放海產品,有蝦、螃蟹等;四周放各種菜品,酸菜、香菜、山野菜,以及蔥花、蒜末兒、凍豆腐等;作料有芝麻醬、腐乳、韭菜花、辣椒油等。如今吃火鍋不只是冬天吃,在揮汗如雨的夏天,也吃得酣暢淋漓。
最典型的菜餚是「白片肉血腸」和「年豬燴酸菜」。滿族很早就學會養豬,喜食豬肉。過年家家戶戶都要殺豬,除祭祖神外,主要是供全家人吃用。殺年豬時,將肥多瘦少或五花三層的肋條肉切成大方塊,放在鍋內烀,再在肉湯中放入酸菜。開席時將烀好的白肉切成薄片蘸著蒜泥吃,香而不膩。尤其是到了滿族人家,大姑娘小媳婦半坐在炕沿上,一條腿耷拉在炕沿邊,另一條腿盤在炕沿上,在一個尺來粗的小圓木菜墩上切白肉,將白肉裝盤後上桌,那種鄉情別有一番滋味。吃白片肉要配以血腸,將豬血用作料、油和水兌好,灌進豬腸中,煮熟切出來,或放在汆白肉肉湯中,熱後成燈碗形,蘸著蒜醬吃,一種特殊的香氣直沁心脾。
關於白肉血腸,還有一段傳說。清初時,沙俄常跨過邊境騷擾百姓,搶掠燒殺。寧古塔將軍沙爾虎達領兵馬連夜奔襲,衝過黑龍江和羅剎(沙俄)兵血戰了三天三夜。由於清兵人數不多,被羅剎兵圍困在江邊一個小島上。雙方僵持了好長時間,清兵糧草沒了。後方大營裡有個夥夫叫寒吉東古,為救前方將士便想了個辦法。他殺了一口肥豬,把豬肉切成方塊,裝入豬腸子裡煮熟,然後裝入樺皮簍裡,劃著小船到上遊,編個柳木筏子,把裝豬肉血腸的樺皮簍綁在柳木筏子上,順水向小島漂去。守島的清兵得到了香噴噴的豬肉血腸,吃飽了渾身是勁兒。夜裡,趁羅剎兵熟睡之際,一起衝殺出來,把圍困他們的敵人全給消滅了。清朝為了表彰寒吉東古,封他為驍騎校,專營運輸肉食的差使。在一次戰鬥中,寒吉東古犧牲了,人們為了紀念他,把白肉血腸叫寒吉東古(滿語發音)。後來,八旗兵的家屬們都學會了做白肉血腸,並流傳到今天。
滿族還講究吃壇燜肉、醬小魚等。宴席喜用碗上菜,有「八大碗席」「三套碗席」等。婚宴有流水席,前桌客人和後桌客人「不落桌」地吃,邊上菜邊吃邊走人。請薩滿祭祖跳神後,為表示謝意要舉辦答謝宴,也叫「攔三宴」,就是再三攔謝之意,今天在烏拉街還有劉姓開的「攔三菜館」。吉林市的「老白肉館」「滿族火鍋」「烏拉火鍋」「八大碗」等處都在經營傳統的滿族菜餚。
滿族又是喜吃魚的,蛟河的「慶嶺活魚」就是用「把蒿兒」燉魚,現已聞名全國。
特色主食:包兒飯、二米飯、三米飯、豬血炒飯、皮蛋肉粥、鴨皮粥。
滿族人主食最大的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
所制米糕,色黃如玉,質感粘膩爽口。滿族人喜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飢餓、便於遊獵和遠途徵戰攜帶之利。居於松原特別是扶餘、寧江地方的滿族家庭,普遍喜歡用粘米(大黃米、小黃米)面做豆包、涼糕、切糕、炸糕、「驢打滾」等食品,統稱為粘餑餑。
小餑餑,也叫小豆包,多在冬季以粘米麵包芸豆(或小豆)
餡蒸製,小如雞蛋甚至更小,一做幾缸幾簍,蒸熟後冷凍,隨吃隨熱。
「驢打滾」,也叫豆面卷子。黃米麵蒸熟,擀餅,撒以炒熟的黃豆面(有的摻拌白糖),捲成長卷,再切成小段,一般隨做隨吃。除粘食外,也有頗具特色的麵食、米飯和湯麵類。荷葉餅 也做「合葉餅,一張餅分為兩層之謂。滿族家庭有農曆二月吃「荷葉餅」的習慣,故又稱為「春餅」。荷葉餅用白面做,製作時兩層之間放食用油,擀成雙層的薄餅,烙熟後揭開成兩片內卷雞蛋醬、碎蔥或熟肉片、或者炒豆芽等,即可食用。
