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HND DESIGN(ID:HND201604)
本文已獲得授權
1924年11月5日
馮玉祥發動政變
手槍隊闖入紫禁城
末代皇帝溥儀被迫
從午門離開了這座500年的皇宮
士兵們歡呼著
從午門湧入
皇帝越行越遠
身後所見
只餘午門城樓上的五色旗
這一走
皇帝於此地再也不有
點擊播放 GIF 8.3M
▲
1987年電影《末代皇帝》片段
註:這段故事為電影藝術創作,歷史原貌非此,溥儀等人由神武門而出
午門
紫禁城的正門
皇城之象徵
位於宮城中軸線之南
皇城按周禮布局為
「五門三朝九重天」
所謂「五門」
即大明門(大清門)、承天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奉天門(太和門)
所謂「三朝」
指外朝的午門
中朝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
內朝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
點擊播放 GIF 4.2M
五門三朝沿中軸線布置
從大清門起到乾清宮
歷經五門三殿與乾清門
正好九重
故稱天子所在為九重天
點擊播放 GIF 5.4M
午門恰處此中心樞紐位置
為五門中第一重要之門
又因古人以南為午
以日中為午
午門居中向南
故得其名
點擊播放 GIF 3.9M
1367年
朱元璋在南京稱吳王
開始修築宮室
他把皇城的南門命名為「午門」
這是「午門」之名的第一次出現
1377年
朱元璋改修大內宮殿
改作大內宮殿成。闕門曰午門,翼以兩觀
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
至此
午門成為皇宮正門
▲
南京明故宮午門遺址
永樂帝建紫禁城
一切仿南京皇宮之制
午門之稱一併沿用
直至現今
▲
紫禁城全景
從天安門進入
穿過端門
目之所望
只餘午門
任何人在此
都得讚嘆一聲
這是一種
壓倒性的壯麗和令人呼吸為之屏息的美
午門
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順治、嘉慶年間皆有重修
與其他諸門不同
午門東西兩側延伸出兩翼
整體平面呈「凹」字形
▲
凹字形的午門
兩翼即兩觀
按《古今注》載:
闕, 觀也
古每門樹兩觀於其前, 所以標宮門也,其上可居
登之則可遠觀, 故謂之觀
此為古代宮門雙闕之遺韻
故又稱午闕
▲
唐·洛陽應天門(現為復原)
亦有兩闕
午門
可分為上下兩部分
點擊播放 GIF 1.2M
下為墩臺
採用了外側包砌城磚
內部夯土填築的構造形式
為保證穩定
側面採用了收分的手法
墩臺高12.9米
(按明初尺長31.73cm折算,約合40尺,下同)
東西寬126.9米(400尺)
南北長114.9米(360尺)
其中
兩翼寬25.5米(80尺)
點擊播放 GIF 3.2M
可知
墩臺是以臺高40尺為模數進行建造的
故而具有嚴謹的比例關係
更能凸顯對仗之美
從南往北看
中間墩臺有三個門洞
▲
南面三個門洞
從北望南看
則是五個門洞
這便是「明三暗五」
▲
從太和門看五個門洞
多出來的兩個門洞
實則為兩翼處的掖門
南面東西相對
內部兩次轉向
北面並列而開
▲
午門內部通道及各門稱謂
也是因為考慮到南面兩翼懷抱
身為皇宮正門
再開五門
難免侷促
故有此做法
臺頂正中為門樓
一座重簷廡殿頂的大殿
覆黃色琉璃瓦
前後明出廊
▲
門樓·重簷之間掛有午門二字匾額
面闊九間 60.05米
進深五間 25米
總建築面積1773.3平方米
連同臺基通高35.6米
為紫禁城最高
(太和殿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
相較宮內級別最高的太和殿
▲
三大殿之首·太和殿
太和殿為
重簷廡殿頂
四面出廊
面闊11間
進深5間
午門城樓等級之高
可見一斑
