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 —— 2019年2月13日
這個時間,是大多數人分不清楚IPFS和Filecoin的區別的時間段,也是大部分人相信Filecoin挖礦就是組裝存儲伺服器的時間段,更是認為硬體優勢就是核心優勢的時間段。
那麼在這個時候所謂的IPFS伺服器或者是Filecoin的礦機,表面上看著是很多設備搭配著伺服器外衣,但是卻安裝的的是PC端的內臟。
給外界一種感覺,就是外觀是2U/3U/4U的機架式伺服器,但是裡面的主板插的卻是臺式機器的CPU,以及不帶ECC糾錯功能的內存條。
更有的礦機服務廠商,採用J1900這款賽揚CPU的低端機器在當時有一段時間是佔了這類機器數量的很大一部分,甚至成為某些騙局盤子的門面招牌機型。
那麼這些機器,內存從1GiB,2GiB到8GiB的都有,很少有超過16GiB的配置機型。
做這樣的配置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做存儲嘛,關鍵點在於大量的硬碟能存更多的數據,不像比特幣那樣做很多無意義的高耗能的HASH計算。
當然,這也是事實。實際上呢,大量的NAS硬體設備,甚至很多的企業級的NAS設備(高性能的分布式存儲除外),對於CPU的性能和內存真的沒有太高的一個要求。能存數據就好啦。。。。
在這個時間節點裡的每個礦機服務廠商,都說自己掌握了Filecoin的核心算法技術,都說自己比其他公司靠譜。
但是更多投資者大家更加關注的是「性價比」——誰家的機器便宜?誰家的單TB成本最低?等等一些不確定因素
不過,也有很多礦機服務廠商,連在測試網時期都沒有成果,就已經直接宣布跑路了。
當然,這裡面也有很多的礦機服務廠商,也算是稍稍微微有點良心的公司吧,把機器直接轉型,進行相應的升級及改裝,就去挖其他幣種了。
但是不管什麼樣配置的機器設備,總有可以挖的出Filecoin的,只是產量的問題嘛——如果實在找不到項目可做,也可以自己公司發個幣嘛。
就像目前當下的很多礦機服務廠商一樣,就是這麼幹的。當然在這個階段,協議實驗室也隔空警告大家:不要買所謂的mining machine。
02
到了2019年2月14日 —— 2019年11月底
Filecoin的代碼總算公布了。雖然Bug很多,但作為一個偉大的國際性項目,大家也都可以理解,也猜到了它的上線過程,肯定是長期又曲折的。
事實上,和其他區塊鏈項目相比,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它的代碼和文檔更新,也可以從各個角度來「感受」它的算法,了解到它的一個活躍度。
但這時,很多人發現了一個不對勁的事實。不對勁啊!怎麼花在計算上的時間比存儲上的時間多呢?
用一臺普通的機器,1GiB的數據,真正寫入硬碟只需要幾秒鐘(如果是RAID可能更快),但做複製證明的Seal操作,要耗費幾十分鐘?這個不是一個存儲項目嗎?
這就引出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以前配置很低的機器設備,比如J1900,看來是不行的了。
配置是有點低的,至少做Porep的Seal操作是不行的,要知道,Sealing操作可是整個Filecoin挖礦過程中的最耗費時間的步驟,如果要利用舊機器去做也不是不行,就把它們當成一個個存儲櫃吧。
稍微好一點點的配置,仍然可以發揮餘熱。但是新加的機器,配置至少要更強勁一點。乾脆就多來點伺服器的CPU吧,內存在稍微大一點點吧。
慢慢的,二手伺服器也進入了這個市場,入門級的至強E3,淘汰很久的至強 E5645等等一些CPU,E5 2600系列v1和v2 的CPU,都大批量湧進來了,內存大小也慢慢地以16GiB為主,當然開始也有32GiB的出現。
大多數人已經認為硬體配置已經很高了,都到達了32GiB內存了,再高的話,那就是要逼人造反了 !甚至有一些人還吵著說,這個Filecoin還是不是存儲項目了?怎麼偏離方向了呢?
