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沙烏山尹氏:始遷祖鉉公,北宋大儒程頤門人尹焞之孫,於南宋中葉由河南遷楚南,隸籍善化。1933年四修宗譜。
2瀏陽尹氏: 始祖思貞公,諡簡,子二:愔為北派祖;憶為南派祖。憶公四傳至雍京公,仕南唐,從邊鎬取馬氏,封衡山伯,子三:翼飛居攸縣洴田;鵬飛於宋初仕大司馬,居酃縣留田;雄飛,宋初仕嘉議大夫,開基於茶陵火田,子二:昉公、昭公,昉生三子:晉、革、豫,晉公傳八世至宣、安二公。宣公六世孫智高公於明洪武2年(1369)由茶陵火田遷居瀏陽西鄉鎮頭市華山,為瀏西尹氏長房肇基祖。安公十三世孫天爵亦於明成化5年(1469)遷居華山,其子興公徙居顧村,為瀏西尹氏二房肇基祖。族譜始修於宋嘉定年間,清乾隆15年(1750)七修,鹹豐元年(1851)八修,1923年九修。明正德間建宗祠於火田。
3湘潭朱亭、衡山白果尹氏: 始祖思貞公,唐開元間封天水郡公,生二子:長愔為北派祖,次憶為南派祖。愔二十傳至雯公,於元季由河南遷湘潭,佔籍朱亭,為湘潭朱亭始遷祖,今屬株洲;憶二十傳至震公,於明洪武6年(1373)自瀏陽徙衡山尹家町,為衡山白果始祖。清光緒13年(1887)湘、衡二邑六修族譜。行派:家之秀髮,自周建勳,洛傳理學,楚萃人文,名賢永吉,盛代宣勤。
4湘潭水口尹氏
愔公六傳至暉公,居河南洛陽江夏,二十三傳至雯公,元致和間因避陳友諒之亂,自江夏遷居湘潭朱亭,派分龍、鳳、麒、麟四房。清康熙44年(1705)建宗祠於水口。康熙59年(1720)一修族譜,乾隆39年(1774)、乾隆48年(1783)、嘉慶11年(1806)、道光25年(1845)、光緒13年(1887)、1920年、2003年續修。族人分布於寧鄉、湘鄉、衡山、茶陵、攸縣、邵陽等處。至1948年,已傳24代,共5000餘人。
5湘潭竹埠、大壩壠尹氏
始祖雄飛公,北宋太祖朝官嘉議大夫,世居茶陵火田,雄飛生昉,昉生革、晉。晉公傳至二十四世一儀公,於清康熙39年(1700)自火田徙居湘潭竹埠港陳家塘;革傳至二十四世一進公,於清康熙40年(1701)自衡山七裡灘徙居湘潭大壩壠。1933年竹埠尹氏三修族譜。
6湘潭藷葉塘尹氏
始遷祖如新公,明洪武年間遷此。
7湘鄉揚古峒尹氏
始遷祖必誠公,字天嶽,明成化間由茶陵城北遷居湘鄉側水,復遷揚古峒。清道光11年(1831)纂修墨譜,同治5年(1866)、1916年續修。班次:天單百萬興,嘉世代乾坤,士樂敦本財,源裕循良明。功業恢先緒,文德毓群英,學優成大器,保定慶昇平。
8醴陵樟樹村尹氏
始遷祖宣公,明萬曆間遷居醴陵樟樹村。族人分布於攸縣。至1948年,全族人口約200人。
9攸縣新田尹氏
始遷祖天倫公,為唐思貞公二十五世孫,明洪武間由江西永新沙田遷居湖南攸縣鸞山鎮新田。自五世始支分八房,長、七房無嗣,八房外徙雲南。明成化18年(1482)始修族譜,清雍正7年(1729)續修,乾隆44年(1779)三修,道光7年(1827)四修,同治7年(1868)五修,光緒29年(1903)六修,1938年七修,1990年八修,1999年九修,其時人口3200餘人。清乾隆42年(1777)重建宗祠於茶背衝。班行:(自十五世始)時思繼祖,崇本立常,篤志昌泰,傳世有光,衣冠濟美,雍穆一堂,家傳詩禮,國煥文章。
10炎陵洞裡尹氏
始遷祖祖盛公,宋隆興年間自江西寧岡遷酃縣霞陽洞裡,今炎陵縣沔渡鎮洞裡村。
11炎陵上館尹氏