點擊播放 GIF 5.4M
門樓兩側明廊各有三間
原置鐘鼓各一
點擊播放 GIF 1.9M
東西各有長廡13間
名為雁翅樓
點擊播放 GIF 3.6M
雁翅樓南北兩端
各建有一座角亭
點擊播放 GIF 1.3M
原為角樓
為防衛之用
▲
故宮角樓
後為凸顯皇權威嚴
改奇巧的十字脊頂為
莊嚴的重簷攢尖頂
▲
南端角亭之一
文獻記載
梁太祖建五鳳樓,去地五百丈
高入天空,有五鳳翹翼
雖有誇張
但其高聳飄逸形象不難想像
而午門樓觀聳峙
高下錯落
左右映帶
勢若朱鳥展翅
故又有五鳳樓之美稱
▲
晚霞下的「五鳳樓」
可以說
整個午門
就是為凸顯
氣派、威嚴而建造的
象徵意義遠大於實用
五鳳樓
皇權的象徵
儀式與規矩都不少
首先
作為皇家第一等重要的門
午門在出入上有著嚴格限定
在午門的5個門洞中
等級最高的是中門
出入中門是皇帝的特權
且皇帝出行
需要陳設相應的滷簿儀仗
(皇帝正式出行有儀仗隨護,稱為滷簿;皇帝出巡用的儀仗,要按先後次序記錄在簿冊上,這就是滷簿名稱的來源)
▲
午門中門
「母儀天下」的皇后
一生中只允許經過午門中門一次
便是在大婚之日
乘鳳輿由此入宮
▲
光緒大婚
皇后鳳輿經由午門御道入宮
午門是百官早朝的必由之路
平日裡文武百官走東偏門
宗室王公走西偏門
左右掖門惟有逢大朝之時才開
鐘鼓齊鳴
官員按文東武西
分別由掖門出入
▲
清·禹之鼎早朝圖扇頁
參加殿試的文武進士
也能出入午門
一是殿試日
文武進士按會試名次
由鴻臚司引入
單數走左掖門
雙數走右掖門
二是在傳臚之日
即殿試後在宮中舉行隆重的傳臚典禮
典禮結束後
狀元、榜眼、探花隨榜亭由午門正中而出
▲
明代繪畫中的殿試
清代時
每年十月初一
秋冬之交
皇帝在午門舉行隆重儀式
向全國頒布次年的曆書
稱為「頒歷禮」
為避乾隆帝「弘曆」名諱
「頒歷」後改為「頒朔」
▲
清·《時憲歷》
頒朔之日
儀式相當隆重
(欽天監)監官設黃案二於太和門正中,黃案二於午門外正中,紅案八於午門外兩旁。工部設龍亭一於監署( 欽天監衙門)大堂正中,黃亭八於大堂兩旁。又設紅案八十於兩廊下。監官率屬朝服,恭奉進皇帝、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時憲書》,置龍亭內。王公大臣《時憲書》,置黃亭內。八旗各衙門官員《時憲書》,置兩廊紅案上。於龍亭前行一跪三叩禮。校尉舁亭,御仗前導,樂部和聲署作樂,三科官導引,堂官後隨。自長安左門中門進,至午門前。監官由亭內恭奉進呈《時憲書》,安設黃案上。頒賜王公大臣《時憲書》,安設紅案上。校尉撤亭置兩旁。監官奉書由午門中門入,至太和門,設黃案上,堂官行三跪九叩禮,授內務府官恭奉進呈。退出。公百官齊列午門前,鴻臚寺官贊引。宣制行禮。王公以下跪領如儀。(《大清會典事例》卷一一零四)
▲
湯若望·協助徐光啟完成了《崇禎曆書》
儀式之後
次年的曆書方才進入民間
民間也稱之為「皇曆」
可用之指導農業生產
作用頗大
晚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記載:
十月頒歷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
衢巷之間也有負箱唱賣者
▲
《西洋新法曆書》
究其原因
作為農業大國
稼穡農事視為國脈根本
農事則講求農時
風調雨順
為使曆法遍及天下
就採用此等人們最喜聞樂見的形式
使之落實於百姓日用
深入人心
▲
北京觀象臺赤道經緯儀
除了頒歷授時
午門也是向皇帝敬獻戰俘的地方
▲
《平定西域戰圖之午門獻俘》
獻俘之禮
來歷頗久
從遠古部落伊始
到後世周天子出徵
皆有捕獲俘虜祭祀匯報的傳統
到明清時
這個禮儀變得更為繁縟
▲
《明史》中關於獻俘的描述
明萬曆年間
豐臣吉秀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應朝鮮請求
明朝派兵
抗倭援朝
▲
萬曆朝鮮戰爭·金山之戰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戰爭取得勝利