但是,自然界中每件事物的發展方向,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就像我們覺得股票已經跌得很低了,不能再跌了,所以才捨不得賣,但是到第二天才發現,他跌倒了一個新的低點。
如果真覺得這個硬體配置高,我們過半年再回過頭來看,就會認為自己犯了一個經驗主義的錯誤。
但是還是有人通過技術的敏感程度,來推測到後續的硬體要求會越來越高,硬體配置好一點,在性價比方面至少並不會吃虧。
就比如說,至少採用E5 v3系列的伺服器的CPU,在支持avx2指令集等特性的情況下,擁有比v2更好的性能,也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那麼也就是到了這個時間節點,很多人慢慢的感覺到,容量大小並不是唯一的,甚至容量大小就不是一個問題。算力(power)積累速度,也就是我們說的「有效存儲」的增長速度才是最為關鍵的。
不然的話,你擁有再多的硬碟存儲空間,也看到的只是別家公司所跑得快的人在分錢而已。
所以我們需要存儲,而且還需要快速的存儲,我們光有硬碟是不行的,我們得遵循協議的規定把它存滿才可以,所以你存數據也得快速的存儲,這就是技術跟軟體的優勢了,這就是我們先河系統的優勢了 從測試網中我們大概也可以看出一二吧。
那麼緊接著官方的算力排行榜開始慢慢的出現了。整個全網各個礦機服務廠商在營銷這個方面的手段也全部都升級了,從最開始的純脆宣傳自己技術強,技術給力,慢慢就 上升到了說自己可以上榜。
所以就出現了目前市場上很多的「第一名」。說啥的都要。但是因為網絡代碼本身協帶的很多Bug,這個排行榜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價值,所以關注這個排行榜的人也並不算多。
而且,幾乎全網所有參與測試網的礦工們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就算有了機器硬體設備,如果想要把Filecoin跑起來,哪怕就是簡單的編譯和運行起來,都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想要把整個網絡跑得更好,更加穩定,更加安全就得需要自己去修改代碼。從最底層進行優化跟改善,這些都需要大量的研發資源,以及技術沉澱。所以一般的公司根本做不了 都是為了賣伺服器而賣伺服器。
所以,礦工們慢慢開始意識到,軟體、系統、運維、持續不斷地迭代,比只談硬體要重要的多的多。因為官方的代碼都每天都在變,不跟著測試網迭代參與測試的公司誰給你們那麼大 的信心去挖Filecoin呢????
到了2019年11月底 —— 2019年12月12《這裡說的是國內時間,太平洋時間是12.11日》日測試網一階段上線前,協議實驗室突然宣布,說了一句:「挖礦硬體設備需要GPU。」
這個事情一說出來在整個市場引起了巨大的波動。因為整個市面上從2014-2017年這個階段就有將近數十億的伺服器在屯著,當初都是以CPU的形式去屯著,要去升級這些硬體設備需要很大成本,在加上這些人又不是專業的人,所以官方這樣一說無疑是給他們這些人設了一個難題。
其實GPU對於複製證明和時空證明的加速,一直都有技術人員在研究,在擁有GPU的情況下,確實快很多,但為了網絡更安全穩定,協議實驗室直接引入了兩個重大的改變,對硬體設備的配置要求也快速的增加,而GPU從最初的選配幾乎變成了標配:
在出塊的時候,採用了選舉證明(Election PoSt)。為了在一個區塊高度內完成(最好是半個區塊內就要完成),協議實驗室建議使用GPU。
也就是說,如果不用GPU,即使你有算力,也很難有FIL產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不是白忙活了嗎?