四樣餑餑:即小型的包豆餡的饅頭,製成後入模,壓成四種花型,蒸熟食之。一般都在春節前大量蒸製,選質優者,點紅印,作為春節祭祖敬神供品之一,其餘冷凍存放,節日期間,隨吃隨熱「龍虎鬥」 即二米豆飯,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煮。「鬥」即「豆」的諧音,大米、小米喻之龍、虎,故稱「龍虎鬥」。
秫米(高粱米)水飯 將秫米(高粱米)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清涼解暑。
酸湯子
酸湯子,用稍微發酵後玉米面團,用手和特製工具將其擠成筷子粗細的短麵條,葷炒、素炒或做湯麵(伯都訥地方又稱之為「格格豆」)。這種湯麵略帶酸味,吃起來比較爽口。酸湯子是粗糧細作的的好辦法。
製作過程
具體做法是:將玉米碎(苞米茬子)洗淨,置廚房內陰涼處,用冷水浸泡十數日(時限依室溫而定),使其自然發酵。待微有酸味時,撈出清洗後,用水磨磨成糊狀(俗稱水面),再用布口袋控去適當的水分,之後取出放在陰涼處或者是團起來放在室外冷凍,以避免腐敗變質。
在食用時,鍋內放清水燒開,待水燒開後,將成團的湯麵放入鍋裡氽一下,等到表面呈半透明狀時,撈出置於盆內,用勺子或筷子將麵團打散,再用勺子取適量開水倒在湯麵上,同時不斷攪拌,使湯麵更多地熟化,產生足夠的粘度,攪拌均勻備用。
維持鍋內的水沸騰,取適當大小一團湯麵合在雙手中間,雙手十指用力內合,壓在麵團上,使其在壓力作用下進入夾在一個指縫內的湯套裡。(湯套:是將一薄鐵片剪成一個銳角的扇面,然後將其捲成的一喇叭狀小鐵筒。製成的湯套大約一寸半長,大頭比手指略粗,小頭比筷子略細,使用時大頭朝手心方向,小頭從指縫間穿出。)
同時需要甩動雙臂,使得湯麵從湯套內躥出後在空中被甩成弧線狀,落到下面沸騰的開水鍋裡。擠一下,躥出一條,需要避免甩到鍋外面,也要鍋內的麵條堆積一處,粘連成團,如果成堆,及時用勺子攪開,等到面全擠完後煮上片刻,即可連湯盛起食用。 如沒有湯套,也可用手攥,讓面從虎口擠出,只是這種條粗細不均。因為是用雙手「攥」出來的,所以做這種食品的過程叫「攥湯子」。
另外,滿族人喜食的主食還有飯包、酸辣碗坨兒、鍋貼、鍋烙、特色餃子、三鮮合子、過水珍珠湯、「飛火旗」(菱形面片兒)、「貓耳朵」、格格豆等。
鍋烙
滿族酒:關東櫻桃酒、黃米酒。
特色糕點
滿族的糕點主要有薩其瑪、大、小八件、糖檳榔、粘豆飽、寶塔糕、黃米打糕、雲豆卷、小窩頭、豌豆黃、驢打滾、蛤蟆吐蜜、凍香梨,糕乾等。
薩其馬:滿族傳統糕點,傳為為太祖時以夫人善制此糕的大將命名。舊時製作薩其馬用雞蛋、油脂和麵粉,細切後油炸,再用飴糖、蜂蜜攪拌沁透。時至今日,薩其馬的製作方法已被改良:由雞蛋加入麵粉製成麵條狀再下油鍋炸熟,再用白糖、蜂蜜、奶油及各種果脯丁等製成混合糖漿,然後與炸好的麵條混合,壓平、切成方塊,待幹而成。是一種以雞蛋為主要原料的方形甜點心,色澤金黃,綿軟香甜,軟硬適度。
大、小八件:八件是採用山楂、玫瑰、青梅、白糖、豆沙、棗泥、椒鹽、葡萄乾等八種餡心,外裹以含食油的面,放在各種圖案的印模裡精心烤制面成。形狀有腰子型、圓鼓型、佛手型、蝙蝠型、桃型、石榴型等多種多樣且小巧玲瓏。入嘴酥鬆適口,香味純正。是滿族糕點中的上品。大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一斤,小八件一般是八件一共半斤。八種不同糕點的名目,大八件為:一、翻毛餅,二、大卷酥,三、大油糕,四、蝴蝶卷子,五、幅兒酥,六、雞油餅,七、狀元餅,八、七星典子。小八件比大八件小一號:一、果餡餅,二、小卷酥,三、小桃酥,四、小雞油餅,五、小螺絲酥,六、鹹典子,七、棗花,八、坑面子。後四種最受小孩子歡迎。特別是棗花,用棗泥扭成花瓣,非常美觀。
