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縣劉氏宗支,尋根宗親可深度閱讀!

2021-02-17 劉氏宗親總會

點上面「劉氏宗親總會」加入劉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劉;請點擊上面劉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劉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共建繁榮劉氏,傳播劉氏正能量。

揭西縣地處廣東省東部的蓮花山支脈大北山南麓,人口九十五萬,劉姓是揭西縣第一大姓氏,人口佔全縣人口的九分之一。劉姓人主要集中居住本縣西北部的良田、河婆、龍潭、南山等鄉鎮,另有一部分劉姓人居住在本縣的東南部的五經富、京溪園、塔頭、金和、棉湖等鎮。本縣居住的劉姓人全部是粵東客家劉氏廣傳公的裔孫。

[註:以下所統計人口均為現在本縣居住或在本縣出生後再外遷的裔孫,至於已仙逝的和上代已外遷的裔孫無法完全統計。]

劉氏宗支介紹:

   廣傳公的十四房裔孫中有第四房巨淵公、第六房巨浪公、第八房巨漣公、第十一房巨河公四大房傳下的裔孫在本縣居住,繁衍世系是:

一、巨淵公房:

巨淵→ 志清→宗責→文聰→天嚴

    志松→朝清→谷祥→禎善→大暹→顯壽→宗寧

    其中巨淵公三房裔孫天嚴公是京溪園鎮曾大寮開基始祖,他從大埔縣遷豐順縣再遷入揭西縣五經富鎮,於清朝初年遷至揭西縣京溪園鎮曾大寮立業,再繁衍發展至鵝毛溪、石湖山、龍子園等村寨。巳繁衍20多代,人口約11000人。

巨淵公五房裔孫宗寧公是龍潭鎮菜子園村本脈的開基始祖。他從豐順縣遷揭西縣五經富、再遷入河婆鎮馬頭村,再遷龍潭鎮菜仔園村開基立業。巳繁衍20多代,人口約200人。

二、巨浪公房:

巨浪 →高千→十四郎→十三郎→必松→恭→ 千一郎 千二郎

  →成宗→伯盛→文忠→五富→龍軒 

    隆繼→大田→厚泉→豐溪→翠山→億珍→帝臣→聲悅→

錫榮→凱章→華起→廷守

   →六十六郎→?→華停→漢玉→宗孟

    其中巨浪公長房高千公裔孫千一郎公、千二郎公於明朝末年從五華縣清溪遷至揭西縣五經富鎮南門坑立業,此後千一郎公裔孫在本地繁衍發展迅速壯大,形成多個支系:

千一郎→萬七郎→綿基→永海→ 倚峰→逸衡→ 能臣

  國潤

   →見川[外遷未詳]

   →見溪

   →見泉

   →昆峰

   →宙泉

  千一郎公傳下裔孫已形成各自支系的有能臣、國潤、見溪、見泉、昆峰、宙泉公等支系,本文將在居住村落中詳細介紹。各繁衍20多代,人口50000多人。千二郎公繁衍20多代,人口約500人。

    巨浪公二房成宗公傳下有二脈裔孫遷入揭西縣立業。龍軒公於清順治乙酉歲[1645年]從五華縣正上帶子遷入揭西縣河婆鎮河皮塘村立業。另一脈廷守公與父母從潮陽深溪遷至揭西縣塔頭鎮鵝毛溪立業。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2000人。

巨浪公四房六十六郎公裔孫宗孟公從五華縣遷入揭西縣河婆鎮河皮塘立業。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300人。

三、巨漣公房:

巨漣→君玹→法清→文忠→法禧→伯崗→志高→

念十一郎→德珠→大二郎

念八郎→大一郎→百三郎→信懷→毓芝

    →伯玉→雷絲→仕晟→福慶→光則→前積 →萬安 →昆照 →

月池→玉崗→衝漢→旌儒[旌預]

  巨漣公二房君玹公傳下德珠、大二郎公父子從豐順縣赤草遷居揭西縣大洋再轉入霖田都獅頭約良田坑尾寨開基立業,其另一支毓芝公同樣從豐順縣赤草遷入揭西縣京溪園石湖山立業,另一支旌儒、旌預公兄弟清朝初年從惠來縣施家輋遷入塔頭鎮鵝毛溪立業。各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11000人。

四、巨河公房:

