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得意人生不得益,詩意人生很詩意

2021-02-13 詩詞生活志

可能是天妒英才,上天潑了他一盆水,淹沒了27歲的年華,淹沒了「繡口一吐」的另外半個盛唐,只剩下唐高宗三嘆「可惜,可惜,可惜」。

明代詩人胡應麟說他首開盛唐、中唐詩詞文化的妙境,他的才氣是唐代詩歌的開山祖師。

你可能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所吸引,也可能被「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的樂觀所感染。

沒錯,這些正是出自他手,那個至今仍被傳唱的滕王閣少年。

一千四百多年前,一聲啼哭打破了黎明的寂靜,他出生於名門知識分子之家,他的父親通曉歷史曾執教於太常寺,祖父更是大歷史學家,更是寫作了一本歷史書《元經》,為大家所讚揚。

王勃深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很小就顯示出了自己的才華,六歲當同齡人正在學習四書五經那種小兒科的時候,他已經能自己寫文章了。讀者們反饋道:他的文章「構思無滯,詞情英邁」。

九歲的時候,他偶然得到學術大牛顏師古編寫的《漢書》輔助教材,初生牛犢的他,便要挑戰權威,自己寫了一個糾錯本,來指正輔助教材的錯誤。

有一次,唐高宗派一位官員在京城附近的省份巡視。少年王勃也不甘寂寞,私信官員展示自己的才華,官員立刻誇讚道:「此神童也!」他的文章更是傳到了皇帝手中。

皇帝立刻邀請這位少年英才面談,面對龍顏,王勃也不甘示弱,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皇帝十分欣賞他,給了他一個類似於今天文聯主席的官職,表彰文章寫得好。

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朝一向是以文採為著,奉旨為文的他,更是人生得意時,旅行交友似乎成為了他的主業,也正是這時他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只知道「人生得意須盡歡」,卻不知道高處不勝寒,反轉只在一瞬之間。人的一生,總是失意的時候多,得意的時候少,無論失意還是得意,都要淡定。


正是這樣人生才更加豐富,失敗不僅能帶來成功,還能帶來深刻的靈魂。

樹大招風,文思敏捷、聲名鵲起的他,自然成為皇子們熱捧的對象,六皇子更是將他請到了家中作為上賓來對待,同為愛好文學的才子,王勃修撰了《平臺秘略》一書,得到了皇子的信任和寵愛。

眼看即將走向人生巔峰的他,卻因為玩心太大喪失了大好前程。是這樣的,古時候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皇子們聽音樂聽煩了,便來玩鬥雞遊戲,王勃也參與進來。

玩就玩唄,他還要展示自己的才華,將低俗的遊戲用華麗的辭藻加以修飾,寫作了一篇《檄英王雞文》,文章寫得很不錯,全文用了很多典故來寫雞的故事。如果說對象是無名小卒寫也就寫了,關鍵這對象是皇子,這引起了皇帝敏感的神經(高宗父親太宗便是殺了兄弟登帝位),當夜就把王勃炒了魷魚。

王勃的人生就像坐電梯一樣,一夜之間從高富帥變成窮光蛋。他開始四處漂泊,體會人間的冷暖,當然也結識了不少的朋友,越是旅遊越覺得空虛。

他決定重頭再來,再一次參加科舉,殊不知自己早已列入了黑名單,又如何能成功呢?

上天似乎對他特別的嚴格,早已身處絕境的王勃,並沒有得到憐憫,而是更大的打擊。

有個叫曹達的官奴犯了罪跑到王勃家中,王勃心地善良也就收留了他。從此,王勃每天都過著提心弔膽的日子,他越想越擔憂,便殺了他以絕後患。

可天不遂人願,事情敗露,以前眾人爭搶的紅人,如今卻獨自一人面對全世界的指責,他被判了死刑。也不是知道上天是覺得這樣做太殘忍,還是覺得這樣痛苦還不夠,王勃即將告別世界的時候,遇上了朝廷的大赦,死罪雖免,卻斷了一生的官途。

