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唐朝時,有個和尚叫釋寰中,俗姓盧,字性空,河東蒲坂(今山西永濟)人。秉性聰敏,博古通今。二十五歲應試中明經甲科,正準備再考,母親故去,於是在家守墓。守墓三年後,無心功名,就到并州(山西太原)童子寺出家,盡覽群經,深解精義,並往嵩山受具足戒,學習戒律。以心慕上乘佛法,復往百丈山,參禮百丈懷海,得嗣其法。這位百丈懷海禪師,他就是給寺院立清規的制定者。他對於寺院僧團的組織形式、執事職責,乃至佛事儀軌等等,都有很詳細的、系統的,並且是極其合理的規定。現在人們所說的清規戒律始於他。
寰中一度隱居於南嶽常樂寺,結茅於山頂。唐元和十四年(819),寰中雲遊到杭州,非常喜愛大慈山白鶴峰下的秀麗山色。他一來,四方僧眾爭相前來,一睹其風採。因為寰中禪師學問好,曾經有著名禪師馬祖道的弟子南泉普願師,未悟道時曾參問寰中禪師,後來他悟道後居住於南泉,所以稱為南泉普願禪師。還有一位震古爍今的趙州禪師與寰中禪師之間睿智的對話,都讓僧眾們如痴如醉。寰中禪師孜孜不倦地宣揚他的履踐見解:「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寰中禪師想在大慈山居住下來,卻因缺乏水源而打算離去。夜間忽有神人在夢中相告:「禪師無需憂水,即將遣二虎把南嶽衡山童子泉移來此地。」第二天,性空果然見兩隻老虎「跑(刨)山出泉」,泉水涓涓流出,清澈甘洌。於是便留了下來。這泉就是今人熟知的「虎刨泉」,後改今名「虎跑泉」,味甘如飴。
虎跑泉所出之泉水來自地下石英和砂巖的斷層湧泉,終年不絕,石英釋出的雜質少,泉水晶瑩、甘醇、清冽,古來享有天下第三泉之譽。此後,有僧人自南嶽來大慈山,告訴寰中禪師,南嶽的小童子泉涸乾了。
寰中禪師39歲時孤身而來,在虎跑整整生活了43年,他孜孜不倦地改變著荒山,可以說他是杭州西湖虎跑的第一傳奇人物。他創建了廣福院,住下沒多久,四方歸依參禮者如雲,使得這兒成了一個大寺院。唐憲宗賜額曰大慈院塔。
唐武宗滅法時,寰中四處流浪,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在太守的護持下恢復了禪林舊觀,大中八年改大慈禪寺。鹹通三年(公元862)二月十五日寰中圓寂,時年八十三歲,臘五十四。唐僖宗乾符四年(877),追諡'性空大師'之號,建塔曰"定慧之塔",僖宗御製塔贊,贊曰:
履踐真實心悟無際南泉趙州激揚酬對,居乏寒泉虎跑以濟惟德斯彰風清曰麗。
並以塔名配寺,曰"大慈定慧寺"。
至於歷史上最早提出西湖「雙絕」的人,則是明代名士高濂,他在《虎跑泉試新茶》一文中說「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穀雨前採茶旋焙,時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涼沁詩脾。每春當高臥山中,沈酣新茗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