巨河→時泰→元達→百五郎→啟佑

巨河公長房的啟佑公經惠陽縣藍塘遷多祝再遷揭西縣南坑,於明弘治初年[1488年]遷居揭西縣河婆楓宸鄉坑背寨立業。已繁衍20多代,人口約 9000人。

劉氏裔孫居住村寨介紹:[以行政村為統計單位]

    揭西縣統稱河婆地區的大北山中和南麓,東至南山鎮李屋寨村,西至龍潭鎮菜仔園村,南至河婆鎮河皮塘村,北至良田鄉岸陽村,近百平方公裡的山區裡,村連村寨接寨,不間斷無雜居地住著數萬客家劉氏廣傳公的四房後裔。他們從最初遷到這裡的單家獨戶開基立業,繁衍發展到建村築寨,憑著血緣宗脈親情,同宗共祖的凝聚力,從最初的一、二戶人家,發展至今千家萬戶,且所建村寨續接不斷,形成方圓百裡無雜居不間斷的典型劉氏族群,這便是揭西劉氏族群的聚居特點。除此外,還有二個特點是:從北往西至南到東的大北山的山腳,均是聚居百戶以上的大村寨,而深山中均是少則幾戶、十幾戶的小村寨,這些深山中的小村寨居住的劉氏裔孫,因有外邊大村寨宗親的保護,從未受過外人的侵犯和欺凌;還有即是建村二百年以上的大村寨,多數也不是由一個開基祖繁衍裔孫而成大村寨,而是不同支系的宗親結夥聚居,繁衍後代而成,如菜子園村、井田村3000多劉氏裔孫的村寨,而由近十個支系的先祖聚居繁衍發展而成。現從北到南,從西至東介紹劉氏族群居住的村寨:

一、    良田鄉:

1.岸洋村:其村寨在深山中,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昆峰、宙泉公脈下裔孫560多人;

2.桐樹坪村:其村寨在深山中,其有桐樹坪、葉錫坑二個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昆峰、宙泉公脈下裔孫2600多人;

3.中心村:其村在深山中,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昆峰、宙泉公脈下裔孫1500多人;

4.龍嶺村:其村在深山中,共有橋頭、龍嶺、告山、學堂壩、龍崗、過水丘、新屋家、大坪、高田、角丘、黃泥溜、蒼下、小片、新石下、老石下、柏樹輋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漣公二房高志公脈下裔孫3500多人。

5.下村:其村在深山中,山窩山坡共有田心、石下塅、宮子尾、貴山村、蘇茅坪、洋德坑、田心、水井頭、橫石村、田坑壢、新建樓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漣公二房志高公脈下裔孫3500多人;

6.金坑村:其村在深山中,山窩山坡上共有水背、坪上、嶺下排、金坑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千二郎公脈下、巨漣公傳下二房志高公脈下裔孫共1300多人;

7.嶂上村:其村在深山中,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傳下千二郎公脈下裔孫、巨漣公二房志高公傳下裔孫共800多人;

二、河婆鎮:

1.河皮塘村:居住著巨浪公二房龍軒公脈下、四房孟宗公脈下、巨漣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共1200多人;

2.河婆鎮城區:原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巨河公長房啟佑公脈下裔孫的楓樹寮、桃屋寨、大山下、細山下、樟樹坑等村,按揭西縣城改造規劃擴建,上列劉氏裔孫居住的村寨巳溶入河婆鎮城區,不可能分清原有的自然村寨,上列村寨居住劉氏裔孫及因工作或置業營業遷入河婆鎮寶塔、大同、河山、東風、軍田、新安、建新等居委管轄的裔孫共25000多人;

3.廟角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千二郎公脈下、巨河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300多人。

三、龍潭鎮:

1.陂尾樓村:其有陂尾樓、白雲湖、龍潭圩等自然村圩,居住著巨浪公房昆峰公、能臣公脈下裔孫4000多人;

2.江屋寨:屬湯壩村中的一個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房昆峰公脈下裔孫500多人;

3.菜仔園村:其有大寨、上大埔、下大埔、下樓、老屋家、曲倉、塘背壢、黃枝塘、坪山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淵公五房寧宗公脈下、巨浪公房千二郎公脈下、見泉公脈下、能臣公脈下、巨漣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共5000多人;

4.南福田村:其有上寨、下寨、大埔、上新、龍墩、上橫塘、下橫塘、田背園等自然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2500多人;

5.龍躍村:此村包括大埔頭、玉竹園、新寨等村,其中大埔頭村是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於清康熙22年癸亥歲[1683年]始建,現龍躍村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6000多人;