糕乾:是一種粗糧細作的糕點,一般用小米麵加糖幹蒸,切塊。此種糕點20世紀50年代以後已很少見,現已絕跡。
滿族菜:燉酸菜血腸、抽刀肉、炒蕨菜、燉蘑菇、鹿肉火鍋、鵝肉火鍋、烤鵪鶉、燉大瑪哈魚、凍乾魚、八大碗、粟葉盒子、酸湯子、酸奶酪、白粉腸。
特色菜餚
滿族八大碗;為「滿漢全席」之一「下八珍」,深受民間歡迎。據《滿族旗人祭禮考》記載:宴會則用五鼎、八盞,俗稱八大碗,年節、慶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請。八大碗在當時集中了扒、燜、醬、燒、燉、炒、蒸、熘等所有的烹飪手法。
滿族八大碗參考菜名:
1.雪菜炒小豆腐;2.滷蝦豆腐蛋;3.扒豬手 ;4.灼田雞;5、小雞珍蘑粉;6、年豬燴菜;7、御府椿魚;8、阿瑪尊肉。其中,「阿瑪尊肉」(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最為代表性,此菜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流傳下來的。
火鍋:滿族的火鍋的歷史悠久,為滿洲族的傳統食俗。銅鍋炭火,雞湯沸騰,湯中雜以酸菜絲、粉絲,用來涮豬肉、羊肉、雞肉、魚肉。有時還有野雞肉、袍子肉、野鹿肉和飛龍肉。有的也用各種山蘑菇調湯。滿族火鍋作為滿族傳統的飲食風味,自清代以來,一直傳承不衰。
滿族族人喜歡火鍋,稱「吃鍋子」。原始火鍋應該是樺樹皮和木桶制的,裡面裝上水,把燒熱的石頭放進去,把水燒開,再放進肉。後來有用泥陶製的,再後來有用銅、鐵製的行軍鍋。傳說是在行軍打仗時,敵人來了,來不及細做,就將所有肉食材料、作料倒入鍋內燉,還傳說這是努爾哈赤發明的。後來用銅火鍋,裡面掛錫,下面燒炭,上面有煙囪。清末又發明了瓷火鍋、琺瑯火鍋,宮內還有用金銀制的火鍋。清朝有「千叟宴」,就是火鍋宴。吉林盛行「烏拉火鍋」,市內及各鄉鎮多以「烏拉火鍋」命名。傳統烏拉火鍋講究4個小菜蝶壓桌,講究作料用料齊全,並講究上菜的位置:「前後走,左魚右蝦、四面撒菜花。」火鍋以主人位置為準,前後放走獸飛禽,如野雞肉、飛龍肉等;左邊放魚,右邊放海產品,有蝦、螃蟹等;四周放各種菜品,酸菜、香菜、山野菜,以及蔥花、蒜末兒、凍豆腐等;作料有芝麻醬、腐乳、韭菜花、辣椒油等。如今吃火鍋不只是冬天吃,在揮汗如雨的夏天,也吃得酣暢淋漓。
血腸:滿族喜吃豬肉,逢年節殺豬時,都要請客,名曰「吃血腸」。
豬血腸製法,是將新鮮豬血兌適量溫水,加放調料(有的還要加一些肥肉碎塊),然後灌到洗淨的豬腸裡,煮熟即可食用,名為「血腸」。
滿族白肉血腸。燴酸菜時,加入白肉片、血腸段,另加蘑菇、黃花菜、粉條等配料,即成為滿菜中的一道名菜「白肉血腸」。
樽(dun)菜。選細嫩白菜心,用線繩捆成拇指粗,捆一節切一節,長約二寸,用開水焯後,擺放好,用小米米湯澆在上面,放酸為止。吃時用水洗淨,放入盤內,撒上白糖後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此種食法現在已很少見。
滿族醬:滿族人還喜用一種自製的醬佐食。這種醬的做法類似漢族人做盤醬,大豆炒熟後,再上鍋烀熟,上磨成幹糊狀(漢族是幹磨豆粉,然後拌溼),然後做成醬塊。待醬塊發酵約兩個月以後,將幹醬塊取下砍成小塊,磨碎(舊時多用碾子),置入缸中,加鹽加水。再令其自然發酵約一個月,即可食用。
滿族人喜歡食用的菜餚還有醬豬手(雞翅)、拌生魚、老虎肉(類似紅燜肉)、汆丸子、汆酸菜、鍋鐵烤肉、熘肉(魚)段兒、鍋包肉、扣肉、澆汁魚、各式滷菜、及各式燴碗湯。
特色宴筵