抓獲所得的倭俘帶至北京
萬曆皇帝登上門樓
舉行盛大的獻俘禮
百官著朝服按序而立
俘虜用白繩牽著脖子
先告祭太廟
祭祀社稷
再到午門門樓之前
由刑部、禮部相陪
兵部奏報
最後萬曆皇帝僅說一句話
拿去
意為處刑
周圍侍從重複
最終三百六十人同聲喊「拿去」
廣場俱響
君主威嚴
莫過於此
▲
《平定兩金川戰圖之午門獻俘》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新疆準葛爾部叛亂
乾隆派軍平亂
其首領達瓦齊被捉到北京
▲
御題格登鄂拉斫營之戰
同樣的流程
只是不同的結果
乾隆說「交理藩院」
不交刑部
意為不殺
因準葛爾為蒙古部落
屬民族事務
達瓦齊磕頭謝恩
便被帶下去了
事後
達瓦齊被赦免封為親王
娶得郡主作王妃
這件事背後是乾隆的政策
爭取支持的力量
分化反對的力量
即「徵撫並施」
實現了新疆準葛爾部與回部的安定
新疆的大統一
▲
《平定準部回部得勝圖之午門受俘》
午門獻俘兩個故事
一個對外
一個對內
見證了盛世氣象
也說明了中華統一
非外來勢力能吞滅
也非內部勢力能分裂
午門非等閒之地
自然平添諸多是非
多數人
對午門的印象來源於
「午門斬首」一詞
譬如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
便有這麼一段:
紂王大怒罵曰,老逆賊命女弒君,忍心篡位,罪惡如山,今反飾詞強辯,希圖漏網。命武士拿出午門,碎醢其屍,以正國法。」金瓜武士,將姜桓楚剝冠服,繩索綁,姜桓楚罵不絕口,不由分說,推出午門⋯⋯
▲
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封神演義》封面
但實際上
午門斬首一詞不過是小說家的構想
明代斬首地在「棄市」
如胡惟庸、藍玉等人
就是在街市被斬首
清代執行死刑多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如戊戌變法中遇害的譚嗣同等六君子
皆在此問斬
▲
戊戌六君子
選在街市行刑
既能示耀權威
也可恫嚇百姓
更有利其統治
但作為帝王宮闕的正門
可不會被選為收屍場
髒了皇家禁地
但為何斬首能跟午門聯繫起來呢?
在當時的戲曲家眼中
午門等同於整個皇宮的前朝後市
或者說它某種程度上
成了帝王宮室的通稱
外加軍中常見的
「推出轅門斬首」
兩者相結合之下
午門斬首便在文學上有了成立的空間
在歷史中
午門前也確有發生過大臣死亡之事
只不過不是斬首
而是午門廷杖
廷杖
即皇帝在朝廷上責打大臣
▲
清人廷杖擺拍照一
廷杖非皇帝親自動手
由侍衛將官員雙手雙腳綁起
拖至午門前的東朝房
趴在案子上
四肢伸開
用網兜罩上
杖打臀部
每打五杖換一個人
打得大臣皮開肉綻
鮮血橫流
慘狀聲不可聞
目不忍睹
打死則為杖斃
▲
清人廷杖擺拍照二
關於「廷杖」起源
據《明史·刑法志》載:
廷杖之刑,始於太祖
即始於朱元璋
明朝廷杖的官員有500多人次
其中最突出的兩朝
一為正德朝
一為嘉靖朝
正德皇帝
兩歲為太子
十五歲為皇帝
不知人間疾苦
好大喜功
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
在宮中進行萬人軍演
且喜好玩樂不務正業
正德十四年(1519年)
要到江南遊龍戲鳳
群臣上諫勸阻惹得皇帝大怒
結果舒芬、黃鞏等146 位大臣受廷杖
有11人被當場打死
▲
明武宗(正德皇帝)像
嘉靖三年(1524年)
初登大寶的皇帝朱厚熜
欲追封其生父獻王為帝
群臣為爭大禮
百人哭諫於左順門
皇帝下令廷杖
共134名官員
當場杖斃17人
▲
明世宗(嘉靖皇帝)像
兩朝廷杖兩百八十餘人
皆是六部二院之臣
尤其是御史蔣欽
三上奏疏
三遭廷杖
《明史·刑法志》評論為
「公卿之辱 前此未有」
而午門作為歷史見證者
見證了中國士大夫之精神
斯人死矣
浩氣長存
▲
蔣欽畫像
廷杖這種辱及朝臣身心的陋刑
已隨專制時代的結束而終成歷史
然「推出午門斬首」之說