因為小容量扇區不安全,所以主網上線的時候,僅支持32GiB的扇區。雖然目前測試網支持1GiB扇區,但硬體標準至少要向32GiB扇區看齊了。
到了2019年12月12日測試網上線 —— 現在為止,測試網上線之後,Filecoin的行業格局有了一些變化。至少所有的人都會盯著官方的算力排行榜以及出塊效率、FIL產出等參數了。
其實呢,這些僅僅都只是數字而已,並不能代表什麼。我們一定要以鏈上數據為主,但是呢,要獲得這些數字,的確還是需要很多的投入、研發的投入、以及設備的投入等等。
雖然我們說Filecoin的市場可能會很大,眾多礦機服務廠商能夠一起瓜分這塊大蛋糕,但是廠商之間的競爭,也在這個時間段演的更加火熱。
有各種榜首之爭,各種吹捧和詆毀的文章以及媒體報導,以及很多的新的創世之作。說什麼的都有,有說刷榜是沒意義的,有說上不上榜至少可以說明沒有技術;
有說你的成本高,有說我的技術牛……當然,這些都很正常,因為作為一個Filecoin愛好者,而你不去宣傳他,當然是很不應該的。
在主網上線的時候,自然見分曉,所以考察一個公司有沒有技術實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來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當然伴隨著測試網所帶來的一個重大的變革就是是:集群挖礦模式可能在前期會成為主流。那麼單機挖礦模式和集群挖礦模式,到底哪個會更好,誰的效率及穩定更好,整個市場上說什麼的都有。
很多個機器用不同的帳號,看上去抵抗懲罰能力會更強,而且挖到的Filecoin的總量也不一定少;
但是集群的話,需要很多額外的開銷用於內部協調,穩定網絡,而且內網數據傳輸也可能導致瓶頸,但是算力累積會很快,最起碼的可以很快的達到官方設置的出塊算力高度。
因為我們前面講到Filecoin的產量必須是「有效存儲」,影響產量的也是有效存儲,所以我們空有硬碟的存儲空間是不可以的,必須按照協議的規定把它存滿,而且是「快速」的存滿有效數據。
所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讓全網所有的礦機服務廠商都不得不使用集群:因為更大的總算力,更容易上榜,而且在算力、出塊率、爆塊率、獲得Filecoin產量等方面,可以取得排名靠前的一個優勢。
但是集群挖礦模式的話,每個礦機伺服器廠商的實現方式都是不同的。再加一個不斷漲價的2080Ti型號的GPU顯卡,已經讓人非常瘋狂了。
《GPU是啥?GPU 技術在系統底層重新設計了圖形處理框架,實現了軟硬體協同,使得 GPU 圖形處理整體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對於投資者也意識到了 ,Filecoin的硬體設備的非存儲因素佔據的成本比重也會跟隨者市場熱度以及項目本身的成熟進度越來越高。
當然,還有一些礦機服務廠商繼續不段的提升單臺硬體設備的算力增長率,選擇採用一些更為高端的硬體設備。比如說用很多張GPU顯卡同時使用,採用更好的CPU和更大的內存。
但是這樣搞的話算力是變多了,成本當然也變高了,是否會更有性價比呢?當然呢,針對特定版本的一些程序來說,的確是有效果的,但是前提是必須要有大量的代碼級別優化,把GPU的並行性發揮到極致。
如果覺得這個效果還不夠?那麼就只能上FPGA了,它可以針對特定的運算實現優化;FPGA做好了,甚至還可以做ASIC晶片。但是就感覺有點好像走BTC礦機的成長時候的道路了。
況且這些東西,的確是要有技術含量的,更加不是那麼容易做出來的。不但如此,而且還需要付出的不僅僅是硬體成本代價,還有更多的研發成本。這是目前全網各家公司大多數沒有的 也是做不了的。
03
再到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之後
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是否是新冠病毒在導致Filecoin測試網第二階段和主網推遲,而就在這個時候,協議實驗室的技術團隊已經在夜以繼日地頻繁更新代碼。進行升級,優化,等等。。。就這樣代碼又發生了很多變化。
其中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是,在複製證明的Precommit階段,winSDR算法改成了SDR算法。之前的winSDR是把數據按128MiB分成了一個個window,這樣可以通過並行計算的方法來加快計算速度。
但是呢,這個算法是不安全的。比如,利用GPU等設備,可以做到更大程度的並行性,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它搞定。這樣就給鏈的安全帶來隱患。
但是改成SDR之後呢,可以解決過度優化帶來的負面作用,相關的計算只能串行操作,雖然時間加到更長了,但安全隱患大大降低了。
安全性的提高是用更多的計算成本這個代價來換取的。32GiB扇區的計算是機器是最耗費內存的,並發任務多,需要的內存量就加大,連做基因計算的胖節點的內存都沒有這麼大!
我們先不討論主板到底有沒有那麼多內存條,在疫情開始了以後,內存價格的瘋了似的往上漲,已經讓這些礦工瘋狂啦!
