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迎來又一場盛會。
9月27日~28日,2020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在鄭州市舉行,來自國內500強企業的眾多企業家巨頭雲集「綠城」,共話大企業發展。
鄭州市副市長史佔勇介紹,在本屆高峰論壇全體大會上,鄭州市將舉辦「重點合作項目籤約儀式」,與500強企業現場籤訂一批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服務型製造等領域項目。
「本次高峰論壇是今年以來規模最大的企業界盛會,說明河南鄭州對企業界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副理事長李建明說。
文/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張恆 記者 陳詩昂
實習生/呂珊
攝 影/張鬱
編輯/楊桂芳
01
白皮書:鄭州已實現100%事項「最多跑一次」
9月27日上午,鄭州企業500強平行論壇上,普華永道(中國)發布了《2020鄭州市政務服務環境發展白皮書》,從政務服務、政務改革、對外開放等方面,對鄭州在政務服務提升及鄭州營商環境進行了重點解讀。
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和城市的重要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而政務環境是營商環境的重要指標和關鍵支撐。近年來,鄭州市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培育城市競爭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之策。
白皮書顯示,截至2020年9月,鄭州市已完成公積金一件事、稅務一件事、戶籍一件事、醫療衛生一件事、出入境一件事等30類涉及個人及法人事項的一件事梳理,共梳理386個。其中,契稅補貼申領一件事2020年7月1號上線以來,完成了8萬多筆的補貼申請,免排隊,「刷臉辦」,群眾滿意度增至96.4%。
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把牢「一件事」一次辦成核心要義,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具體實踐。截至2020年8月,全市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事項增至1458項,比疫情初期提升210%,已實現100%事項「最多跑一次」;全市網上可辦事項增至 1458 項、網辦比例由 31.7% 躍升至100%。
據悉,普華永道自2019年8月起,持續跟蹤和評估鄭州市政務服務能力,評估聚焦服務中心辦理能力、政務服務軟硬環境、政務形象表現、創新服務落實情況、「網際網路+」政務服務覆蓋面、成效度、準確度等方面,本次白皮書的發布是2019年以來政務服務改革鄭州經驗的集大成。
發布會後,召開了鄭州市政務環境以評促改第五次督導推進會,就進一步提升鄭州政務服務水平,優化鄭州市營商環境,對「一網通辦、一次辦成」相關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
02
可持續發展100佳:河南5家企業上榜
平行論壇可持續發展CEO論壇上,發布了2020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100佳,河南省有五家企業進入榜單,其中宇通客車、龍蟒佰利取得並列第五的成績。
河南商報記者從現場獲悉,進入2020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100佳榜單的河南企業分別是:鄭州宇通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並列第五)、龍蟒佰利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列第五)、洛陽欒川鉬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列第六)、鄭煤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列第七)、第一拖拉機股份有限公司(並列第八)。
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項目組組長王基銘說,百佳企業在經營發展方面優勢顯著,在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護領域展現了領先企業的引領帶動的作用,同時也積極承擔了社會發展的義務,展現了優秀企業負責任的風範。
本次論壇還發布了最新的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據介紹,2020年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數報告把企業分為消費者行業、建築房地產、新型技術業、經濟社會製造業、能源化工等12個主要的行業。
從行業表現來看,不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布在58.2-69.9分數的範圍之間,差異比較顯著。其中,汽車業、金融保險業、機械設備製造業表現最有好。消費者服務業表現偏弱,是唯一低於60分的行業,對消費者的服務業還要在這方面加強。
從競爭力緯度表現來看,企業創新發展趨勢顯現,新產品創新指標持續提升,積極推進數位化、智能化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指標表示較弱,有待提升。
從環境的緯度表現來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呈現良好發展態勢,環境治理的成效逐漸顯現,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循環經濟體系建立需要長期努力。
