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有很多小國,國家雖然小,但經濟實力卻特別強,人均GDP是中國的幾十倍,而且福利待遇特別好,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國家幾乎全包了,比如挪威、荷蘭、海森堡等國,但這些國家裡面,有一個其民眾卻老喜歡鬧分裂,這個國家就是比利時。
比利時巧克力,美味到世界聞名
生活這麼滋潤,待遇這麼好,好好過日子不行嗎,為什麼要鬧騰著搞分裂呢?
「拼」在一起的比利時
比利時國土面積3萬多平方公裡,人口數量1143萬(2020年),在我們中國看來,這可能確實是一個小國,面積只相當於我國一個地級市,人口數還沒有我國一些一線甚至二線城市多,但比利時在平均人口總數只有幾百萬的一眾歐洲國家中,還真不能算是一個小國。
其實比利時一直鬧分裂,就是因為國內兩個南北大區不對付,一個是北方的弗拉芒大區,一個是南邊的瓦隆大區。
比利時歷史上,曾先後被羅馬、法蘭克王國、荷蘭、普魯士統治過,從它所處的位置上我們也能看出來,處於法國、德國和荷蘭三國交界的地方。
就比利時這塊地方來說,它的北方,也就是靠近荷蘭的弗拉芒大區,被荷蘭統治的時間更長,區域內通行荷蘭語,受荷蘭文化的影響更深;它的南方,也就是靠近法國的瓦隆大區,歷史上被法國統治的時間更長,區域內通行法語,受法國文化影響更深。
而在兩者交界的地方,也就是中心的布魯塞爾大區,則是兩種文化和語言通用,當地不少站牌、路標等公共設施的文字,都同時用荷蘭語和法語標註,也算是一大奇觀。
當然,比利時東邊還有一小塊地方,受德國影響比較深,通行德文和德語,但因為群體比較小,所以在比利時政壇上唱雙簧的,就是南北兩個大區。
一個國家,卻有兩個通行不同文化語言的大區,兩者生活在一個屋簷下,自然會有不少的磕磕碰碰,互相看不順眼的,就像一對小兩口子,吵架吵多了,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會想要離婚。
比利時鬧分裂,就是這兩個大區在鬧離婚
而比利時政府為了維持住一個統一的國家形態,可謂是煞費苦心,比利時議會的議員名額,幾乎是兩個大區平分,荷蘭語和法語是這個國家通行的兩套官方語言,比利時的電臺、電視臺同時都會準備兩套信號,分別向兩個大區發送。由於通行兩套官方語言,比利時很多學校就不得不準備兩套教材,費時費力,最後有些學校為了簡便,乾脆用英文教學,也算是奇葩了。
比利時名校魯汶大學
在經濟和綜合國力上,比利時從不落後,2016年比利時的GDP是47000億美元,排名世界第24位,人均GDP達到了41490美元(28萬人民幣),排名世界第19位,人民生活水平非常高,各種福利政策也非常完善。
「分散一體」的歐洲國家
其實像比利時這樣,國內存在幾個不同的社會文化區域的現象,在歐洲非常常見,歐洲的歷史跟我們中國的區別非常大,他們歷史上幾乎都處於分散的「分封」狀態,跟我國周朝時期很像,歐洲大陸上到處都是王國、公國、伯爵領地,而且各個國王的王室之間,會經常通婚。
國王的領土層層分封,只有下一級封臣才需要對國王負責,「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這就形成了歐洲國家「分散一體」的狀態,比如英國,有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但人家三家湊在一起就很和諧。
而且由於歐洲各國王室長期以來的通婚,歐洲各國本來就水乳交融,無論是文化、經濟還是軍事,都已經形成了難以分割的一體化狀態。就算哪一個區域公投獨立了,也只是形式上的獨立,大家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比利時的國王,還是從德國請過來的,是德國的一位貴族,當時比利時幾大家族爭王位,爭來爭去最後大家一致同意,從德國請個貴族青年過來當國王吧,這下大家誰也不用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