6.泉水塘村:此村是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於清康熙35年丙子歲[1696年]始建,分上塘、下塘,續建柑園樓、半埔圍、塘子唇、大坑壩、老蟹峴等自然村,現居住著能臣公脈下裔孫3500多人;

7.團結村:其中起龍圍村是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於清康熙6年丁未歲[1667年]始建,現此村還包括浮崗山、烏石樓、到背、崆仔肚、留晉純、鴨麻寮、山蕉洋等自然村,深山中的小村距主村約20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脈下國潤公、能臣公裔孫2000多人;

8.井田村:此村原為外姓人居住,於清嘉慶年間始由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裔孫居住,共3000多人;

9.關山村:其有新屋、溪背、小黃嶺、上樓、鄧公坪、黃龍崗、南寮、董坑、大灣等自然村,山裡小村距主村約5裡,共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2000多人。

四、南山鎮:

1.北河村:其有上條河、下條河、徑下、高輋、地排、新聯、細託等自然村,山中小村距主村5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2500多人;

2.北溪村:其有細溪、田心、李屋寨、小溜、楊梅到等自然村,山中小村距主村18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見溪、宙泉、能臣公脈下裔孫3000多人;

3.稱鉤潭村:其村在深山中,共有上屋、橋背、溪背、伯公巖、碗窯背、早禾坑等自然村,村與村之間深山相隔,距離幾裡,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1500多人。

4.歸善村:此村處深山中,距鎮中心10公裡,居住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600多人;

5.石結到村:此村處深山中。距鎮中心8公裡,居住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裔孫500多人。

五、五經富鎮:

1.營盤寨:五經富鎮原屬古時揭陽縣藍田都八圖鄉,廣傳公的四房巨淵公、六房巨浪公、八房巨漣公均有裔孫在此地南門坑村居住,後分別遷居。故五經富有諺言:『先有劉姓後有曾家』。現營盤寨居住著巨浪公長房千二郎公脈下裔孫250多人。

六、京溪園鎮:

1.石湖山村:屬新聯村管轄。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巨浪公二房廷守公脈下、巨漣公二房旌儒、旌預公脈下裔孫1000多人;

2. 曾大寮村: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3000多人;

七、塔頭鎮:

1. 龍子園村:其有龍子園、大坪埔自然村,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1300多人;

2. 舊住村: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1000多人。

3. 鵝毛溪村:屬新溪村管轄。居住著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脈下裔孫2000多人。

八、金和鎮:

1. 徑口村:屬和南村委會管轄。居住著劉氏裔孫1000多人,但上祖源流未明待查。

2.劉厝園:屬金園村委會管轄。居住劉氏裔孫人數及上祖未詳待查。

九、棉湖鎮:

   劉厝寨:屬四鄉村委會管轄,劉厝寨居住著2000多劉氏裔孫,但上祖未詳待查。

十、外遷:

1. 巨浪公長房脈下能臣公、昆峰公、見泉公、宙泉公、一達公裔孫從大埔頭、泉水塘、井田、陂尾樓村、良田鄉等村寨外遷廣西區賀州、海豐縣、陸河縣、南洋諸國;千二郎公裔孫從營盤寨外遷廣西區賀州、海豐縣、南洋諸國;