王基銘說,工商企業正在逐步深入參與到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近年來,我國企業在產品的提質增效、數位化建設、綠色製造、清潔能源發展、節能減排、扶貧減貧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積極開展示範試點,不斷提高創新研發能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努力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推進高質量發展初見成效。但是我國企業的數量很大,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差異比較大,實現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王基銘認為。
03
疫情暴露了很多企業的隱形缺陷
毫無疑問,疫情讓更多企業意識到,企業要想可持續發展,數位化轉型顯得非常關鍵。論壇期間,埃森哲公司發布了2020年中國企業數位化轉型指數報告。
今年突發的新冠疫情再次引發產業界對數位化轉型的關注與討論,那在今年的報告當中也是重點關注了疫情給企業帶來的數位化加速效應和長期的影響。報告現場解讀人賈縉說,疫情讓很多企業不再是順水行舟,而是不進則退,這是前兩年沒有過的。所以很多企業今年才發現,自己有一些隱形的缺陷。
「原來我們以為企業應該都上雲了,調查後才發現上雲的企業只佔到39%,其實這是真正影響企業在疫情中表現的因素。疫情對所有企業都有打擊,其實機永遠是伴隨著危,一些企業是在危機給所以企業帶來困境時,利用自身能力逆流而上。」賈縉說。
突發的新冠疫情再次引發產業界對數位化轉型的關注與討論。數位化企業表現出強勁的活性和韌性,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多次製造企業的生存面臨著組織管理困境、供應鏈斷供、資金鍊斷裂、市場需求縮水等多層解壓,與此同時也有部分企業表現出強韌的生命力。
國家工業信息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紀委書記郝志強表示,疫情使得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重新審視數位化轉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例如寶鋼、上汽通用、海爾等一批企業逆勢而上,化危為機,在人機協同、柔性結合平臺運營等方面展現出強勁的活力和韌性。這些使發展模式和績效產出等方面產生了顯著的變化,也在此次疫情大考察中給出了較好的答卷。
「製造業數字轉型發展方面,近半數的企業已經在研發設計、生產、採購銷售、財務、人力、辦公這些重點環節實現了數位化工具的全面覆蓋,為企業數位化轉型構建了良好的基礎。」郝志強說,但是在持續推進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過程當中,我們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硬體設備設施聯網化水平普遍偏低,急需突破設備終端的瓶頸等。
對此,郝志強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加速推動衛星+5G+工業網際網路的建設與應用,構建空鐵地一體化的協同網絡,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著力破解設備終端連接的瓶頸,大幅度提升生產活動的效率、質量和價值。
第二、大力發展信息物流系統,CPS綜合應用,構建物理空間與信息空間當中人、機、物、環境、信息等要素相互的映射,實時交互,將物理空間的各種典型數據不斷採集傳輸到信息空間,變成顯性的數據,解決數據在生產製造和應用服務過程當中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的問題,以提高資源配置效果和優化。
第三、繼續推進企業上雲和用雲,上雲滿足了企業按需、輕量的信息化要素,能夠提高快速獲取數位化的能力。
對中國經濟來說,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國內外形勢複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尚未擺脫,「雙循環」新格局被屢屢提起……企業家們如何看待目前的形勢?危機與變局中,如何借力智能升級、新基建等機遇扶搖直上?
04
要靠研發創新主導價值創造,關注中小企業的數位化轉型
在談及危機與變局中的中國企業發展時,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田志龍特別提到中國企業如何通過打造品牌走出去,形成分配價值的能力。
在分享中,他談及之前去在香港的見聞時說:「各種商店裡幾乎看不到來自內地的品牌。如果我們的品牌走不出家門,主導價值的分配是很難的。因此,中國企業要舉著我們的牌子走出去,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才有可能有價值分配或支配的權利。」
田志龍認為,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有自主創新和自主智慧財產權,要有過硬、持久的產品質量,要有好的服務和信譽,「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文化,通過品牌傳遞文化價值觀,得到海外客戶的認同。」
田志龍坦言,這個過程中將面臨對方政策限制和缺乏當地社會認同的障礙。「有一個學術的觀點叫做大市場營銷6P策略,也就是說在市場營銷組合的4P之外,要先用2P把對方的市場大門打開。」其一通過貿易協議,其二是通過文化價值觀獲得當地社會的認同,這靠的是國家形象、中國人的形象、中國企業的形象、中國產品的形象。
在浪潮集團的數位化板塊中,面向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稱之為智慧企業。
「工業網際網路賦能智慧企業建設」平行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表示,今天我們更關注的是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連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工業網際網路成為了製造業數位化轉型一個非常重要的路徑。
