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4日,中超聯賽第二階段爭冠組的比賽即將開戰,廣州恆大破格提拔了2名16歲、1名15歲球員進入一線隊,將隨隊徵戰第二階段比賽,消息一出,有些媒體就不高興了,一股酸勁湧上心頭,只能借文字來抒發吃不到葡萄的情感。
滬媒《上觀新聞》發布標題為:恆大提拔3名小將 不是吹牛無底線更像打廣告的文章,文章中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他們的觀點有沒有雙標。
一、《上觀新聞》稱職業足球對抗激烈,青少年時期差一歲都不行,身體對抗、速度耐力等,都會吃虧很多,所以在他們看來,恆大這三名球員一下子從業餘比賽進入職業聯賽,屬於是「瞎胡鬧」。
目前,三位小球員確實不具備中超出場資格,但是能在亞洲頂級球隊的一線隊訓練,豈不是能夠得到更大的提高?那麼恆大這樣的做法有錯嗎?恆大不就是希望帶年輕人見見世面,感受一下氛圍,這叫做瞎胡鬧?那滬媒此前狂吹的16歲球員賈博琰,是否也是瞎胡鬧?
二、《上觀新聞》認為除非是百年一出的奇才,一般未成年人的身體、力量和對抗,根本達不到成年球員要求,更別國內頂級的中超聯賽水準,以此來貶低恆大提拔的3位球員。
難道只有百年一遇的奇才,才能在頂級聯賽登場?那上港為什麼要派16歲賈博琰登場。很顯然這就是雙標,此前在賈博琰登場的時候,多家滬媒狂吹賈博琰,稱讚這次登場意義非凡。而《上觀新聞》則是拿恆大「六外援」和賈博琰做對比,說恆大是「積極投入資金操作非血緣歸化,俱樂部實力大漲」,說上港就是「在遵守外援人數規則的前提下,注重本土球員的挖掘培養,通過實戰和大牌球員帶領,逐步提高本土球員的實力。」如今,恆大提拔球員上一隊,恆大就是利用年輕人打廣告了?這是不是雙標呢?
三、《上觀新聞》批評恆大牛皮吹破,提拔3位年輕球員或是為足校打廣告,並引用數據展現恆大宣傳很強大。
在賈博琰就出場1次,上場9分鐘時,把他吹上天的滬媒是否是打廣告呢?要不然,賈博琰怎麼此後就入選了英國《衛報》評選出的2003年齡段世界足壇60大新星呢?按滬媒的觀點,按理說是百年一遇的天才,為什麼就上了一場呢,是否有點浪費人才了,相比之下,今年恆大足校的譚凱元、帕爾曼江、王世龍、布格拉汗等青訓球員今年一共上場了20次,譚凱元還有進球,誰在發力青訓,大家也都看得見。
四、《上觀新聞》將恆大和中國足球+金元足球聯繫在一起,把恆大成績蒸蒸日上和國足做對比,說恆大依靠資金優勢,用隱形國家隊配置超強外援三叉戟的模式,提升自身俱樂部的實力,但對整個中國足球的健康發展,對優秀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沒有帶來實質性幫助。
恆大這麼多年投入了28億做青訓,現在都是在往一線隊提拔足校人才,可是上港呢,上港這些年真正輸入了多少年輕血液?又有多少新人入選了國家隊?國家隊不行是中國隊整體不行,把國家隊不行扣在了恆大頭上,上港就沒責任了?此前就批評恆大金元足球致中國足球根基不穩,但是我們想一想,上港和申花就沒有嗎?特維斯,胡爾克,奧斯卡,哪一個不算是金元足球呢,然而在貶低恆大歸化的時候,又說上港只是在使用大牌外援,這不是雙標?
五、恆大提拔小將就是拔苗助長?《上觀新聞》批評恆大過於刻意打造「恆大新星」概念,有走火入魔乃至損耗球員健康的嫌疑,其中19歲「超新星」譚凱元因右膝蓋半月板損傷和韌帶撕裂,無奈進行手術,嚴鼎皓在橫空出世後遭遇十字韌帶斷裂,開刀康復一年多後才重回賽場。
體育世界,受傷太常見了,別說年輕人了,老將也都會受傷,而傷病又是不可控的,所以靠這點說恆大是揠苗助長,確實沒有依據,我們熟悉的天才少年厄德高,他重傷就怪教練點撥不到位囉?那皇馬買下厄德高是不是也是揠苗助長?青訓是一個長期過程,恆大在慢慢變好,慢慢等來收穫,但總有人見不得別人好,無非就是為了黑而黑,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罷了。中國足球不行,不能責怪青訓機構培養的球員不夠優秀,只能怪這樣的青訓機構還不夠多,記者賀曉龍也是坦言:「如果你真的覺得恆大足校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假大空,那不妨做個樣範標本出來。比如,上港俱樂部,也可以建一個足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