2. 巨淵公三房天嚴公裔孫、巨漣公二房志高公裔孫均有外遷廣西區賀州、海豐縣、南洋諸國等地。

 家譜 | 祖訓 | 名望 

 文化 | 精神 | 古蹟 

長按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國外的劉氏大全,劉氏宗親快來看看!!
    該會還與祖地中國大陸的劉姓宗族建立了廣泛聯繫,多次組織劉姓華人回國尋根祭祖,對中馬兩國的文化交流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1964年,由拿督劉兩、劉克文等劉姓前輩發起,居住在馬六甲的劉姓族人成立了'馬六甲劉氏宗祠',以'後兩堂'為堂號。該劉氏宗祠現任(第4屆)主席劉文權,副主席劉佳境、劉文祺。
  • (2017.5.1)黃氏宗親尋根尋親!望各地黃家人幫忙!
    為了更好的幫助各地黃氏宗親尋根尋親的意願,特為黃家人開通在線尋根尋親通道,每天更新尋尋根尋親信息。
  • 劉氏宗祠落成暨祭祖儀式
    劉氏宗親歡聚一堂,傳承祖德,興宗振族,影響巨大,意義深遠。也意味著從這以後,此地的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生活美滿幸福。此次劉氏宗祠重建落成暨祭祖儀式,上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下可教化後裔子孫,崇宗祭祖,承前啟後,砥礪奮進,讓傳統宗祠文化在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熠熠生輝。
  • 重慶市王氏宗支派別錄
    鑑此,中華王氏家譜研究通訊員,中華王氏大成總譜局重慶市聯絡站長,重慶市沙坪垻區陳家橋鎮的王崇溥先生特編寫了【重慶市王氏宗支派別錄】資料。閱讀它可能會找到一點尋根線索。出版時,崇溥宗兄要我說幾句話,卻之不恭,只好認命,於是則寫了這些話,以作前言。
  • 尋根問祖的思路,尋根的王家人請深度閱讀!
    cnwxws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王」,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王姓王氏」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王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王氏宗親交流:怎麼搜集尋根資料?:尋根信息的對接和確認  尋根信物並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譜記載的、口頭流傳的祖先名號、祖墳祖墓這些尋根信息,通過網絡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認對接的這些信息,沒有相似點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尋根信息越詳盡,尋根可能性也就越大。
  • 【尋根專欄】第十八期:唐氏宗親尋根信息匯總0303-0326,多轉發助宗親尋根
    【尋根編號 0315】祖源信息說明祖父:唐金龍,家父:唐斌。記得家父說過我祖父大約在民國時期隨民團追捕賊人而來到廣西平南,後定居平南城區,因家父生活奔波,無暇問及祖父我們的宗親族上根在何處(據家父曾說過我們的族上是講白話口音),現祖父,家父均以逝去,我輩更無從考證。現通過此平臺,以僅有的一丁點信息希望有緣能找到我的宗親族人,感謝!
  • 時值清明,四川大竹劉氏宗親們在觀音山祭祖鞠躬致敬!
    劉氏子孫遍布全國各地,五湖四海,是中華大姓、是一個多民族、多來源的大家族,也被稱之為「帝王之姓、萬姓之首」,相當霸氣!  2018年4月3日,初春的暖陽迎來了驅車前往觀音山劉氏祠堂進行祭祖活動的各位四川大竹劉氏宗親聯誼會的各位宗親們!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5.11 星期一)
    【張氏尋根】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孫鐵鋪鋪鎮張家人。解放前先輩從江西流亡到湖北麻城,後又到河南的大別山北簏定居。輩分為:世保萬庭全,宏召繼樹賢,保德功光大,成勝在自寬。希望湖北和江西的宗親留意幫忙,能對接上的請聯繫,助我們尋根自己的根!謝謝!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1.25 星期三)
    【張氏尋根】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孫鐵鋪鋪鎮張家人。解放前先輩從江西流亡到湖北麻城,後又到河南的大別山北簏定居。輩分為:世保萬庭全,宏召繼樹賢,保德功光大,成勝在自寬。希望湖北和江西的宗親留意幫忙,能對接上的請聯繫,助我們尋根自己的根!謝謝!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8.19 星期三)
    【張氏尋根】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孫鐵鋪鋪鎮張家人。解放前先輩從江西流亡到湖北麻城,後又到河南的大別山北簏定居。輩分為:世保萬庭全,宏召繼樹賢,保德功光大,成勝在自寬。希望湖北和江西的宗親留意幫忙,能對接上的請聯繫,助我們尋根自己的根!謝謝!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7 星期二)
