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劉氏宗親總會」加入劉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劉;請點擊上面「劉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劉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共建繁榮劉氏,傳播劉氏正能量。揭西縣地處廣東省東部的蓮花山支脈大北山南麓,人口九十五萬,劉姓是揭西縣第一大姓氏,人口佔全縣人口的九分之一。劉姓人主要集中居住本縣西北部的良田、河婆、龍潭、南山等鄉鎮,另有一部分劉姓人居住在本縣的東南部的五經富、京溪園、塔頭、金和、棉湖等鎮。本縣居住的劉姓人全部是粵東客家劉氏廣傳公的裔孫。
[註:以下所統計人口均為現在本縣居住或在本縣出生後再外遷的裔孫,至於已仙逝的和上代已外遷的裔孫無法完全統計。]
劉氏宗支介紹:
廣傳公的十四房裔孫中有第四房巨淵公、第六房巨浪公、第八房巨漣公、第十一房巨河公四大房傳下的裔孫在本縣居住,繁衍世系是:
一、巨淵公房:
巨淵→ 志清→宗責→文聰→天嚴
志松→朝清→谷祥→禎善→大暹→顯壽→宗寧
其中巨淵公三房裔孫天嚴公是京溪園鎮曾大寮開基始祖,他從大埔縣遷豐順縣再遷入揭西縣五經富鎮,於清朝初年遷至揭西縣京溪園鎮曾大寮立業,再繁衍發展至鵝毛溪、石湖山、龍子園等村寨。巳繁衍20多代,人口約11000人。
巨淵公五房裔孫宗寧公是龍潭鎮菜子園村本脈的開基始祖。他從豐順縣遷揭西縣五經富、再遷入河婆鎮馬頭村,再遷龍潭鎮菜仔園村開基立業。巳繁衍20多代,人口約200人。
二、巨浪公房:
巨浪 →高千→十四郎→十三郎→必松→恭→ 千一郎 千二郎
→成宗→伯盛→文忠→五富→龍軒
隆繼→大田→厚泉→豐溪→翠山→億珍→帝臣→聲悅→
錫榮→凱章→華起→廷守
→六十六郎→?→華停→漢玉→宗孟
其中巨浪公長房高千公裔孫千一郎公、千二郎公於明朝末年從五華縣清溪遷至揭西縣五經富鎮南門坑立業,此後千一郎公裔孫在本地繁衍發展迅速壯大,形成多個支系:
千一郎→萬七郎→綿基→永海→ 倚峰→逸衡→ 能臣
國潤
→見川[外遷未詳]
→見溪
→見泉
→昆峰
→宙泉
千一郎公傳下裔孫已形成各自支系的有能臣、國潤、見溪、見泉、昆峰、宙泉公等支系,本文將在居住村落中詳細介紹。各繁衍20多代,人口50000多人。千二郎公繁衍20多代,人口約500人。
巨浪公二房成宗公傳下有二脈裔孫遷入揭西縣立業。龍軒公於清順治乙酉歲[1645年]從五華縣正上帶子遷入揭西縣河婆鎮河皮塘村立業。另一脈廷守公與父母從潮陽深溪遷至揭西縣塔頭鎮鵝毛溪立業。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2000人。
巨浪公四房六十六郎公裔孫宗孟公從五華縣遷入揭西縣河婆鎮河皮塘立業。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300人。
三、巨漣公房:
巨漣→君玹→法清→文忠→法禧→伯崗→志高→
念十一郎→德珠→大二郎
念八郎→大一郎→百三郎→信懷→毓芝
→伯玉→雷絲→仕晟→福慶→光則→前積 →萬安 →昆照 →
月池→玉崗→衝漢→旌儒[旌預]
巨漣公二房君玹公傳下德珠、大二郎公父子從豐順縣赤草遷居揭西縣大洋再轉入霖田都獅頭約良田坑尾寨開基立業,其另一支毓芝公同樣從豐順縣赤草遷入揭西縣京溪園石湖山立業,另一支旌儒、旌預公兄弟清朝初年從惠來縣施家輋遷入塔頭鎮鵝毛溪立業。各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11000人。
四、巨河公房:
巨河→時泰→元達→百五郎→啟佑
巨河公長房的啟佑公經惠陽縣藍塘遷多祝再遷揭西縣南坑,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遷居揭西縣河婆楓宸鄉坑背寨立業。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 9000人。
劉氏裔孫居住村寨介紹:[以行政村為統計單位]
揭西縣統稱河婆地區的大北山中和南麓,東至南山鎮李屋寨村,西至龍潭鎮菜仔園村,南至河婆鎮河皮塘村,北至良田鄉岸陽村,近百平方公裡的山區裡,村連村寨接寨,不間斷無雜居地住著數萬客家劉氏廣傳公的四房後裔。他們從最初遷到這裡的單家獨戶開基立業,繁衍發展到建村築寨,憑著血緣宗脈親情,同宗共祖的凝聚力,從最初的一、二戶人家,發展至今千家萬戶,且所建村寨續接不斷,形成方圓百裡無雜居不間斷的典型劉氏族群,這便是揭西劉氏族群的聚居特點。除此外,還有二個特點是:從北往西至南到東的大北山的山腳,均是聚居百戶以上的大村寨,而深山中均是少則幾戶、十幾戶的小村寨,這些深山中的小村寨居住的劉氏裔孫,因有外邊大村寨宗親的保護,從未受過外人的侵犯和欺凌;還有即是建村二百年以上的大村寨,多數也不是由一個開基祖繁衍裔孫而成大村寨,而是不同支系的宗親結夥聚居,繁衍後代而成,如菜子園村、井田村3000多劉氏裔孫的村寨,而由近十個支系的先祖聚居繁衍發展而成。現從北到南,從西至東介紹劉氏族群居住的村寨:
一、 良田鄉:
1.岸洋村:其村寨在深山中,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昆峰、宙泉公脈下裔孫560多人;
2.桐樹坪村:其村寨在深山中,其有桐樹坪、葉錫坑二個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昆峰、宙泉公脈下裔孫2600多人;
3.中心村:其村在深山中,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昆峰、宙泉公脈下裔孫1500多人;
4.龍嶺村:其村在深山中,共有橋頭、龍嶺、告山、學堂壩、龍崗、過水丘、新屋家、大坪、高田、角丘、黃泥溜、蒼下、小片、新石下、老石下、柏樹輋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漣公二房高志公脈下裔孫3500多人。
5.下村:其村在深山中,山窩山坡共有田心、石下塅、宮子尾、貴山村、蘇茅坪、洋德坑、田心、水井頭、橫石村、田坑壢、新建樓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漣公二房志高公脈下裔孫3500多人;
6.金坑村:其村在深山中,山窩山坡上共有水背、坪上、嶺下排、金坑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千二郎公脈下、巨漣公傳下二房志高公脈下裔孫共1300多人;
7.嶂上村:其村在深山中,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千二郎公脈下裔孫、巨漣公二房志高公傳下裔孫共800多人;
二、河婆鎮:
1.河皮塘村:居住著巨浪公二房龍軒公脈下、四房孟宗公脈下、巨漣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共1200多人;
2.河婆鎮城區:原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巨河公長房啟佑公脈下裔孫的楓樹寮、桃屋寨、大山下、細山下、樟樹坑等村,按揭西縣城改造規劃擴建,上列劉氏裔孫居住的村寨巳溶入河婆鎮城區,不可能分清原有的自然村寨,上列村寨居住劉氏裔孫及因工作或置業營業遷入河婆鎮寶塔、大同、河山、東風、軍田、新安、建新等居委管轄的裔孫共25000多人;
3.廟角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千二郎公脈下、巨河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300多人。
三、龍潭鎮:
1.陂尾樓村:其有陂尾樓、白雲湖、龍潭圩等自然村圩,居住著巨浪公房昆峰公、能臣公脈下裔孫4000多人;
2.江屋寨:屬湯壩村中的一個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房昆峰公脈下裔孫500多人;
3.菜仔園村:其有大寨、上大埔、下大埔、下樓、老屋家、曲倉、塘背壢、黃枝塘、坪山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淵公五房寧宗公脈下、巨浪公房千二郎公脈下、見泉公脈下、能臣公脈下、巨漣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共5000多人;
4.南福田村:其有上寨、下寨、大埔、上新、龍墩、上橫塘、下橫塘、田背園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2500多人;
5.龍躍村:此村包括大埔頭、玉竹園、新寨等村,其中大埔頭村是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於清康熙22年癸亥歲[1683年]始建,現龍躍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6000多人;
6.泉水塘村:此村是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於清康熙35年丙子歲[1696年]始建,分上塘、下塘,續建柑園樓、半埔圍、塘子唇、大坑壩、老蟹峴等自然村,現居住著能臣公脈下裔孫3500多人;
