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3日,華為律師向加拿大法院申請中止將孟晚舟引渡到美國的程序。
他們指責美國政府其他高級官員意圖將孟晚舟作為「貿易爭端的討價還價籌碼」,破壞了加拿大司法程序的完整性。
7月24日,人民日報等多家國內正規媒體,分別引述消息源指,在孟晚舟案中,滙豐銀行扮演了並不光彩角色。
24日晚間,深圳銀保監局發布公告,同意滙豐銀行深圳龍崗支行關閉。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支行所在地,也是華為總部所在地。
這是有著155年歷史的滙豐銀行今年以來在中國內地關閉的第6家支行。
廣東銀保監局分別於1月2日、4月28日、6月12日同意滙豐中國3家支行關閉;青島銀保監局於5月18日同意1家支行關閉;深圳銀保監局於4月3日同意1家支行關閉;重慶大足滙豐村鎮銀行雙橋支行也於4月30日獲批終止營業。
7月25日,針對有媒體報導稱孟晚舟案中滙豐銀行參與構陷一事,滙豐作出官方回應。
金融界最擅長的一件事情就是「說實話,但不說全。」
這份官方回應通篇一直強調的是「這件事情我是按正常程序走的」,但是「這件事情會導致你被構陷」,這個事實被迴避了 。
滙豐說他們從未設置陷阱誘捕華為,他們說的是實話,只是這個實話是有選擇性的實話。
設置陷阱是美國政府才有資格做的事,滙豐不過是個誘餌,為了保全自己,積極參與釣魚執法,轉作美國長臂管轄語境下的汙點證人。
滙豐通過「控辯交易」,也就是所謂的「認罪交易/協議」自保,把華為和孟晚舟推出來「替罪」。
基於媒體的公開報導,我按照時間順序梳理出孟晚舟事件的10個核心點,可以看出滙豐在這起事件中扮演了怎樣的不光彩角色:
1、2012年12月,由於涉嫌為販毒集團洗錢等違法活動,滙豐銀行被美國司法部調查,隨後與美國司法部籤署了DPA(延期起訴協議),並接受美國長達5年的監管(2017年12月截止)。
協議到期前,其同意在任何調查中配合美國司法部。
2、2013年8月22日,時任滙豐銀行亞太區負責人的阿蘭·託馬斯,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一家餐廳裡約見了孟晚舟。
孟晚舟用一份PPT,介紹了華為與香港星通技術有限公司(簡稱「Skycom」)在伊朗的業務情況、相關合規制度與措施。
3、據美國《案件起訴記錄》披露,牛排館會面後,阿蘭·託馬斯反覆索要英文版PPT,孟晚舟隨後安排將PPT發給他,後者隨後轉手將PPT發給了滙豐銀行的風險管理委員會。
這份PPT成為導致孟晚舟被捕的唯一關鍵材料。
4、 華為曾把Skycom的財報發給滙豐,財報對Skycom業務有著清晰的描述。
孟晚舟律師團隊新近提交的證據顯示,在滙豐內部,Skycom被「白紙黑字地」標誌隸屬於華為集團(Huawei Group);從2010年起的多封業務往來郵件,都可以證明滙豐知曉華為與Skycom的關係。
5、美國《引渡案件記錄》在講述如何獲得那份PPT的同時,也講述了要求加拿大警方逮捕孟晚舟,並引渡美國的理由:
孟晚舟2013年與滙豐銀行有過接觸,且就「華為伊朗業務」撒謊,導致滙豐銀行面臨被美國處罰的風險。
6、 2017年12月,美國檢方撤銷了對滙豐的全部刑事指控。
滙豐銀行因「幫助毒梟洗錢案」,繳納了十幾億美元的罰金,被監管5年後脫身。
7、2018年4月,美國司法部表示開始著手調查華為公司是否違反向伊朗禁運的有關制裁。
8、 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機場被捕,美國向加拿大要求引渡她。
9、2020年5月,加拿大法官裁定美國對華為孟晚舟的指控符合雙重犯罪標準。
10、2020年7月,孟晚舟律師團隊向加拿大法院申請中止執行美國引渡程序。
以上就是孟晚舟事件的10個核心事實。
很多人都在糾結華為是否違反了美國的伊朗禁運相關制裁,關於這一點,美國從2018年4月份就開始調查,至今沒有公布實質性的結論和證據。
而且,是否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禁運條例,不是孟晚舟為什麼被捕的核心原因。
無論是美國指控的緣由還是加拿大法院的裁定,其核心指控都是「欺詐罪」。
在美國《引渡案件記錄》中,美國要求加拿大警方抓捕及引渡的理由是:孟晚舟在華為與一家伊朗營業公司(Skycom)的關係上誤導了滙豐,導致滙豐可能因違反美國對伊制裁規定而遭到罰款及懲處。
所以,美國指控的不是孟晚舟違反了其伊朗禁運條例,而是孟晚舟欺詐了滙豐銀行。
而且,欺詐的對象是滙豐銀行而不是美國,欺詐的內容是孟晚舟隱瞞或誤導了華為與Skycom的關係。
先不說美國的手伸得有多長,但就「欺詐罪」的內容來講,孟晚舟有沒有欺詐滙豐銀行呢?
