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的前身為日治時期之「臺北帝國大學」,成立於1928年,也就是中華民國17年,日本的昭和3年。民國34年(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臺灣光復,同年11月15日政府完成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改制更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由羅宗洛博士擔任首任校長。
歷史介紹,1928年2月,由內閣總理大臣田中義一將臺北帝國大學設置案提請閣議。3月16日,建校案經日本政府裁決,依據《帝國大學令》,17日公布實施。其為當時日本建立的九所帝國大學之一。人文學博士幣原坦受命為第一任總長,校址設於臺北高等農林學校內,即今校總區現址。初設文政學部、理農學部,以及因取消高等農林學校而設之附屬農林專門部。4月30日,第一屆新生入學宣誓。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戰爭結束。11月15日,國民政府指派之臺灣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宗洛先生與臺北帝大前總長安藤一雄完成大學接收工作,學校改制為「臺灣大學」,計六個學院:文、理、法、醫、工、農;羅宗洛為臺大首任校長。
臺灣大學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系傅斯年校長在1949年該校第四次校慶紀念會演說詞中,期勉師生之訓示。不過,當時他所用的是「力學」,不是「勵學」。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校長猝逝後,為紀念傅校長,由洪炎秋、洪耀勳、蘇薌雨三位教授提議,以「敦品、勵學、愛國、愛人」八字為校訓。
王牌專業:醫學(基因體醫學、磁振造影、獸醫)、歷史學、管理學、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凝態物理等)、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化學工程)、天文學、宇宙學、大氣科學(颱風預報、氣候變遷)、地質學(臺灣板塊運動、地震預警)、政治學、生物科技、法學、心理學(本土心理學)、電信工程、教育、材料科學、機械工程、海洋工程、土木工程。
臺北帝大採行講座制度,其初設有文政及理農兩個學部,第一屆學生59人,1945年光復前擴展為文政、理、農、醫、工5個學部,有學生382人。接收改制後,依照我國學制,分設系、科,「學部」改稱「學院」,並將文政學部劃分為文學院及法學院,再加上理、醫、工、農共為6個學院、設22系。學生人數在34學年度為179人,之後,院系逐漸增加。民國56年開辦新制夜間部,76年成立管理學院,82年成立公共衛生學院,86年成立電機學院(89年更名為電機資訊學院),88年原法學院更名為社會科學院,所屬法律學系改制為法律學院,夜間部與推廣教育中心併編為進修推广部,91年農學院易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92年增設生命科學院。
臺大目前已有11個學院,以及3個專業學院(牙醫、獸醫、藥學),共56個學系、112個研究所、18個碩博士學位學程。另設有4個國際級、6個國家級及51個校級研究中心,是臺灣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學生總人數現今已近32,000人,其中大學部16,000餘人,研究生15,000餘人,比例接近一比一,已經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臺大培養出眾多學術界頂尖學者,包含臺灣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以及多位的政府、企業領導人,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學校。
臺灣大學校地分布臺北、宜蘭、新竹、雲林,以及臺灣中部高山地區,校地面積約3萬4千公頃,佔臺灣總面積的百分之一。臺灣大學被多個主要的世界大學排名及地區性排名列為中國臺灣第一,QS研究總監斯沃特說:「臺大已進入世界頂尖大學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