浪潮集團副總裁魏代森認為,當前企業數位化轉型已經從引導期進入成熟和推廣期。而企業數位化轉型,包含管控數位化、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三個層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稱,當前,數字經濟中20%是在數字產業化部分,而80%是來自於產業數位化部分,而未來傳統產業的數位化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
他說,針對數位化轉型,疫情使得原來經濟層面不可行的場景變得可行,在疫情這一外部因素的推動下面,數位化轉型步入了加速的道路。
何偉表示,在數位化轉型轉的過程中,不僅僅要關注大企業,也應該看到中小企業單靠自身很難獲取大企業所具備的優勢,「怎麼讓中小企業享受到規模經濟以及IT服務的能力(的提升),對數位化轉型更加重要。」
05
「新基建」助力智慧企業向高級進階
中國經濟走到了新一輪產業轉型的風口——2020年5月份,新基建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中明確指出,應該加強我國新基建的建設,發展新一代的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數據中心等。
新基建迅速成為各地區、各行業和企業關注的熱點。作為新基建的核心,數字新基建的發展更是被寄予厚望,數字新基建將為產業和數字發展注入新動力,成為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槓桿和加速器。
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尹援平建議,有條件的頭部企業和新興企業要抓住新基建的戰略機遇,加快突破新基建相關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卡脖子技術,為構建自主可控的國家基礎設施做出貢獻,為企業發展開闢新空間。
「對於傳統企業而言,要主動順應發展潮流,積極應對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改造企業的產品、工藝、運營、管理和服務,不斷豐富新基建的應用場景,激發企業的內生動力。」尹援平說。
實際上,目前很多企業已經在新基建應用的道路上摸索多年。中鐵建電氣化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中原區域指揮長孫克炎說,中國鐵建電氣化平臺目前主要是在高鐵領域、地鐵領域和高速公路等,在交通、新能源、智慧城市、超大空間的能源管理各個領域有涉獵。
「我們在超大空間的領域融合創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了比較核心的十項專利,這項技術目前在我們實際運營當中有一些案例。比如我們的洛陽地鐵項目、龍門高鐵站的龍門樞紐也是很大的樞紐,有10萬平方米的樞紐,這是超大空間的集成應用系統都是在這裡。」孫克炎說。
國電智深技術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張東明說:「我們做智慧化的企業有一個核心點是對於數據的一個處理,說到底就是對數據如何收集感知數據,如何把數據裡面的信息和價值通過算法提煉出來,把這個提煉的結果再反過來去指導生產過程或者是運營管理過程,這個本身做智慧化就是這三步是對數據的處理。」
阿里巴巴從2016年開始將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帶到工業企業,以解決他的實際問題。阿里雲數字產業產品研發產研部相關負責人鄧超認為,在探索數字新基建的過程中不要擔心發生錯誤,試錯過程必然是有的。企業要大膽去包容,相互理解,包括阿里投入在各個行業的產品化的工作,也是希望把工作沉澱下來,以產品或更低成本的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企業去用。
06
人才生態體系尤為重要,僱員制的未來可能是聯盟制
談及「雙循環」新格局下的服務業發展,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馨瑩結合企業的探索和實踐經驗強調,人力發展是第一資源,發展要談人才,要充分認識到搭載人才生態體系的重要性。
她說,傳統用工關係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構件以技術賦能的人力資源生態平臺將會成為企業獲取人才的關鍵渠道。
尤其是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用工需求迎來風口,一方面是國家出臺政策,支持靈活就業發展,強調靈活就業對穩就業、保民生的重大意義。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調整部分崗位的僱傭模式,合理調配人力資源,降低僱傭風險成本。
「未來人才對用人主體的依賴度將隨著平臺的經濟的快速發展降低,靈活用工強度會迎來快速發展的增長期。」馮馨瑩認為,隨著數位化技術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組織形態必將逐步向平臺化轉型,進而實現人才生態鏈的重新構造。
在平行論壇「圓桌」環節,談及對新格局的建議和想法時,鄭州時空隧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喬松濤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他說,他們的目標是將整個體系搬到線上,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員工可以在家裡、小山溝、寫字樓或是廚房裡,都能夠隨時隨地辦公。
「未必我們的企業一定是僱員制,它可能是聯盟制,比如閒暇時間你幫我們做技術顧問,不用從滴滴離職,只要每天抽兩個小時看一下就可以了,未來的組織一定是走向這種形式,更加萬物可共享,萬物可共幫,可以在更大的網絡空間裡面存在。」喬松濤這樣認為。
對於新格局下的服務業發展問題,滴滴首席工程師、滴滴數據業務總監張茂森表達了擔憂。他說,「雙循環」的新格局下,對企業數位化轉型提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做得等快、更深,「我擔心我們很多的企業用新瓶裝舊酒,這樣會花很多冤枉錢。」
本文為河南商報原創,著作權歸河南商報所有。
未經河南商報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河南商報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