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集
給大家介紹一套
極具爭議的紀念幣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金銀銅紀念幣
大家能打出「𡧳」字嗎?該套幣引起的爭議便在於此,為什麼「賽」變成了上為「宀」頭,下卻是一個「西」字?往下看,小集今日為您解答~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紀念金幣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紀念銀幣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紀念銅幣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金銀銅紀念幣是中國現代貴金屬紀念幣中的「世界盃足球賽」系列的開門之作,它包括金幣、銀幣、銅幣,同時也是「世界盃足球賽」系列幣中材質最多的一組。
在新中國足球發展史上,1982年的世界盃足球賽,也是中國足球隊憑藉自己實力,最接近決賽圈的一次。亞洲區外圍賽階段,中國隊6戰3勝1平2負,基本穩獲出線權。結果沙特隊「放水」5球,讓理論上出線的紐西蘭贏得與中國加賽的機會。已經解散放假的中國足球隊匆忙集結,最終實力不濟,在1982年1月10日舉辦的附加賽中,以1:2敗北,被無情地擋在了西班牙世界盃足球賽的門外。
一定程度上,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金銀銅紀念幣寄託了中國球迷期待中國足球衝出亞洲的夢想。設計者鐘有琴雖是位女性,但球迷們的這種夢想,同樣也在她的心頭縈繞。
傳球銀幣的最大特色在於它畫面的對稱。設計中,我對「傳」字琢磨了很久,既然是「傳球」,必須以「傳」為核心畫面。傳球之「傳」,無疑在於距離,可在狹窄幣面,絕對無法充分展現。
我採取了變通方法,即在兩位運動員之間,用粗獷的弧線,從底邊中間向上,呈放射形展開。實際這是典型的戲劇舞臺表現程式,只此一隔,再遠的距離,就可以盡情想像了。而弧線向上的挺拔,從一定程度,又是賽場上運動員積極拼博的精神象徵。
斷球銀幣的準確說法應該是「搶斷球」。搶斷球在足球比賽中是力量、速度、技術、膽量、謀略綜合在一起的動作。對於攻方,它不僅僅是破壞,更重要的是搶斷成功。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洞悉對手控球意圖,並能及時奔跑到位,合理進行搶斷。
表現足球運動,技術層面之外,還有兩點要重點突出,一是它的速度,一是它的力度。所以在描繪兩位球員時,有意把他們身上的肌肉線條,勾勒得清清楚楚。(鐘有琴)
該套幣中的「賽」,上為「宀」頭,下卻是一個「西」字。按現行用字規範,是典型的錯別字。鐘有琴在談到這一點時也坦誠:當時從設計角度只考慮「賽」結構太複雜,沒有提升到「國家貨幣」的權威層面。▲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銅幣(德國版)黑卡包裝
▲德國幣商用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銅幣製作鑲嵌紀念封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傳球銀幣(德國版)黑卡包裝
▲第12屆世界盃足球賽斷球銀幣(德國版)黑卡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