    【張氏尋根】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孫鐵鋪鋪鎮張家人。解放前先輩從江西流亡到湖北麻城,後又到河南的大別山北簏定居。輩分為:世保萬庭全,宏召繼樹賢,保德功光大,成勝在自寬。希望湖北和江西的宗親留意幫忙,能對接上的請聯繫,助我們尋根自己的根!謝謝!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19.10.5 星期六)
    【張氏尋根】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重慶市永川區三教張家人。我爺爺從外地遷過來的!爺爺在很早就去世了!我家字輩:海良順天.其他就不知道了!看看有沒有對的上的,希望能藉助網絡平臺,找到自己的老家宗親。有線索的請聯繫,謝謝!
  • 【尋根專欄】第十九期:唐氏宗親尋根信息匯總0347-0366,多轉發助宗親尋根
    尋找失散遠久宗親 早日相聚!【尋根編號 0350】祖源信息說明只知道老家是江蘇武進,曾祖父唐良臣民國初年隨唐肯來河北霸州任職縣長,我己是到霸州的弟四代了,曾經去過武進尋根,也見列了祠堂,因時間短沒找到同族宗親,願通過這個平臺尋根您的姓名唐賀軍您的電話13722622344微信13722622344QQ/聯繫地址河北省霸州市寄語(或者尋根目的)
  • 何氏宗親尋根尋親!望各地何家人幫忙!
    四、目前榮甫公、祥甫公後裔在麻城何氏宗親QQ群這個平臺已經建立聯繫,目前榮甫公的從秀一到秀七這七大房已經逐步找到!四代:何謙,侍衛官,居兵部,妣劉氏,生二子:長何元、次何潮,墓葬餘千縣東嶽廟背後,二老合葬;五代:何元:始居江西吉安府南部縣,元初復徙湖廣麻城孝感鄉,妣周氏,生五子:何宦、何美、何炳、另二子忘其名未錄。何潮,謙公次子,妣李氏,生三子莞一、莞二、莞三,固避徐賊之亂,由江右三花橋光彩居入籍漢川縣、天門縣、沔陽等地。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12.15 星期二)
    希望能藉助張氏尋根平臺,聯繫到老家族人,希望廣東五華宗親留意幫忙,謝謝!聯繫人:張小明電話:13766245828微信:13766245828【張氏尋親】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下坂村張氏族人。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9.2 星期三)
    希望能藉助張氏尋根平臺,聯繫到老家族人,希望廣東五華宗親留意幫忙,謝謝!聯繫人:張小明電話:13766245828微信:13766245828【張氏尋親】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下坂村張氏族人。
  • 第十期:湯氏宗親尋根信息匯總00007-0061,多轉發助宗親尋根
    ▼熱點推薦閱讀:湯氏霸氣!《湯氏宣傳片》獻給260萬湯家人,湯家人轉起來!因無譜書記載,全部詳實支系已無從可考。現將六世祖以前作一概略記載: 一世祖湯有財,娶妻祁氏,生有三子,長子湯進龍、次子湯進虎、三子湯進豹。湯有財來到營口地區時是哥兄弟三個,湯有財進駐湯家溝,而另兩個兄弟一個進駐蓋平縣,一個進駐海城縣(他們的名字已經無從可考)。湯進龍生有一子湯文有,湯進虎生有一子湯文升,從此湯氏家族分為東支西支。而湯進豹出家當了和尚,沒有後人。湯進龍支係為東支,湯進虎支係為西支。
  • 張氏宗親尋根尋親求助!(2020.6.15 星期一)
    請尋根訪祖的宗親們聯繫我們再行對接,老家宗親歡迎你們尋根問祖。聯繫人:張漢文電話:15280814873微信:15280814873【張氏尋親】各位張氏宗親,大家好!我是安徽省安慶市太湖縣老城張家人。尋找康熙癸丑年進士《箕疇公》後高,。原遷太湖此祖《百忍堂》《乾公》,,。
  • 蘭陵源流|尋根問祖:重慶蕭氏字輩集錦
    14、重慶市涪陵區白濤鎮蕭氏宗親字輩,喜芳奏文朝大國、學崇德可耀光宗、清明達世懷合彥、漢室逸豐億萬隆、興華強邦施善政、康樂永代慶一同。有知道遷徙入川始祖信息的,有相同字輩的宗親,請聯繫一下!謝謝!望同字輩的的各宗親聯繫我,我們正在努力尋找你們。32、尋根人:蕭中梅15570016905,大家好!我是江西龍南縣人,我也姓蕭,我們蕭姓在這裡是大姓,我們的宗祠是蘭陵堂大宗祠,是從福建遷來江西的。我是蕭建勳。我們的輩分是/修齊從正大,茂德顯名揚。我是茂字輩,電話是15570016905。
  • 劉氏家廟:名傳四海,彰顯輝煌!
    >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劉;請點擊上面「劉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劉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共建繁榮劉氏,傳播劉氏正能量。鑑於此,廣大劉氏宗親團結一心,推舉宗親劉永堯等人組成劉氏家廟修復理事會,並於1999年發動汀、武、杭等族人共同集資開始對家廟進行了第六次修葺,此後,家廟遂重新成為海內外劉氏宗親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且由於家廟踐行情系「家國天下」的卓越傳統祖訓,劉氏家廟文化亦受到許多外姓同胞的景仰,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而不同的寬厚情懷。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春分前後,必於緊鄰的星期日在家廟舉行「汀州劉氏家廟春祭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