始祖京公,為五代後唐時期衡山節度使,其子鵬飛遷霞陽上館。後人分居於十都太坪、城東草坪、王家渡瀧湖。
12益陽縣東長樂街尹氏
始遷祖文光公,明洪武年間自湖北江夏來縣開墾而定居於此。
13桃江桃林溪尹氏
始遷祖仕祖,字贊忠,明天順2年(1458)由江西豐城縣南門頭遷益陽五裡桃林溪,今屬桃江。前與衡陽樟木鄉白鷺江尹氏合譜,2004年獨修支譜。派語:伯志仕思大,萬福興調文,開宗功德盛,佑啟嗣昌榮。祖澤源長遠,光前裕後昆,聯科登甲第,顯耀振芳聲。
14嶽陽荷塘黃沙街尹氏
始遷祖紫營公,明洪武6年(1373)自江西南昌府新建縣鐵樹觀遷居嶽陽黃沙街廖家山,七傳衍為三大房:璟公房居廖家山,景公房居周家衝,琛公房居黃沙街老街。1925年十修族譜。1994年修譜統計,璟公房時有1161人,景公房392人,琛公房2770人。字派:(以思貞公為一世,自三十世始)志萬宗大祖有興隆應登文仲世啟邦家開運發大克。
15華容蔡田鋪尹氏
先世自邵陽遷寧鄉八都二畝衝,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貴忠遷華容。今族人分居許溝、白鶴窖等地。派語:鼎南才應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順,崇善祚昌全,大顯華邦業,宏開振恢先,端厚培吉慶,肇隆世德延。
16華容萬聖堂尹氏
始遷祖友高公,原居寧鄉一都關帝廟楊鶴衝, 1935年遷居華容萬聖堂。長房派語:仕知湯銘新,一仁光世運,炳蔚啟宏規,繼嗣文華盛,周監佐中興,生甫延餘慶,繁昌應治隆,孝友為家政。
17邵陽洞霞尹氏
以唐代歆公為一世祖,思貞公為二世祖,至二十五世嘉志公(字法澄),偕兄嘉從、弟嘉尚於元朝中葉自江西泰和五十四都牛星圳上遷居邵東太平裡洞霞村,後嘉從(字法魁)復徙萬安都沇下,為井邊始祖;嘉尚(字法清)復徙新寧都,為茅衝始祖。族譜始修於清嘉慶元年(1796),鹹豐10年(1861)二修,1928年三修,1992年四修。本族名人尹錫綸,清戶部陝西司主事加三級;尹興祿,記名提督,例授建威將軍;尹殿颺,翰林院庶吉士加五級。始修時人口凡4560餘人,二修時凡5810餘人,三修時凡10328人。班次:太再添源仲,世代興文武,安樂思名道,顯榮慶國祚,德修紀壽傳,功懋宗周輔,芳矩遇隆朝,洪勳承盛祖,忠孝家應大,詩書澤孔長,群倫鹹惇敘,百葉履平康。
18邵陽井田尹氏
始遷祖道南公,諱政清,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圳上,明初為把總,破陳友諒於武昌,升遊擊。明洪武7年(1374)率家人徙居寶慶府邵東百裡佘田衝,後又遷仁風井田村。清康熙59年(1720)始修族譜,乾隆29年(1764)、嘉慶6年(1806)、道光21年(1841)、光緒8年(1882)、1946年續修。班次:政福興文慶,泰添廷紹卿,仁義良百世,繼武樂千春,篤學隆時遇,敦倫顯德名,代傳承茂訓,厚積振家聲。
19邵東井邊尹氏
始遷祖法魁、法澄、法清,明洪武初自江西泰和遷邵東太平之洞霞,澄裔世居洞霞,清裔移居新寧茅衝,魁公率子彥華復由洞霞遷居萬安井邊。清乾隆41年(1776)始修族譜,光緒18年(1892)續修。井邊班次:君嘉彥應仲,必志政添宗,世代興文武,安樂思明道,遠猷慶國祚。洞霞班次:太再添原仲,世代興文武,安樂思明道,顯榮慶國祚。茅衝班次:汝添世應友,魁文興大邦,安樂思明道,顯榮慶國祚。新班次:德修能繼述,善積定呈祥,力學崇和靖,展才效晉陽,懿範留傳裕,宏勳啟佑良,緒由為憲盛,含秀共芬芳。續修新班次:卓立乾坤上,宜如何事功,家庭敦孝友,作忠嗣清風。
