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老鷹時,特雷-楊應該作為切入點,畢竟他是這支球隊最有討論價值的人物,很難繞開他去大談特談其他事情。
上賽季場均29.6分4.3籃板9.3助攻的特雷-楊交出了超出預期水平的數據,並且入選了全明星首發,對於一個二年級球員而言,應該是會被媒體大炒特炒的下一個巨星。
但因為有「一生之敵」東契奇這麼個最佳一陣的怪物級參照對象,對照下來,全明星首發、數據漂亮,但連三陣都沒進的特雷-楊,卻變得不入許多球迷的法眼。
不僅是圈外球迷,業內人士也不太待見特雷-楊。網站hoopshype在9月份邀請了聯盟15位球隊高管做了一次調查,讓他們投票選出自己青睞的25歲以下球員作為建隊基石,有13名球員獲得了投票,但特雷-楊的名字沒有在裡面。
顯然,這是對特雷-楊的能力有疑問,也是在婉轉地表達,「他目前的能力遠被數據高估」,而特雷-楊現階段的「罪狀」正是無法帶領球隊贏球。
東部倒數第二的全明星首發,有時候聽起來像是罵人的話。
******
老鷹墊底的核心問題
東契奇在狂野西部把獨行俠帶到季後賽,我們會說東契奇的MVP級表現既令人意外也在意料之中。而以特雷-楊馬首是瞻的老鷹卻還是在相對輕鬆的東區底部徘徊,我們並不會覺得這是一件反常的事情,反而相當合理。
這也能側面印證一點,沒有多少人覺得現階段的特雷-楊能帶領老鷹贏球。
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特雷-楊的個人能力毋庸置疑,29+4+3的數據雖說會有水分,但筆者不認為他的技藝水平會大量偏離這個標準,實際上他對比賽的影響力是非常可觀的,只是說,還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
先拋結論,使用特雷-楊這類球員存在特殊性,一般來說,這類球員的個人發展和球隊發展是不同步的,前者通常超前,後者通常滯後。
特雷-楊和東契奇孰優孰劣的本質正在於此。東契奇這類全能大核,球隊使用他的門檻非常低,「自帶體系」的獨特優勢幾乎可以令球隊直接跳過前期的基礎建設,直接進入籌備贏球的階段。如同拎包入住的豪華精裝房。
從球隊建設的角度去理解,特雷-楊對整體的影響力只是「毛胚房」的程度,儘管他個人能力上已經達到了「精裝修」的水平。
特雷-楊這種吃基礎配置,且統治力有限的打法,影響力只能是「線」,而東契奇的影響範圍是「面」。
其實以納什作為特雷-楊的參考,以及加上坊間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控衛無法帶隊奪冠」,可以更直觀地理解筆者的觀點。
這類後衛,對比賽的影響力更像是「線性的」,他們可以把小斯/柯林斯餵成餅皇,也可以在某些事情上令人拍案叫絕。但總歸來說,納什、以及現階段特雷-楊對比賽是缺乏絕對統治力的。(當然,能打出絕對統治力的,每個年代就那麼少數幾個人)
所以,這類核心,在球隊發展的基礎階段,必然吃球隊配置(不止是陣容,還有球權、戰術打法、教練的信任等等一系列球隊資源)。比如納什在空降菲尼克斯之後才真正發揮出自己的威力,而現階段陣容反應滯後的老鷹,顯然還不具備當時太陽那樣的配置。
這也是為什麼特雷-楊一直放話說自己想打季後賽,卻不被滿足。因為現階段,球隊跟不上他的腳步,他的成長是領先於球隊建設的。
******
現階段,老鷹落後在哪裡?