得意時不要得志驕橫,失意時不要悲觀失望。少年得志,卻使得王勃染上了天才們的通病,恃才放曠。經歷了生死之後的他,放下心中的執念,學會了去追逐詩和遠方。

王勃的父親也受到兒子的牽連,遠調到交趾(今廣西與越南交界附近),兒子很不忍因為自己的過錯,不遠萬裡前去看望父親,而這一去卻再也沒有回來。

在去探望父親的路上,他仍沒有改變以往好旅行交友的習慣。重陽節路過南昌,他做了天才的落幕,因此留下了滕王閣佳話。當地都督在滕王閣設大宴,準備在樓上炫耀自己女婿的文採。

不速之客王勃的到來打亂了他的計劃,心裡十分惱怒,不過隨後便被華麗的文採所吸引。也正是這滕王閣使得王勃圈粉無數,就連唐高宗也對貶他產生了悔意。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餘之有數」,又何嘗不是王勃人生的感悟呢,他感嘆宇宙之大,父親離自己竟是那麼的遙遠,也感傷自己的人生,真是興盡悲來,他已經不再是那個閒來無事瞎寫雞的紈絝少年了,而是一方天涯雲遊客。

後來,在乘船渡海時,遇上了風暴,王勃掉進了水裡,像流星划過天空一樣,他離開了這個世界,可是在夜空裡卻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也許是思想深邃的王勃,只有同樣深邃的大海才能包容。

得意與失意,相生相隨、相輔相成,沒有得意就沒有失意,沒有失意何來得意。王勃沒有少年得志,也不會有後來的失意,沒有仕途的失意,也不會創造出流傳萬古的詩篇。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那都是人生,是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

臧克家在紀念魯迅時,說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想這句話用來形容王勃也十分合適,他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時光,譜寫了華麗的詩篇,至今仍活在人們心中。

人生有些障礙,你是逃不掉的,與其費盡周折的逃避,不如勇敢地翻越,或許這會鑄就人生的高度。如果沒有王勃坎坷的一生,也不會有滕王閣的華美詩篇,也不會有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王勃。

其實,人生重要的不在於自己身處何境,而在於對生活懷抱何種態度。

人在順境,需要時常為自己設置精神煉獄,提醒自己未雨綢繆;人處逆境,要學會為自己舔砥傷口,鼓勵自己重頭再來;人在平常之境,也需要有一顆堅定的心拒絕平庸。

作者:爐叔(如侵刪)

公眾號:圍爐夜讀(ID:weiluyedu_)

