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弗雷德裡克·巴克曼,你可能並不知道是誰,但是你一定聽過《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這部電影.這部電影曾經獲得第89屆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和最佳化妝與髮型提名。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就是這部電影同名小說的作者。
弗雷德裡克·巴克曼是瑞典專欄作家,有暖心小說之王的稱號。寫作風格輕鬆幽默,擅長微小細節描寫,故事讓人落淚,觸動心弦。2012年他發表了處女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這本小說令他一舉成名,這部小說被翻譯成25種語言,成為國際暢銷書。
《時間的禮物》是弗雷德裡克·巴克曼另外一本獨特的作品。作者用冷靜嚴肅的語調述說一個悲傷的故事,但是在結局又能讓我們熱淚盈眶,感受到滿滿的溫暖。
《時間的禮物》是以一封信的形式展現出來的,講述的是一個事業有成、忽略家庭的父親在45歲的時候突然罹患癌症,父親在醫院中住院的時候認識了隔壁病房的五歲小女孩。父親每每看到這個小女孩總是能夠想起自己兒子小時候。在父親住院以及和小女孩相處的期間,父親重新感悟了生命的意義。當死神來臨要帶走小女孩的時候,父親做了一個偉大的決定,他用「一生換一生」去挽救小女孩的生命。
這本書是一本關於死亡的書籍,最後父親的結局沒有逃過死亡,但是我在這本書中讀到的卻是救贖。父親救贖了流逝的時間,在時間中找到了真正愛的意義;父親救贖了小女孩的生命,用自己的死亡獲取了他人的生命;父親還救贖了自我,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01時間的救贖:救贖逝去的時間,讓愛和溫情留存
時間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時間的流逝任何人都無法阻止,時間同時也是公平的,它賜予每個人的分量都是一樣的,而怎麼使用這個上天賜予你的禮物,就造就了你不同的人生。
時間在我們身邊無聲無息悄悄地溜走,而你怎麼使用它決定了你最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留下什麼樣的回憶。
父親一直是一個成功人士,他擁有無數的金錢,就連生病住院都能上新聞。父親一直用價格來衡量一切,他將時間的天平完全傾向了事業。他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可以用價格衡量的工作上面:
你現在看不起我,因為我把人生中的每分每秒都貢獻給了工作,可我至少沒有浪費時間,我為那些分分秒秒找到了正經的歸宿。
在電視劇《未生》中有這樣一段話:將做選擇的所有瞬間都加起來就是生活,就是人生,每個瞬間在做什麼選擇,不就是決定人生的要素嗎?
父親的選擇來自於他對生活和生命的理解,而他的人生的也是他所有選擇的結果。
父親在和小女孩的相處過程中,不斷地回憶那些稀少的與兒子相處的時間。父親無法理解選擇平凡生活的兒子,也無法理解兒子平凡生活中的快樂。但是在和小女孩相處的過程中,父親終於將人生價值和認同感從事業轉移到了情感認同上面,父親也終於了解時間的真正意義。
就如巴克曼所說:「有時候,需要全心投入地愛一個人,才會理解時間究竟意味著什麼。」
父親開始了他的救贖之旅,他來到了兒子上班的酒吧,他開始理解兒子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另外一種定義,他也開始為兒子所做的一切感到自豪。父親選擇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小女孩的生命,這也意味著父親想要用自己的時間來換取以前的一切,用過去自己對兒子的殘忍、對家庭的忽略換取愛和溫存。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是像書中的父親一樣,用生命中大量的時間去追求金錢的最大化,覺得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東西才是最寶貴的,錢才能決定一切,卻忽略了生命中重要的人。當生命要走到盡頭的時候,才發現錢只是代表了一個數字,而內心卻永遠無法填滿。
02生命的救贖:救贖他人的生命,用死亡換永生
當死神要帶走小女孩的時候,父親奪過了死神的文件夾,想要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小女孩的生命。而死神告訴他:沒有一命換一命,只有一生換一生。一生換一生意味著會抹去他人生命中對於父親的所有記憶。
在電影《尋夢環遊記》中對於死亡有這樣的定義:
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
而父親的死亡便是第三種。將世界中關於自己所有存在的記憶全部抹去。
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有祭奠我們對於死者哀思的節日。逝去的人雖然離開了我們的世界,但是卻永遠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當一個人完全不存在於世界上的時候,就是我們所有人都忘記他的時候。
可想而知,父親想要救小女孩的命需要鼓起多大的勇氣。用金錢衡量一切的父親一定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是現在的父親對生命重新理解和定義。
就如著名詩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中寫的那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死亡,是存在主義心理學裡面的一個重要命題。
其中有一個經典的理念是「向死而生」:人們通過面對死亡、思考死亡,從而去了解自己應該如何生活。父親在面對死亡這個命題時用死亡換永生交出了答卷。
死神和父親說她只是一個接人上車和送人到站的人。在電影《入殮師》中對於死亡是這樣定義的:死亡像是一扇門,它不是終結,而是超越,引領人們走向下一程。
父親和死神跳入海中的那個瞬間,父親進入了一段新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對於父親來說是一種重生,父親完成了一次自我重構,父親對生命產生敬畏,也意味著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那個冷漠、自私的父親已經離開,另一個充滿溫暖和溫情的父親卻得到了永生。
03自我的救贖:救贖內心的自我,重新尋找生命的意義
在書的一開頭寫道:
嗨,我是你爸爸。你很快就會醒了,這裡是赫爾辛堡,時間是平安夜的早晨,我剛才殺了一個人。沒錯,我知道,童話故事的開頭一般不是這樣的,可我剛剛奪走了一條人命!
看完書以後,我一直在思考父親殺死的那個人到底是誰呢?最後我找到了答案,其實父親殺死的那個人就是他自己。父親殺死了那個以事業為重的自己,那個金錢至上的自己,那個自私冷漠的自己。父親經歷了一場重生,他完成了內在自我的救贖。
發展心理學認為,內在自我重構不是外在的更替,而是自我轉變的本質。
當父親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小女孩的生命的時候,他對於自己的選擇也感到驚訝:承認自己並非你所認為的那種人,稱得上是一種相當可怕的經歷。
這時候的父親的內心中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舊的自私冷漠的自我,另外一個是新的有愛溫暖的自我。在和死神較量的過程中,也是父親新舊自我轉變的過程。
父親每做一件溫暖的時候,他就感覺到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好像裂開,而外面的光也乘機漏了進來。父親新的自我也在這個時候成長起來,讓身體中的黑暗減少,讓生命中的光和熱進入到身體中來。
人總是在經歷生死離別時,才會去救贖那個真正的自我,開始尋找生命真正的意義。
李開復曾經罹患癌症,那時他才幡然醒悟:「與其讓千萬人過目即忘,不如讓一倆個人銘記在心。」疾病把李開復帶到了生死關頭,也讓他對自我進行反思,這個時候李開復開始了生命的救贖。李開復在經過痛徹心扉的反思之後才發現自己人生的錯誤,而現在開始彌補也並不遲:
我可能被太多成功經驗衝昏了頭,傲慢而不自知;也許我習慣了考慮效率,所以會推論每件事的因果邏輯,以結果導向與量化判斷來衡量很多事,然後一步錯、步步錯,錯到最後,連自己都看不出錯在哪裡了。
04寫在最後
《時間的禮物》一書闡述了時間流逝的過程中,生命帶給我們的禮物。
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當時間不停流轉的當時,就留住生命中的美好,而不要等到生命要流失殆盡的時候才開始救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