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2月24日電題:援鄂護士:從「頭版」回歸平淡
新華社記者央秀達珍、韓方方
再次見到劉海婷和許國娟,她們依舊戴著口罩,面對患者,衝在一線。
只是,她們脫下了防護服,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從「頭版」回歸平淡。
一
在空蕩的方艙醫院裡,劉海婷和許國娟身穿藍色防護服,坐在病床前,許國娟輕輕靠在劉海婷的肩膀上,互相依偎著,雕像一般,身後的窗戶裡,陽光正努力透進來。
新華社記者鏡頭下的她們「火」遍全網,甚至「火」到了義大利。
3月10日,武漢武昌方艙醫院休艙,劉海婷和許國娟自願報名去做最後的消殺工作,在等待出艙的時候,她們覺得有點累,便坐下來休息了一會兒。
「我可以靠在你身上嗎?有點困。」「可以,休息會兒吧。」這一幕便成為經典。所有的疲憊、所有的努力在這一刻化作依偎,時間仿佛也為她們停止。
3月12日,義大利《共和國報》在其頭版和臉書帳號的封面,發布了這張照片。
然而,在出發去武漢之前,這兩位來自青海省海東市的姑娘素不相識。因為疫情,她們成為並肩作戰的「戰友」,在同一個方艙醫院連續奮戰了43天,直到休艙。
生命中,有些人只是擦肩,卻銘記心頭。
雖在同一座城市,但她們很少有機會見面。「我們會經常在朋友圈互相點讚。」「我會關心她過得好不好,畢竟是生死之交。」
2020年,對她們來說,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
二
現在,劉海婷終於能留長髮、挽髮髻了。
10個多月前,她為了奔赴武漢,剪掉了留了20多年的長髮。「直接剪到了耳朵這兒,我哭了很久。」26歲的劉海婷用手比劃著。
這個愛美的姑娘,是海東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的一名護士。她話不多,有些靦腆,面對記者的採訪,她緊張得臉上紅撲撲。
記者到醫院時,她正忙著清點心電監護儀、輸液泵、除顫儀、呼吸機等設備。從武漢回到工作崗位後,她依舊日復一日認真做著日常工作。
「我們科室的患者大多都是老年人,要求具備過硬的技術和足夠的耐心,劉海婷都做到了。」海東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護士長馬玉琴說。
回憶起當初報名去武漢的場景,劉海婷仍歷歷在目:「那是2月4日凌晨1點多,接到組建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通知時,我正在醫院上夜班。」
「說不害怕或沒有猶豫,那是假的。」儘管已知有醫護人員被感染,可工作僅3年的她仍第一時間報名。
瞞著父母和男朋友,劉海婷來到武漢。「現在還能想起剛到武漢時,那座城市安靜得讓人害怕。現在武漢又恢復了生機,真想回去看看。」
「以前總認為這份工作很平凡,現在覺得它很偉大。」通過這次疫情,劉海婷對護士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
今年下半年,劉海婷擁有了自己的小家。10月4日那天,她穿上精心挑選的婚紗,成為美麗新娘。
她的頭髮終於留長了,還染上了時髦的奶茶色。「疫情讓我明白要珍惜眼前的人、做好當下的事。」劉海婷說。
三
「雞湯」是許國娟對方艙醫院工作最深的記憶。
回憶起方艙醫院的點點滴滴,浮現在許國娟腦海的是消毒水的味道、護目鏡上的水蒸氣、藍色的防護服……但最令她難忘的,還是患者給她點的那份「雞湯」外賣。
一天,許國娟從方艙醫院回到住處,收到一份特殊的外賣。「你們辛苦了!」患者留下了這張字條。「當時心裡特別溫暖,感覺再苦再累都值得。」許國娟說。
34歲的許國娟是海東市第二人民醫院眼科的一名護士。看到去武漢的通知後,她第一時間報名。當時她的孩子剛1歲7個月。「捨不得孩子,但武漢更需要我。」許國娟將孩子託付給婆婆,奔赴一線。
在方艙醫院,除了為患者發放藥物、食品、測量生命體徵外,她還會在空閒時間為患者做心理疏導,「我們就是患者的親人」。
許國娟手機裡至今還留存著她和患者在方艙醫院跳廣場舞的視頻。視頻裡,她和同事們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動作顯得有些笨拙,護目鏡上全是水蒸氣。醫護人員的臉看不清楚,患者臉上的笑容卻遮掩不住。
如今,許國娟的工作依舊是面對患有白內障、近視眼、遠視眼等疾病的各年齡段病患。測視力、做檢查、做記錄……看似簡單的工作,她依舊格外認真、熱情。
「活著真好!」許國娟感嘆道。這一年,她的家庭有了些許變化。「愛人從外地辭職回來在本地找了份工作,疫情讓我們覺得在一起更重要,想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從武漢回來後,許國娟家餐桌上「湯」的出現頻率更高了。「希望在平凡的崗位上將溫暖傳遞給更多人。」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