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的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

2021-01-13 央廣網

  作者:孫存良 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國家制度既是人為設計的,也是一定歷史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塑造人。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作為規範人的行為方式的規則體系,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鮮明的歷史傳承性、文化傳統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的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縱觀人類文明史,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文化就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賴以立足的「水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形成一方制度。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始終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之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深刻指明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先進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民性,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支撐。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中華民族所具有獨特價值體系、民族特性的基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思想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在長期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進行的理性思維、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愈是深厚、久遠,對民族的影響愈是深刻、持久。綿延數千年的獨特中華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鮮明的內在特質、帶有獨特的文化烙印。

  中國共產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內蘊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早在西周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尚書·五字歌》記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指明了人民是邦國的基礎,只有人民安居樂業,邦國才能穩固。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本思想進一步發展。儒家把君民關係比作魚水關係。《孔子集注·易者》記載,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子曰:「商知之也」。正是認識到君民關係是魚水關係,孔子強調要「博施於民而能濟眾」「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將君民關係比作舟與水的關係,他在《王制》篇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左傳·哀公元年》也記載,「臣聞國之興也,視民如傷,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為土芥,是其禍也。」這種民本思想在中國長期歷史中得到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充分吸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確立了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的各項制度,把人民作為共和國的堅實根基和執政的最大底氣,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和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是和諧、和平、祥和;「合」是聚合、合作、融合。「和合」精神強調的是和諧而不是無序、合作而不是對抗。在我國先秦時期的「和同之辨」中,西周末期思想家史伯強調,事物只有存在有差別才能發展,「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味著,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是產生萬物的基礎,「天地和合,生之大經也」「天地之合和,陰陽之陶化萬物。」「和合」精神始終貫穿我國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在政治文化領域,「和合」表現為人們處理公共矛盾和問題時要和平理性地溝通、討論,求同存異、兼容並蓄,以達到合作、共贏的目標。作為一種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精神,閃爍著中華民族的高超政治智慧。

  我國實行的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具有著中國傳統文化中「大一統」思想的底色。早在先秦時期,我國就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記載:「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大意是,為什麼先說周文王,再說正月呢?是因為周王確立的正月。為什麼要說周王的正月?是表明大一統,天下都實行王的政令。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發展。自秦之後的兩千多年,儘管中國也出現過分裂割據的局面,但時間比較短,而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是主流。《漢書》所說,「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就是說,大一統政治是全國各地風俗教化相同,九州方圓政令法規貫通。在中華民族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雖然政治制度不斷調整,但其背後蘊含的「大一統」思想內核卻始終不滅,這也是中國能夠「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文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擁有13億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團結統一的國家,這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根本既深實,柯葉自滋繁。」具有深厚中華文化的根基,是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能夠不斷發展完善、具有顯著優勢的重要保證。只有紮根本國土壤、汲取充沛養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如果缺乏中華文化養分的滋養,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就難以茁壯成長,更難以發揮出優勢。因此,堅定製度自信,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互為表裡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夯實制度自信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文化自信,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通,使之與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相契合,使制度自信蘊含更加深厚的文化力量。

相關焦點

  • 【解碼「中國之治」】道德之維:我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  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  所以,理解中國社會,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國家治理的這四大公共需求。 實際上這四大公共需求可以解釋很多中國古代社會轉型當中的困惑,以及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  現在的社會,實際上已經不是古代封閉式的社會。面對現代化的挑戰和衝擊,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巨大的轉型。
  •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底蘊
    內容提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歷史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提供了深厚思想文化底蘊,我國數千年治理實踐和制度探索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實踐和探索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提供了深厚實踐基礎。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人民論壇網  作者:王明進  2021-01-07 制度是深深嵌入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之中的。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體系轉型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家治理也是一種產品,只不過它和市場當中的企業所提供的產品不一樣,它是一種帶有公共性的產品。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中國文化決定中國道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東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我們黨治國理政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四個自信」當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都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和基本國情依據,同時也闡明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是優秀的歷史文化的傳承之路、復興之路。所謂中國特色,主要源自中國獨特的傳統文化積澱。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華本位文化的重建與認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彭 林 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優秀的文明之一。經學,是承載中國人人生大道的學問,是中國人價值觀體系的載體,包括將實現「天下為公」的大同世界作為人類的終極理想,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通向理想社會的階梯,將「孝」作為修身之初階,將「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普世價值理念作為社會生活的準則。中國文化的獨特個性,主要是通過經學來體現的。經學是中國文化之魂,是中國諸學之定盤針,離開了經學,中國文化將成為滿地散錢,不成體系。
  •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根基(下)(2)
    【中國穩健前行】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歷史文化根基(下)(2)由北京公遴選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中央遴選,北京遴選,備考技巧的內容請關注北京公遴選考試網/中央公遴選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公遴選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善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對我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探索和智慧進行積極總結。」這一重要論述為我們在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 中國國家制度體系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中華文化根基」。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觀念,有助於進一步健全完善國家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國國家制度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基礎,包含著豐富且系統化的優秀傳統社會治理思想資源。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豐富與發展的理論邏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海軍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國家治理事關國家前途命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始終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課題。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中國治理體系變革的成功經驗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王君超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近一百多年來,治理理論主要圍繞治理的內部性和外部性問題及其解決而展開。根據組織理論,治理的內部性主要是基於組織內生的激勵約束機制的有效性而展開。治理的外部性,主要是基於組織外部效應的可控性而展開。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宋代士人群體如何參與地方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 閆愛民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士人階層的身份認同意識逐漸趨同,他們在文化上具有優勢地位,自覺以「治天下」為己任,以蒙學、家訓開展「訓俗」教育,提高了民眾的文化水平和識字率;以恢復改革宗族制度,推動宗族禮制的庶民化;倡導鄉約制度,參與鄉村治理。宋代士人藉助文化的力量融入地方社會,進而形成以士人階層為中心的「士人社會」。歷史上宗族組織的發展,經歷了一個由貴族化向平民化演變的過程,唐宋就是轉折時期。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以史為鑑,汲取國家治理的智慧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林慧平 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木蘭講師團講師 考古,一個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近平總書記頻頻關注河北康保興隆遺址,為研究從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農業起源背景提供了重要資料;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在中國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環境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確認了宮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對推動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形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進一步揭示了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生產專業化及社會分層化的總體趨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善用傳統政治文化精髓搞治理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作者:樊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提出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目標必須隨著實踐發展而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與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只能在中國大地上探尋適合自己的道路和辦法。」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大道至簡」「惠而不費」「威而不猛」的哲學,孔子告誡君子要給百姓以恩惠而自己卻儘量耗費,要在施政中展示威嚴但並不表露權力兇猛的一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的價值追求是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積極踐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思想特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命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紅船精神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契合邏輯
    本文轉自【人民論壇網】;【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於洪波 瀋陽師範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教授紅船精神的價值追求是以人民為中心,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積極踐行,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思想特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命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片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主講人:劉軍 山東大學法學院(威海)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如何在全球治理中貢獻中國智慧,這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唐方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中國之治」的市域之維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  作者:龐金友 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進入21世紀,中國農村城市化、城市國際化、區域一體化進程加速,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迅速提升,大都市圈建設趨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