7.團結村:其中起龍圍村是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於清康熙6年丁未歲[1667年]始建,現此村還包括浮崗山、烏石樓、到背、崆仔肚、留晉純、鴨麻寮、山蕉洋等自然村,深山中的小村距主村約20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脈下國潤公、能臣公裔孫2000多人;
8.井田村:此村原為外姓人居住,於清嘉慶年間始由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裔孫居住,共3000多人;
9.關山村:其有新屋、溪背、小黃嶺、上樓、鄧公坪、黃龍崗、南寮、董坑、大灣等自然村,山裡小村距主村約5裡,共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2000多人。
四、南山鎮:
1.北河村:其有上條河、下條河、徑下、高輋、地排、新聯、細託等自然村,山中小村距主村5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2500多人;
2.北溪村:其有細溪、田心、李屋寨、小溜、楊梅到等自然村,山中小村距主村18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見溪、宙泉、能臣公脈下裔孫3000多人;
3.稱鉤潭村:其村在深山中,共有上屋、橋背、溪背、伯公巖、碗窯背、早禾坑等自然村,村與村之間深山相隔,距離幾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1500多人。
4.歸善村:此村處深山中,距鎮中心10公裡,居住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600多人;
5.石結到村:此村處深山中。距鎮中心8公裡,居住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500多人。
五、五經富鎮:
1.營盤寨:五經富鎮原屬古時揭陽縣藍田都八圖鄉,廣傳公的四房巨淵公、六房巨浪公、八房巨漣公均有裔孫在此地南門坑村居住,後分別遷居。故五經富有諺言:『先有劉姓後有曾家』。現營盤寨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千二郎公脈下裔孫250多人。
六、京溪園鎮:
1.石湖山村:屬新聯村管轄。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巨浪公二房廷守公脈下、巨漣公二房旌儒、旌預公脈下裔孫1000多人;
2. 曾大寮村: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3000多人;
七、塔頭鎮:
1. 龍子園村:其有龍子園、大坪埔自然村,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1300多人;
2. 舊住村: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1000多人。
3. 鵝毛溪村:屬新溪村管轄。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2000多人。
八、金和鎮:
1. 徑口村:屬和南村委會管轄。居住著劉氏裔孫1000多人,但上祖源流未明待查。
2.劉厝園:屬金園村委會管轄。居住劉氏裔孫人數及上祖未詳待查。
九、棉湖鎮:
劉厝寨:屬四鄉村委會管轄,劉厝寨居住著2000多劉氏裔孫,但上祖未詳待查。
十、外遷:
1. 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昆峰公、見泉公、宙泉公、一達公裔孫從大埔頭、泉水塘、井田、陂尾樓村、良田鄉等村寨外遷廣西區賀州、海豐縣、陸河縣、南洋諸國;千二郎公裔孫從營盤寨外遷廣西區賀州、海豐縣、南洋諸國;
2. 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裔孫、巨漣公二房志高公裔孫均有外遷廣西區賀州、海豐縣、南洋諸國等地。
家譜 | 祖訓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蹟
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