大家可以回頭看前面10個核心事實中的第2、3、4點,這幾點已經證明了滙豐清楚地知道華為與Skycom的關係,以及Skycom在伊朗的相關業務情況。
為自圓其說,也為強化「罪證」效力,滙豐聲稱:
只有「初級」員工清楚華為與香港星通的關係,但這些「初級」員工沒有將相關信息傳遞給「高級」管理者,導致後者只能依賴孟晚舟提供的PPT判斷風險。
原來初級員工可以比管理層知道得多,而且還敢知情不報。
滙豐這藉口,還不如用「臨時工」來得有說服力。
正如滙豐在回應中所說的一樣,它或許沒有「編造證據」,但它為了逃脫美國指控的洗錢以及自身的美元交易違反伊朗禁運等帶來的制裁,而隱瞞了知道華為與Skycom關係的事實,從而在孟晚舟事件中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受害者」的形象。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事倒也不能全怪滙豐,不瞎的人都能看出來,孟晚舟案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政治事件。
這件事的走向既不取決於滙豐,也不取決於華為,甚至不取決於加拿大,這事取決於中國對全球產業標準的爭奪,取決於中美之間的交涉和對抗,取決於中美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取決於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全球化進程。
滙豐的處境尷尬麼?
尷尬!
他不幫美國搞華為,就要被美國搞,當然是死道友不死貧道。
華為是滙豐的重要客戶,華為需要滙豐的金融渠道,滙豐也需要華為支付的豐厚報酬,兩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一起賺錢,當然對華為沒有任何惡意;
事涉伊朗業務發生在十年前,涉及到灰色地帶,兩家都心知肚明,而川普上臺對付華為是這兩三年的事情,滙豐沒有預知後來事的能力,當然也不會設置陷阱誘捕華為,但是會做風險控制進行切割,比如不留下書面證據、不留下高層參與的證據。
簡單點說,跨國企業在各個國家開展業務,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實際情況,如行賄/貪汙/敏感地帶等,而美國法律有長臂管轄的權力,可以全球究責。
川普要對華為動手,拿著放大鏡找毛病,近幾年的不好找,前些年的被找到些,比如涉伊朗業務,剛好滙豐負責資金往來,那就從它入手唄。
滙豐不是威武不屈的劉胡蘭,投降了,把華為交出去,把自己摘出去,說辭真真假假,肯定對自己有好處,對華為就難說了。
換做別家企業(尤其是總部在美國的)處於這個位置能怎麼辦?
大致差不多吧。
滙豐幫不幫美國,美國都能找到理由搞華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所以,無論他怎麼選擇,都免不了挨打,就看是挨誰打,有可能兩頭都得挨打!
國內媒體的報導文章,更多是渲染中美對抗的氛圍,絕大部分並沒有從事件本身出發,如果可以再透明一些,關鍵的證據都列出來,會更完美。
為什麼美國揪著華為不放?
回看歷史就可以了:
日本東芝被美國用同樣的手法幹趴下後,日本整個半導體產業被擊潰,在高科技領域的地位喪失,只能在美國體系中發展。
法國阿爾斯通被美國用同樣的手法幹趴下後,法國整個製造業的驕傲喪失殆盡,至今茫然不知所措。
美國的手法向來講究「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不惜一切代價幹掉最硬的橋頭堡,達到全面壓倒性勝利的目的。
要注意,這不是讓對手活不下去,只是活得相對平庸,在美國話語體系中「幸福」生存。
就像法國的阿爾斯通倒了,沒見法國人民奮起反抗美國一樣,因為美國不會讓法國人感受到痛。
滙豐的不幸在於,他被美國點兵點將點成了馬前卒,往前是一刀,退後是一刀,真是逼死了決策層。
根據財報,滙豐銀行2019全年稅前利潤133.5億美元(103億英鎊;934.5億元人民幣),其中近90%來自香港。
2020年第一季度,滙豐銀行淨利潤達到32.3億美元,其中來自中國香港地區的總營收為46.1億美元,淨利潤為28.5億美元,貢獻了其43%營收,和88%的利潤。
滙豐的大本營是香港!
接下來,滙豐的處境會不會更艱難?
大概率是的,國內民意洶湧,滙豐的這份官方回應剛出爐就被緊急刪除了,本想演一出「奴家委屈」,結果變成了「求錘」公關。
除了自求多福,還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