那麼,老鷹的球隊建設情況,也是我們在談及他們時繞不開的一點。
這是老鷹選中特雷-楊的第二年,也是他們正是開啟重建階段裡上升周期的第二年,而評價他們的運作效果如何,還是要看和誰比。
如果和大多數球隊比,那麼老鷹的運作並不算差——找準了未來10年的建隊核心,收集了足夠多的有價值資產,說是業界領先水平也不為過。
但如果對比的是東契奇和獨行俠,那麼老鷹的確稍遜一籌。在東契奇職業生涯的第二年,獨行俠很及時地為他配備了一個全明星級別的長期內線搭檔(全明星、長期、內線,這三項特質都是東契奇非常需要的),波爾津吉斯。
而特雷-楊現階段身邊沒有這種級別的年輕幫手,他需要等待球隊刮彩票。這樣一來,兩支球隊的運營手腕高下立判。至少短期來說,在球隊建設方面,獨行俠要勝過老鷹一籌。
老鷹目前真正達到季後賽水平、季後賽心態的球員實在太少了,甚至說在主要的輪換陣容裡,基本沒有。正如從休斯頓來到亞特蘭大的卡佩拉所說,「以前我是隊裡最年輕的,但現在我反而是最老的球員了」。
所以,特雷-楊上賽季無法像東契奇那樣直接進入季後賽模式,他還需要繼續耐心等待。
不過,等待球隊進行基礎建設,對於特雷-楊來說冤嗎?
筆者認為,這並不冤。
因為特雷-楊自身並沒有達到東契奇作為球隊基石的水平,球隊建設的滯後並不是完全的「拖後腿」,反而給了特雷-楊一個「緩衝期」,讓他審視自己作為核心(甚至是領袖)的成色,他也應該利用這段等待的時間鍛鍊自己的能力、心智,和所謂的領導力。
當然,特雷-楊不斷表達自己想打季後賽的意願肯定是好事,想贏球總比對輸球麻木更好,這是球員有上進心的表現,這也恰恰是許多所謂新生代球隊基石的問題所在。
過去的兩個賽季,特雷-楊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精神屬性的強度,他絕對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軟蛋,毫無疑問是值得老鷹託付未來的真基石。
而老鷹也不是任由球隊建設滯後,許多跡象都表明他們一直在積極聽取特雷-楊「想打季後賽」的聲音。雖然滯後,但是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不是撒手不作為。上賽季換來卡佩拉是補強的積極訊號,而這個休賽期,聘請內特-麥克米蘭擔任助教的舉動則是在證明老鷹仍在貫徹補強的方針。
甚至說,這是比在球員市場籤人更有力的訊號。對於一支重建期球隊來說,擁有一位有季後賽球隊主教練水平的助教,完全可以說明他們的雄心放在哪裡。
******
錢應該往哪花?
在教職員層面上,老鷹搶下了一條大魚。而在球員市場,今年的老鷹似乎不會太平靜。
老鷹目前是全聯盟薪資空間最充裕的球隊,他們預估有4900萬美元的薪資空間可供使用。
大把多的薪資空間正是他們這個休賽期最重要的一項優勢,儘管今年的球員市場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巨星大魚,2021年才是大魚入市的時機,但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到2021年市場開啟時,老鷹對巨星能有足夠的吸引力嗎?
