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月22日,單一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成立。然而這個初生的國家處於東方布爾什維克和西方波蘭人的槍炮下一直沒有得到喘息的機會。在西部,由于波蘭得到一戰勝利者協約國的支持,烏克蘭加利西亞的軍隊向波蘭發動進攻時遭遇失敗。
為了擊敗烏克蘭人,1919年4月,10萬訓練精良、裝備齊全的波蘭軍隊進入加利西亞。由於土地改革遲遲未能展開而爆發了農民起義,以及西烏克蘭工業中心爆發親布爾什維克的起義,削弱了西烏克蘭人的實力。西烏克蘭向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尋求幫助,但是因為雙方各自的戰略重點不一樣——西烏克蘭人希望東部的同胞能夠幫助他們抗擊波蘭人,而執政內閣的領導人卻把波蘭人當作對抗俄羅斯布爾什維克的盟友,因而烏克蘭加利西亞軍隊不得已於11月投降。
與此同時,與烏克蘭執政內閣單獨媾和的波蘭軍隊深入西烏克蘭,佔領沃倫州和波多利亞地區。隨後蘇俄為結束戰爭,於1921年3月籤訂《裡加條約》,承認了波蘭對東加利西亞和西沃倫洲的控制。國聯也不顧烏克蘭人對自治的渴求,於1923年承認了波蘭對東加利西亞地區的主權。
加利西亞地區的烏克蘭人憎恨波蘭的統治,波蘭人和烏克蘭人之間的對立在幾個世紀中不斷發酵,1918一1920年還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因此加利西亞的烏克蘭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比其它地區發展的更為充分。烏克蘭人佔復興的波蘭國家人口的14%,波蘭也向國聯承諾將在烏克蘭人的土地上實行自治,允許在政府中使用烏克蘭語,並建立獨立的烏克蘭語大學,但這些承諾政府均無意付諸實施。
波蘭第二共和國實行的一系列壓制烏克蘭少數民族發展的政策遭到了許多烏克蘭人的牴觸與反抗。烏克蘭民族民主同盟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試圖與華沙達成妥協但未能成功,受到波蘭政府壓迫的烏克蘭文學社團、合作社和報社等機構紛紛表示對烏克蘭民族民主同盟的支持。結果,公眾輿論也漸漸轉向鼓勵對波蘭人採取對抗的態度。一些左派人士主張同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蘇聯的援助也通過地下渠道進入波蘭統治下的東加利西亞地區,支持烏克蘭人的團體和協會。但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在大清洗中大量迫害烏克蘭人,使得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不再親近蘇聯。於是,面對波蘭政府採取的一系列壓制政策,部分烏克蘭人轉而釆用政治暴力形式來反抗波蘭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