相關焦點

  • 詩意人生,寫意玉雕
    德國作家海德格爾曾說過:"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人應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我們應當去感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怡然自得,從容淡定;或像三毛那樣,來一場世界之旅,也許是穿越撒哈拉,也許是穿越大西洋,管它大漠、海洋還是人間天堂。走一段楊柳岸,經一程清風明月。
  • 詩意人生,需要一點流光溢彩的璀璨
    木心先生曾說:人生在世,需要一些高於柴米油鹽的品相。藝品君也一度被生活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打磨得精疲力盡,碌碌無為之中,只剩下了抱怨。後來某一天,在一個周末傍晚,被透過窗戶的一抹夕陽驚醒,在光影裡,突然覺得,生活不只有柴米油鹽,它還應該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這種想法,就像是透過縫隙照進生活的陽光,一下子讓生活變得鮮活起來。詩意,源自內心,溢於外表,支撐著理想,崇尚著自由,撇開貧富,活出愜意風趣,優雅精緻。
  • 只要是用心生活的人生,那便都是詩意人生
    女人要活得有詩意,生活可以是一首詩一首歌,也有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自己的心情狀況。這隨處可見的例子,在沒走進家庭生活之前,女人就如同一朵嬌豔欲滴的花朵,然而當真正走進生活後,娜原本的美貌便在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光彩。
  • 人生再薄涼,也要給自己覓一隅詩意的家
    縱然人生裡再繁雜紛沓,也要給自己的心靈,覓一隅詩意的家,心中升起的詩意闌珊,足可抵禦人生裡的風寒,歲月裡的滄桑,那些詩情畫意,足可以慰籍我們那顆倉惶逃竄的心。詩意的世界,讓人生裡的薄涼不再那麼寒冷,塵世裡的煙火也變得唯美浪漫了。無論人生裡有多少苦難,只要擁有一顆詩意的心,再崎嶇的山路,再難以承受的風雨都會一笑而過,詩歌會帶給你無限的溫暖與力量。
  • 人生遐想與詩意遐思
    人生遐想與詩意遐思城市的鋼筋水泥,早已拒絕了詩情畫意!早先可以見到的景色,諸如徵雁南飛、落霞孤鶩、青石小巷等等,已經被高樓廣廈、塵霧陰霾、車水馬龍所取代。物質的高度發達,映襯著精神的深度萎縮,福兮?禍兮?
  • 詩仙李白一生桀驁不馴才華橫溢,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詩意人生?
    那麼,從李白的詩詞作品裡,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詩意人生呢?我認為,李白至少給我們做好了三點榜樣,活出了自我的詩意人生。其一,有主見,有骨氣,不為權貴折腰,彰顯文人士大夫的傲骨和高風亮節。所以,他決定今後再不踏入官場,開啟了在全國各地遊山玩水的詩意人生。實際上,李白在不少詩歌裡多次展現自己的骨氣,如:在《夢遊天姥吟留別》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在《行路難三首》寫道: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 東坡居士的詩意人生
    但是,在數次的人生低谷中,他用『詩意人生』去對抗苦難,在困頓中尋找生活的趣味,在失意中體悟生命的意義,這份豁達灑脫的人生境界,值得我們學習。」12月12日上午,深圳市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講師、巖語文化創始人陳巖做客寶圖星期講座之文化茶座第408期活動,暢談蘇軾的超然詩意人生,吸引了現場不少蘇軾迷前來聆聽講座。
  • 詩意人生與革命精神
    原標題:詩意人生與革命精神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是為中華民族獨立、富強而不懈鬥爭的偉大領袖,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革命精神財富。近日,在工作之餘拜讀了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汪建新的最新力作《品讀詩人毛澤東》(中國工人出版社),對一代偉人毛澤東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
  • 人生:一半努力一半隨緣;生活:一半詩意一半煙火
    人生,山一程,水一程。歲月,深一道,淺一道。人生:一半努力一半隨緣。生活:一半詩意一半煙火。漫漫人生透著蒼涼,悠悠歲月寫滿滄桑。季節輪迴無聲無息,花開花落不言不語。世間風雨千姿百態,人生經歷跌宕起伏。現實殘酷誰能改變,心有不甘無能為力。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人生只此一回。
  • 【原創】草堂裡的詩意人生
    這兒碧水環繞,綠樹成蔭,令人流連忘返;這兒花落葉飄,曲徑通幽,令人詩意盎然。草堂裡,杜甫的塑像較多。草堂的「大廨」裡,他跪坐在那裡,手按書卷,身形瘦而扁長,顯然是寫意型的。深邃的眼神中,透露出痛苦,透露出絕望,流露出壯志未酬的不甘。詩史堂中塑像,是書生的裝扮,頭戴綸巾。這是求學、遊歷時的杜甫,此時他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眼神中充滿著希望與期待。
  • 物理學巨擘的詩意人生