滿族的特色菜餚在發展中,吸收漢族經典菜餚製作方法和蒙古族的特色菜餚,使其品種越來越多,品位也越來越高,集合滿、蒙、漢名菜,既有宮廷菜餚之特色,又有地方風味之精華,菜點精美,禮儀講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獨特風格,民間稱之為滿漢全席。標準的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種,取材廣泛,用料精細,烹飪技藝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的燒烤、火鍋、涮鍋幾乎是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滿族還講究吃壇燜肉、醬小魚等。
松原地方的「扶餘滿餐」、「滿漢合餐」等特色筵宴,可視為為小型的「滿漢全席」,並以主菜的用料分為宴席別命名,如「春江頭魚宴」(又叫開江魚宴)、「全豬席」、「海參席」、「燕窩席」等。舊時,一般的扶餘滿餐的菜餚講究「八頂八」(八種盤裝的炒菜、涼拼和八樣燴碗兒湯,後同),或「六頂六」套菜等。
八碟八碗
據史料記載,每逢臘月二十三,滿族就開始準備了:將雞、鴨、魚、肉等作為主料,用自己晾曬的乾菜,比如幹黃瓜片、幹豆角絲、木耳、蘑菇,還有從山上採來的老山芹(一種野菜)等作為配料,再放些寬粉條、海帶絲、刀魚、肘子、豬蹄等,需要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精心的炸、蒸、煮等方法烹製而成。然後再一碗碗凍好,待到家裡來貴客時拿出來一蒸即可食用。而碟菜是要用備好的原料現做的。
八碟八碗
那麼具體的八碟八碗都有哪些呢?
八碟分四涼四熱。四涼是:米飯燜子、寬粉幹黃瓜片拌木耳、豆芽拌裡脊絲、肘花凍子;四熱是:炒黃豆芽、紅燜魚、熘肥腸、白菜炒木耳。八碟屬於下酒菜,吃飯時要先上。
八碗是:炸肉丸子、炸土豆塊、炸豆腐泡、炸茄盒、蒸五花肉、小雞燉蘑菇、排骨燉豆角絲、紅燜肉燉海帶絲等。用一口大鍋煮出老湯,經過慢火燉熟後便一碗碗的凍成坨。凍好後貯藏在容器裡。等到回鍋蒸的時候,口味鹹淡適中,濃鬱可口,香味溢滿屋子。八碗屬於下飯菜,要稍後些上。
這種宴席在規格和件數上是固定不變的,但具體品種則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和季節、時令不同而有所區別。
清朝中葉以來,「三套碗席」開始在遼寧地區流行起來。因「八碟八碗席」流行新賓永陵地區,故此現今赫圖阿拉老城賓館炮製的「八碟八碗」比較正宗。
「三套碗席」一般由十六款(或八款)涼碟(又稱冷菜)、三款「大件」和十二款熘炒菜、湯燴菜組成。因此席中的菜餚是由三套碗,即懷碗、中碗、座碗盛裝,故得此名。
各地「三套碗席」大體一致,但具體編列組合略有不同。
以新賓一位老滿族廚師為例:
八涼碟:炒肉拉皮、拌蟄頭拼拌海螺、蛋卷拼粉腸、滷肘子拼醬牛肉、酥白肉拼糖熘白果、抽梁換柱拼火腿、灌腸拼小肚、清凍拼花凍。
三大件:
大件一:紅燜肘子。
大件二:蔥油海參。
大件三:澆汁魚。
三套碗:
四懷碗:山雞卷、燒蟄頭、素燴、熘蝦段。
四中碗:芙蓉雞蛋、辣子雞、炸雞脯、熘魚段。
四座碗;燴三鮮、燴葛仙米、燴魚骨、燴龍魚湯。
四面飯:涼糕、馬蹄酥、炸套環、三鮮蒸餃。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東北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