20隆回尹氏
始遷祖鼎初公,字儒黌,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縣灌塘,元時卜居隆回四都大官田。生十子:南沾、南漳、南河、南國、南楚、南全、南青、南吾、南慶、南昌。惟南青世居隆回。班次:鼎南才應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順,崇善祚昌全,大顯華邦業,宏開正徽先,端厚培吉慶,兆隆世德延。續派:雍睦敦倫紀,貽謀媲美前,純良國本固,孝友家基堅,功續述來哲,詩書啟後賢,寰環竟發達,祖澤定長綿。
21武岡尹氏
始祖思貞公,唐十三州刺史,封天水公,卒諡簡,為尹氏各派所共祖。長子愔集賢院學士,為北派祖,次子憶江南安撫使,為南派祖。北派衍至宋末鼎初公,由江西泰和縣灌塘以指揮官鎮永、寶,隸籍邵西隆回大官田,傳南沾、南全、南青三房。後裔藩衍武岡、新寧、城步、新化、寧鄉、湘鄉、益陽、安化、芷江諸邑。全裔才慶、才亮、才高,青裔才伯、才祿、才旺於明初由大官田遷居武岡,才慶裔居沙田,才亮裔居隘田,才高裔居洪田,才伯、才祿、才旺裔居醪田。清乾隆60年(1795)纂有支譜,道光27年(1847)二修,光緒27年(1901)三修,1925年四修。1947年與漵浦才盛公裔五修,1992年六修,人口59590人。總祠一在隆回大戶坪,一在武岡縣城內。鼎初公派下班行:鼎南才應仕,志思福文元,守利天道順,崇善祚昌全,大顯華邦彥,宏開振恢先,端厚培吉慶,兆隆世德延。同治8年(1869)南北二宗九修通譜班行:明志漢天,單尚先尹,一士惟之,祖宗功德,源本垂久,萬代千葉,位祿名壽,詩書厚澤,忠孝傳家,文章華國,仁義恭和,孔謀燕翼。
22城步松山尹氏
始遷祖宗文公,浙江歸安人,明嘉靖間避倭寇至湖廣,徙城步安化四都。子興寧,居城西松山。
23安化煙溪車轡頭尹氏
始遷祖廷鸞,明代中葉由江西吉安遷此。
24衡陽雙牌界尹氏
茶陵火田基祖雄飛公,子二:昉、昭。昉公生晉、革、豫;昭公子三:孚、鼎、恆,孚公以下又六世仲文公,宋時為大理寺評事,宋南渡後由河南避亂挈家隱于衡陽。又數傳至俊二公,家於永新煙岡竹山,復徙于衡陽雙牌界楊柳村。後人分布於白鷺江、尹家村、九渡鋪、西鄉、南鄉等處。至1948年已傳20代,共萬餘人。宗祠在衡山算田。
25衡陽長樂尹氏
始遷祖興瓚公,清康熙末自衡南泉口遷來,生五子,長子國禎失傳,衍國祥、國祚、國祜、國禮四房,至今族人約700人,分布於今關市鄉烏石村、梅林村一帶。
26衡山魚石尹氏
革公五世孫彥德公,即嶽飛題贈「一經堂」額者。彥德公十傳至榮公,於明洪武22年(1389)因元末之亂自茶陵火田遷衡山,開基於堡霞鄉魚石。族人分布於算田、團樹下、託源、衡陽酃湖、湘潭瀘口等地。至1948年,已傳20餘代,共2100餘人。榮公祠在衡山王公塘,建於清鹹豐11年(1861)。
27衡南泉口尹氏
始遷祖德二郎,元至元間自江西南昌遷居清泉縣清化鄉二十三都八區橫塘村,今名衡南縣雞籠鎮泉口片朝陽村,四世衍為子貴、子明、子受、子溫、子清、子盡六房。至今已傳26代,族人約5700餘人。
28常寧尹氏