為了讓所有礦工更安心的接受SDR,協議實驗室的技術團隊只能拼命工作。沒日沒夜加班,正所謂,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皇天不負有心人,Sealing的計算時間是可以加快那麼一丟丟的。
但還是很慢,於是呢,就想到了看怎麼榨乾CPU的性能。在SDR過程中,計算每個node,用的是SHA256哈希計算(就是比特幣的那種哈希算法)。有沒有新的辦法,在不依賴於新的硬體的情況下就能給它加加速呢?
嗯,有了,就用SHA擴展,通過新增的指令,最大程度提速SHA256的計算。但是試了一段時間,有點不對勁,這個SHA擴展好像是Intel提出的,但Intel的桌面CPU和伺服器CPU都不支持,倒是AMD的CPU支持得很好。
不過,這個也不是問題,因為協議實驗室開發人員用的工作機器,就是AMD的線程撕裂者。自己的機器,自然要最先優化啦。雖然CPU價格超貴,但用起來超爽。
這就是為什麼目前市面上大量公司利用AMD的線程去測試,如果算法一改,那麼這些硬體的機器性能將不會再佔有優勢,性能也會不同比例的下降。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嘛對嘛?但還得必須想一些黑科技的法子,突破這些技術瓶頸。
也許有。不過,不要緊的,算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可以再變算法。就比如在目前的Testnet 2 階段測試網中,算法還是會變得。那主網上線了呢?
技術更新的步伐以及軟體迭代也是不會停止的,可以隨時分叉嘛。因為我們經常說不會有一種技術可以永恆,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利用現有的技術去預言未來某一天會發生什麼樣的事。
也沒有人可以做到,都是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以及軟硬體協調,系統運維等等的支撐才可以支撐如此強大的體系。
就比如說我們熟知的阿里集團,不也是靠這些因素支撐嘛?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但是如果一直變難道不會有很多不滿的情緒嗎?比如,諸如成本、性能、能耗之類的指責。
這些問題肯定都是有的。但協議實驗室也很明白。他們也想優化,也想適應更多的硬體設備。但無論如何,「鏈的安全性、穩定性、效率性」才是最重要的。前進的道路上本身就是爭議之路。
就像前面說的,哪家牛逼的企業不是這樣過來的呢?但如果鏈不安全,比如,一個礦工佔據了絕大多數算力,那這個鏈就完蛋了,所有人的一切努力都會歸零。
所以,再多的抱怨,都只能為安全讓路。還是那句話:給Filecoin以礦機,而不是給礦機以Filecoin。
講到這裡呢,我們今天的分享也就接近尾聲啦,但是說個題外話哈,大家思考下,就是:同樣的價格,節點越多,性價比也會越高嗎?
答案是不一定的喔,如果CPU、GPU、內存等一些硬體設備存在較大差異,同一個節點,那麼它的算力累積的速度可能會相差幾十倍。
同樣配置的硬體,為什麼價格不一樣?
「因為軟體優化是決定Filecoin產出的核心因素。同樣的硬體設備,如果運行的代碼不一樣,對硬體的優化可能就會存在天壤之別,在穩定性、安全性、效率性等方面也會有很大的差異的。」
現在內存、晶片、主板、GPU等相關價格已經漲了這麼多,那主網硬體標準如果敲定了,相關硬體價格是是不是也會繼續瘋漲?
當然風險和收益是密切相關的。提前確定硬體,雖然有可能會更便宜,但是存在著針對新版代碼的算法無法做到最優化的風險(尤其是最近的頻繁改動)。
這一點對於目前市場上這些洪水摸魚的公司可能管用,但是作為全亞洲區兩次協議實驗室,在全球舉辦的世界交流會唯一一個參與的技術團隊,而且所有的核心技術機制、原始碼等等都是由我們技術團隊去給貢獻的;
如果連他們參與技術底層的技術團隊,所針對整個Filecoin底層代碼所搭配起來的伺服器都挖不出來的話,大家告訴我,還有哪家可以挖得出來???
每個人對風險的預估不一樣,這個只能大家自己決定,見仁見智了。
我的設備的配置低,是否也能參與到Filecoin挖礦?看怎麼定義挖礦了。如果把證明部分外包,很多時候也可行,就是看性價比及產量的問題了。
未來硬體配置會持續變高嗎?也許會。但是那也是是在有可能鏈被認為足夠安全了,準入門檻開始降低的時候。但那也是未來的事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