老鷹和其他瞄準2021年發力的球隊不一樣,他們不像尼克斯那樣背靠大都會,也不像獨行俠那樣既有科技新城背書,還有東契奇這樣的完美核心,以及均衡的陣容和和諧的球隊文化……
筆者認為,如果老鷹選擇在今年的市場上按兵不動,最後由於補強不力導致戰績欠佳,影響了2021年釣大魚的機會,那才是欠妥的選擇。
現階段的老鷹不是強隊,也不需要省錢(窮人線反正都是要填的),花錢才是他們的首選。先利用這5000萬的薪資空間,幫助球隊打進季後賽,用良好的戰績來樹立球隊文化和品牌威望,正是他們這個休賽期最重要的任務。
雖說今年的市場沒有誘人的大魚,但現階段「釣不動大魚」的老鷹應該以更務實的目光檢視市場,只要是對球隊短期戰鬥力有提升的選擇,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好選擇。
或許有人會質疑,在質量不佳的市場做恐慌性收購,往往會產生「毒藥合同」。
當然,「毒藥合同」是要極力避免的,但合理的溢價是老鷹可以接受的。因為老鷹手裡一堆長期新秀合同,不需要過分擔心未來薪資的靈活性,反而讓利吃下一點短期溢價合同,以補強球隊厚度是完全可行的操作。
就像當初掘金用3年9000萬籤米爾薩普一樣,只要能夠保證按節奏到期釋出,不要出現失誤,把主動權掌握在手裡就行了。
當手裡有錢,市場沒貨,出現「資產荒」,合理的溢價不一定就是不可觸犯的禁忌。
儘管保證現金流安全是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的優先事項,但有時候,過分執著於現金流的流動性而讓機會溜走,反而這種機會成本的損失,才是更不應該犯的錯誤。
所以,老鷹在今年的市場上更應該積極買入,而不是持幣觀望。
當然,買好貨是絕對的準則。
老鷹現階段需要的好貨,可以概括為兩方面。一是足夠好的季後賽拼圖,二是和特雷-楊同級別的強力核心。
他們可以在市場上關注一些有豐富贏球經驗的老將,最好還是實用的即戰力。比如舊將米爾薩普,在這時候回歸,帶帶年輕人打出點名堂,日後退役球衣應該有份。還有搶手的伊巴卡(如果薪水夠高,說不定能打動剛果人),以及曾經的爵士隊長費沃斯。
但老將對於老鷹而言基本上是零敲碎打,預算充足的他們可以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比如公牛前鋒奧託-波特,這種成型主力側翼對老鷹提升戰鬥力會有極大的幫助。只不過公牛同樣也需要側翼,而且還是老鷹的直接競爭對手,促成交易不會容易。
其實,霍勒迪或許是老鷹補強的最佳選擇,他具備老鷹需要的所有特質。
「季後賽拼圖」,「更衣室領袖」(彌補卡特退役的空缺),「和特雷-楊同級別的強力核心」……同時也補強了老鷹不算厚實的二號位,也多了一位讓人放心的攻堅選手。
在籤約交易這方面,市場上有不少可供老鷹追求的選擇。
簡言之,老鷹目前的操作思路應該朝這個方向靠近——彩票不太需要了,把資源兌現成戰鬥力才更重要。
短期來說,打進季後賽必定是老鷹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他們會儘可能地補強。
但是,老鷹畢竟是一支年輕球隊,關注長期必然是最核心的戰略方針。實際上,短期的即戰力補強,打進季後賽,目的也是為了提升球隊精神面貌,服務於球隊的長期發展。
那麼,用長期視角來看,現階段的老鷹欠缺兩點——特雷-楊適用的,並且可以長期持續運作的體系;以及穩定良好的球隊文化。
筆者認為,比起獨行俠,老鷹更應該走群策群力的路線,不需要迷信所謂的絕對大核。前些年的勇士已經證明了沒有絕對大核也能奪冠,「控衛無法帶隊奪冠」只是一則偏見。(有趣的是,2015年庫裡和勇士擊敗了擁有絕對大核的詹姆斯和騎士,在26年前,以賽亞-託馬斯和活塞也擊敗過擁有絕對大核的喬丹和公牛,而這兩位冠軍控衛綽號都是 Baby-Faced Assassin)
一星四射固然有它獨特的優勢,但這不是籃球世界裡成功的唯一路徑。
現在看來,擁有東契奇和波爾津吉斯,以及一眾3D綠葉的獨行俠,某種程度上是詹眉湖人的鏡像。有勇士血統的老鷹,則是三冠勇士的鏡像,而他們現在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庫裡」,那麼未來是不是要補齊「克萊」和「追夢」,還有「杜蘭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