遷湘始祖子瑢公,明洪武年間由江西泰和縣遷湖南常寧北鄉大柏洞。一說南宋直公,江西泰和縣人,以孝行著聞,生二男,一由江西遷衡山,歷明而嗣宗公生瑢,徙居常邑。至八世分光、薦、道、達四房,達房仍居大柏洞,光、薦、道三房遷本邑南塘,後達裔亦宅焉,遂為南塘四派。清嘉慶23年(1818)始修族譜,光緒26年(1900)續修。行輩:(自十五世始)才為邦憲大,學紹洛宗長,立爾希賢志,常成道德光。
29永興尹氏
始祖盛公,由江西寧岡社背遷居湖南酃縣九都孚溪藍田。子德卿,字仔桂,宋末元初人,由酃縣藍田遷居永興縣牌樓下。七世衍為旻、賢、雲、恭、才、通、文、奇八房。清乾隆48年(1783)與酃縣合修族譜,道光5年(1825)永興分修,稱五修。同治4年(1865)六修,光緒30年(1904)七修,1932年八修,1999年九修。至1948年已傳26代,共4000餘人,分布於下牌樓、蕭家坪、吳棋頭、上南衝、樟木塘、新田雯等處,宗祠在大衝頭。派語:德宗必原廷子士,文思賢顯倡福慶,洪玉齊添萬斯年。孝友家聲著,忠良國運綿,詒謀期裕後,守業務光前,道學承先訓,修為澶聖傳,皇朝廣作青,伏翼甲科聯。
30臨澧尹氏
始遷祖日昌公,明永樂間自衡州府安仁縣遷安福縣胡家峪、張家衝。清道光15年(1835)始修族譜,光緒14年(1888)、2000年續修。派次:國嘉士朝光,大德世遠芳,啟緒承鴻業,丕振安興邦,作述遵先制,典謨垂後昆。
31石門子良尹氏
明洪武時自江西吉水遷此。
32桂陽現田尹氏
始遷祖廷舉公,北宋天聖元年(1023)自陝西長安遷居桂陽,落籍壇山嶺背之白田,孫叔振,開基現田,六傳衍為四房,至今族人約8500人。
33桂陽尹氏
始遷祖少伍郎,諱惟貞,南宋末年由江西泰和鵝頸丘遷居桂陽北鄉,卜居開基衝,今屬板橋鄉今堂村。至今族人約600人。
34新晃尹氏
邵陽始祖嘉志公,元末自江西吉安府泰和縣五十四都牛星圳遷居邵陽縣太平裡洞霞村,今屬邵東。遞傳至顯渭公,字鎮雍,清道光末年因經商自洞霞遷居新晃。洞霞尹氏族譜始修於清嘉慶元年(1796),鹹豐11年(1861)、1928年、1992年續修,2000年新晃獨修,其時人口888人,班次同邵陽洞霞尹氏。
35宜章岱下尹氏
明正統時自茶陵遷此。
36嘉禾平田尹氏
遷湘始祖實通公,籍名登輔,江西泰和人,宋高宗時進士,任湖南藍山知縣,卒於官,葬東鄉長溪。其子幼四郎守居於此。數傳而移居今平田區尹家。後人分布於灣裡、趙家嶺、龍眼坪、年塘及藍山石姑塘、侯坡,常寧吳家衝、荷葉塘等地。
37藍山鳳感鄉石虎塘尹氏
始遷祖萬兄,由嘉禾尹家遷此。至1931年,凡10戶,男27人,女25人,共52人。
38新田崇益鄉尹氏
始遷祖崇曙、崇儒,清時自桂陽縣徙居新田崇益鄉。至1948年,崇曙公遞傳7代,共160人,宗祠在福泉江,族人分布於上流洞、福泉鄉等處;崇儒公遞傳7代,共36人,族人分布於永、桂、城等處。
39麻陽蘭村尹氏
祖籍江西吉安府圳坎上,明洪武年間徙湖南沅州府榆樹灣(今懷化市),繼遷黃金坳江口浣,後又遷涼亭坳居住。1951年土改時,因尹姓有田在大坳,故遷大坳桐坪定居。分布於蘭村、高村、江口墟、隆家堡等地。至1994年,共360人。班次:紹德承先續,文明列相貴,宏彩厚自重,忠善福悠全,大啟孝陽業,金華遺澤長,理學萬邦慶,光輝定楨祥。
40、湖南澧縣(原澧州)尹氏
始遷祖諱明,字顯達,號子通,先世居江西,明洪武初年遷常州府武進縣白果樹,後因平定叛亂後定居澧州。從第七世後字輩:隆春世 良相士伊 邦必應紹 朝臣繼宏 榮華耀日 祖業肇先 忠貞培植 益壽延年 德積寬厚 仁惠名賢 詩賦三百 禮儀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