卻經歷代戲曲小說的演繹而不斷延續
一直流傳至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八國聯軍攻陷北京
▲
八國聯軍登錄大沽口
慈禧與光緒倉皇出逃
▲
時局漫畫·慈禧西逃
聯軍將皇宮團團包圍
各國都想先入為快
但為避矛盾
皇宮四門受到嚴格控制
其中
午門便由美軍把守
不準軍隊隨意進入
▲
午門外美國兵
但為粉碎中國人關於
洋人不能攻進紫禁城的迷信
進一步使之「精神崩潰」
為籤訂條約造勢
聯軍特意組織了一個縱隊
從南門到北門穿城而過
具體人數按各國軍隊比例而定
▲
聯軍縱隊
初步決定的行軍序列
依次為日、俄、德、英、美、法、意、奧
原因是參加八國聯軍的日軍人數最多
當初向北京進發時也走在前頭
▲
日軍陸兵
但俄軍表示堅決反對
強烈要求由他們擔任領隊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
日軍「有禮貌地」讓步了
▲
沙俄陸軍
1900年8月28日
聯軍縱隊在午門廣場閱兵
炮兵鳴炮21響
▲
八國聯軍午門廣場閱兵
隨後沿著中軸線進入午門
一直走出神武門
昔日唯有皇帝方可通行的御道
如今成為西方列強耀武揚威之地
走出還不算完
各國軍官、外交官與記者
原路返回
走進宮殿
坐上皇帝御座照相
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更是順手牽羊
化為囊中之物
▲
《每日郵報》 1900.12.16
洗劫紫禁城 貝爾特拉梅根繪製
這些來自「文明世界」的人們
連三大殿臺基行的8口鎏金銅缸亦不放過
用刺刀在上面瘋狂亂刮
使鎏金層完全剝落
時至今日刮痕仍清晰可見
如此罪行一言難以蔽之
可謂罄竹難書
此後
是長達四十餘年的午門沉寂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
對午門進行修繕復原
多次舉辦重要文物展
也成為了新的文化交流中心
▲
故宮「百年大修」後煥然一新的午門
2001年6月23日,在午門前廣場舉行了「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廣場音樂會」由魯契亞諾·帕瓦羅蒂、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連袂演出,此次音樂會是歷史上在紫禁城舉行的首個商業演出
2004年10月10日,午門廣場舉行了讓-雅爾北京紫禁城音樂會,這是作為中國方面在法國舉辦香榭麗舍大道遊行、紅色點燃艾菲爾鐵塔的對等活動
如今
恰逢故宮600年大展
午門「玻璃大廳」更是重中之重
它正以開放的姿態和面貌
迎接世人
▲
午門門樓玻璃大廳·600年大展
在這座600年的城中
曾有萬國來朝
也有萬般屈辱
曾有皇家氣象
也有人間凋零
故宮午門
我們能看到的那段歷史
能讀懂的那一個個人物
皆在兩翼懷抱之中
下期課題由你來定!
在評論區留下你的寶貴意見!
編輯:肖鵬
出品人:胡鵬飛
製圖:陳璇
模型/動畫:謝宇堯
剪輯:李文偉
校對:符峰、張敏、吳寶善
監製:蘇蔚
參考文獻:
1.關雪玲. 清代出入午門的人[J]. 紫禁城, 2005(03):174-178.
2.郭秀閣. 廷杖與"推出午門斬首"[J]. 紫禁城, 2005(03):184-187.
3.趙琳琳. 午門頒朔禮[J]. 紫禁城, 2005, 000(003):146-153.
4.曹春平. 明初三都午門之比較[J]. 古建園林技術, 1997(4):46-51.
5.遠波. 百年前的國恥——八國聯軍進入午門[J]. 紫禁城, 2005, 000(003):P.192-198.
6.無園. 午門和五鳳樓小識[J]. 故宮博物院院刊, 1979(04):83-83.
7.柏樺. 午門獻俘禮[J]. 紫禁城, 2005, 000(003):154-167.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