    詩意人生:詩歌和物理彼此相通馮端的父親就是一位詩人,母親雖不識字,但記憶力超群,能背誦不少短詩。馮端深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古今中外詩詞中精緻巧妙的語言,超脫空靈的意境都使他著迷。在馮端的生活中,詩意也隨處可見。他與夫人陳廉方「鑽石婚」那年,夫婦合作一首《鑽石頌》,表達了無限愛意。「凝視這生活斑駁的痕印,我們重溫種種親切的回憶,那一同眺望過的田野與湖泊,仿佛和我們的生命交融在一起。」正如馮端家厚厚影集上的題詩所寫的那樣,讀書、教書、寫書和科研育人,在他的生活中交相輝映,組成了動人的圖畫。
  • 「詩意中國」共赴東坡驚鴻宴 我有詩意,你有酒麼?
    我的意思是我有詩意,你有酒麼?老人說,時運不好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想吃東坡肉。大概是因為東坡先生一生顛沛流離,卻又樂觀向上吧。在我們面臨困頓的時候,總會想到他,一想到東坡先生,便油然而生的豪邁和勇氣,在我們的文化中,詩意常伴,從小到大,誰沒讀過幾句帥炸的詩詞,誰沒發過兩句凡爾賽文學朋友圈?
  • 人生,自有詩意——點讚《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自有詩意。比賽中她的一句一答,一舉一動,鏡頭下的劉爺爺都在深情關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那些光輝崢嶸歲月裡,詩詞像愛情增甜劑一樣讓他們的心靠得更近,不知不覺便成了詩意的人生,在詩意地生活。對他們來說,詩詞是兒子成長中的一道導航燈,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候,但詩詞裡的精神,給予他們的力量,使得他們能勇往直前,逆風飛翔。孔子說過:「溫柔敦厚, 詩教也。」第6場裡,有位人民警察,獄警李巍,獄警工作要甘於寂寞平凡,但對於他來說,好在有詩詞相伴。他用知識熱情和公平正義去感化那些曾經迷途的浪子。
  • 楊興旺:一個新教育種子教師的詩意人生
    直到我正式拜師之後,生活才開始有了詩意。師傅名叫張小琴,是江蘇如東的一名小學語文老師。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她在一個學習群裡相遇,認識她時,她還在一所村小擔任四年級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那時她每天都活力四射,激情滿滿。白天帶著孩子做活動,晚上就用文字和圖片做記錄,完全以一種忘我的姿態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並樂此不疲。我只能每天看著她收穫滿滿的幸福而心生羨慕。
  • 《街頭音浪》成都歌會太「巴適」 白舉綱小阿七唱出詩意人生
    在成名之前,白舉綱也有過街頭"賣唱"的經歷,但四川人"心寬換自由"的自洽屬性,讓他們覺得所有經歷都是生活的魅力,這也是《街頭音浪》想要分享給觀眾的人生態度。此番回到家鄉主場,白舉綱完全釋放出四川人愛"耍"愛自由的個性,不但喬裝成"龜仙人"上街與路人嗨唱,還搞怪地拿出二維碼為新歌"拉票"。歌聲甚至吸引到了過路的蜻蜓駐足聆聽,在白舉綱的手機上享受這場街頭音浪。
  • 《詩意中國》第三季 如何評價「人人都愛蘇東坡」
    一場持續千年的造星運動 / 人生道且長,失意總比得意足  「東坡」情懷,來自文化,也來自生活。我們羨慕詩仙風流,總是渴望「人生得意須盡歡」,這是埋藏在我們血脈裡的浪漫主義。但我們人人都會像蘇東坡那樣,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 《詩意中國》第三季 講述為何「人人都愛蘇東坡」
    《詩意中國》第三季是深圳衛視製作的一檔專人傳記類文化綜藝節目。由龐瑋擔任詩意主理人,酈波擔任詩意出題人,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才智,中國蘇軾研究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教授張海鷗,以及《風雅宋》作者、宋史研究者吳鉤等,共同參與。
  • 從百家講壇講師,到國民詩詞男神,看鬼才教授酈波的詩意人生
    其實,大多數人的出生與結局都很相似,唯一能體現自我的就是中間的一段過程,看你如何選,看你如何走,從百家講壇的講師,到國民詩詞男神,看看鬼才教授酈波的詩意人生。鬼才教授享詩意人生從一開始在圈內小有名氣的欄目講師到全民詩詞男神,酈波的名字被全中國的人熟知,名聲大了自然就引來了非議,有些人指責他作為一個大學老師,卻頻頻參加各種節目,已經成為了文學界的「網紅」,他們質疑酈波的學術精神,認為他參加這些節目就是為名圖利。
  • 於適當的距離看人生世相,生活自有詩意
    灰濛濛的,讓人聯想起人生,從眼前到未來,頹頹的無精打採,直往下沉,看不見光亮。到一站,又是一群人上車下車。順著反方向的力往裡擠過去,一團紅闖入視線,一個眉目清朗、打扮精緻、穿著紅大衣的女子被擠得斜坐在位置上。有位置坐已相當幸運了,她一臉平靜安然,像一股清新的空氣。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的詩意人生
    說到「詩意棲居」這個概念,我想大多數是從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一個命題裡開始文思的。當然海德格爾哲學的思考,他又是從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一句詩「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中得到了啟發,然後展開了思考。我相信海德格爾的哲學思考肯定是有很大價值的,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這種關係到人生觀、關係到生命體認的問題,它必須要結合實際,就是我們中國人主張是知行合一。從這樣一個角度來檢查一下海德格爾這個人,我就覺得可能有幾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