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學課本裡,有這樣一句話,"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同樣的道理,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無論是外貌還是性格,路上行人匆匆,也是各有不同。我們偶爾在街上還會遇到一些"袖珍人",他們有著成年人的樣貌,身高卻停留在孩童時期。
這些"袖珍人"在醫學上被稱為"侏儒症患者",到了一定的時期,矮小的他們都無法再長高。值得慶幸的是,除了身高問題,他們與常人無異。可即便如此,有著身高缺陷的他們卻時常遭受異樣的眼光,諸如:路人的指指點點,而潘麗炫從小就經歷了這些。
一、潘麗炫的經歷
1993年,潘麗炫出生在湖北孝感,作為獨生女的她從小備受父母寵愛。潘麗炫小時候聰明伶俐,相貌姣好,在幼兒園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但是無憂無慮的童年並沒有持續很久,潘麗炫的命運開始出現波瀾。
1、侏儒症
為人父母者總覺得自己的孩子長得快,都希望孩子可以長得慢一些多陪自己一段時間。直到潘麗炫的同齡人都比自己女兒高出許多的時候,她的父母才開始著急,連忙帶女兒去醫院檢查。
醫院給出的檢查結果令潘麗炫一家陷入絕望,醫生告訴潘麗炫的父母,她患上了"侏儒症"。她的父母怎麼都想不到,自己的女兒會得這種病。即使是身體正常的父母生的小孩子也可能會得這個病,因為這種病的最大成因是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現有的醫療手段還不足以治癒"侏儒症",也就是說潘麗炫這輩子只能長到90釐米,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從醫院回來的潘麗炫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好幾天,她的未來該往哪裡去,她痛苦不已。面對命運的殘酷與考驗,潘麗炫選擇直面挫折,她開始學會接受自己的缺陷,也選擇繼續讀書。
2、直面慘的人生
不論是去學校的路上,還是在校園裡,小小的潘麗炫總是會成為別人眼中的焦點。潘麗炫從一開始的在意到後來的一笑而過,她的堅強性格也在這種特殊的成長環境中養成。
潘麗炫原本就家境不好,加上學校路程遙遠,在讀完初中後她就選擇了輟學。隨後,五官出眾,聲音甜美的她就去到了一個殘疾人劇團工作。也就是在這個劇團,潘麗炫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幸福。
二、真愛出現
馬瑞林,是潘麗炫的丈夫,童年時期的他因為一場火災,臉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由於臉上的傷疤十分醒目,馬瑞林始終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就這樣,他來到了殘疾人劇團。
1、潘麗炫與馬瑞林的相識
在這個劇團裡,每個人都積極樂觀,與人交往和善,潘麗炫更是如此,她早就接受了最真實的自己。而一開始的馬瑞林卻總是自卑到不愛與人交談,因為他害怕自己臉上的疤痕嚇到別人。
能歌善舞的潘麗炫經常到臺上演出,馬瑞林就在臺下做後勤,一來二往,兩人也慢慢熟絡起來。馬瑞林被愛笑的潘麗炫打動,他看著身邊這個比自己遭遇更慘的女孩子都能這麼樂觀的面對生活,自己怎麼能繼續消極呢?
一定是特別的緣分才會成為一家人,溫柔體貼的馬瑞林和熱愛生活的潘麗炫陷入了愛河。這一對從小就遭遇人生重大變故的男女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他們的生活從此充滿了甜蜜。
兩個人的交往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馬瑞林身高1米7,潘麗炫身高90釐米,外出約會的他們還是會被圍觀。而得知潘麗炫情況的馬瑞林母親堅決反對他們的愛情,她認為健全的兒子可以找到更好的女孩共度一生。
2、愛情修成正果
真愛從來都是經得住考驗的,相戀一年後,潘麗炫如願以償的穿上婚紗嫁給了馬瑞林。婚後不久,潘麗炫竟然懷孕了,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這輩子還可以懷上孩子。但是,家人都反對她生下孩子。
從醫學上來說,患有"侏儒症"的潘麗炫不適合生育後代,這種帶有遺傳性的疾病隱患無處不在。而且潘麗炫的身體也承受不了懷孕的辛苦,嬌小的她如果堅持生產,孩子和大人的生命都會有風險。
每個女人都有當媽媽的權力,潘麗炫也想當媽媽。不顧家人的反對,在堅持定期產檢的情況下,小小的潘麗炫挺著大大的肚子等待著新生命的到來。孕育新生命是非常辛苦的,潘麗炫更要承受著比普通孕婦難受十倍的辛苦。
經過幾個月艱辛的懷孕歷程,2016年8月,潘麗炫成功的生下了一名健康的男孩。產後虛弱的潘麗炫一聽到孩子是健康的,立馬喜極而泣,她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兒子的到來給家裡增添了很多歡樂的氛圍,馬瑞林認為這是老天爺在彌補他們夫妻倆。
3、孩子是"瓷娃娃"
但是好景不長,噩耗再次降臨。潘麗炫含辛茹苦生下的兒子沒有患上"侏儒症",但患上了一種更嚴重的病——"瓷娃娃"症,通俗的來說就是脆骨症。
"瓷娃娃"是脆弱的,他們受不得一點傷,要不然就會骨折。馬瑞林看著懷中熟睡的兒子心疼不已,不敢用力抱緊,怕娃一不小心就骨折了。連感冒這種小症狀,對他們的兒子來說都是致命的,只要用力咳嗽就會骨折。
"瓷娃娃"與"侏儒症"一樣是無法根治的,唯一的醫治辦法就是好好保護身體。潘麗炫無數次都在後悔,後悔當初沒有聽家人的話,執意生下孩子,生下這個註定一生痛苦的孩子。
"瓷娃娃"的生命時長是無法保證的,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潘麗炫與丈夫馬瑞林同時打好幾份工,為孩子多買些營養品,提高家裡的生活質量。這樣,潘麗炫對孩子的愧疚之心才會減輕一些。
上節目求助的潘麗炫一家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些人同情他們的遭遇,理解他們決定生娃的心情;而有些人雖然對他們的經歷表示同情,卻譴責他們生孩子的行為,認為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把孩子帶到世上來受苦。
其實,誰都想擁有個健康的寶寶,一個正常的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但"不知他人苦,莫說他人惡。"作為母親的潘麗炫是第一個不想自己孩子有問題的,但命運弄人。即使生活如此艱難,潘麗炫和馬瑞林也沒有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