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換心報答兒時養育之恩
記者 李文華
這4年多來,每天早上,何偉祥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來到大伯何漢球的房間,將沒有雙腿的大伯抱上輪椅、推出房間,接著打來水給大伯洗臉、刷牙。
何漢球雙腿被截肢4年多時間,他的侄子何偉祥每天給他穿衣服、洗澡,端屎倒尿,如同親生兒子一樣精心照顧,用孝心和孝行感染著周邊的人。
大伯被截肢後坐輪椅的4年多時間,侄子何偉祥每天精心照料。 記者 李文華 攝
何偉祥是德慶縣高良鎮都洪村村民,今年33歲,他每天精心照顧大伯何漢球,將老人的房間收拾得乾淨整潔,讓近日前去採訪的記者聞不到一點異味。
何偉祥的鄰居何漢森告訴記者,何偉祥不是為了接受記者的採訪,才突擊清潔他伯父的房間的。他的伯父被截肢4年多來,他每天都要打掃、清理大伯的房間,讓老人居住在一個乾淨的環境裡。
都洪村委會副主任郭夥華說:「何偉祥知恩圖報,是個孝順的小夥子。他像照顧父親一樣照顧大伯的孝行,值得社會弘揚和年輕人學習。」
何偉祥說,他之所以如此孝順大伯,是要報答他的養育之恩。
何偉祥告訴記者:「大伯家庭貧窮,沒有結過婚,一直跟我的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一起生活。」
1983年、1985年,何偉祥的爺爺、奶奶先後去世,他的父親因為跟大哥何漢球自幼一起長大,兄弟倆感情較深,一家人還是生活在一起。何漢球和弟弟、弟媳埋頭苦幹,在山上種植玉桂,1987年用賺來的辛苦錢蓋起新房。
1991年,何偉祥的父親因病去世,扔下了何偉祥兄弟倆,「那年我哥哥10歲,我只有8歲。」
何漢球代替已故的弟弟撐起了一個家,幫助弟媳將何偉祥兄弟倆拉扯成人。
何偉祥至今還記得大伯養活兩個侄子所作的奉獻,「大伯每天都在山林、田地裡幹活,一年到頭都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大伯外出幫朋友幹活,別人送給他幾個蘋果,他自己捨不得吃,一定要拿回家給我和大哥吃。」
2003年,何漢球已經70歲高齡,他的兩個侄子已經長大成人,「我覺得自己大功告成,準備到高良鎮敬老院養老,但是侄子何偉祥堅決反對。」何漢球說。
何偉祥說:「大伯把我和大哥養大成人,我們一家人和大伯一起生活多年,相處得很融洽,從來沒發生矛盾,我們一家人捨不得送他去敬老院。大伯年老力衰,我們就送他去敬老院,別人會認為我們過河拆橋,這種事我們堅決不能幹。」
時間轉眼來到2012年5月,何漢球的雙腿因為血管瘤必須截肢,否則性命難保。何漢球雖然已經購買了醫保,可以報銷大部分醫療費,但是收入不高,沒什麼積蓄支付個人部分的醫療費。
何漢球還擔心自己被截肢以後無人照顧,他左思右想以後作出了一個痛苦的決定,「我已經79歲了,不截肢了,免得拖累侄子何偉祥一家人。」
何漢球沒想到他的決定遭到何偉祥的堅決反對,「阿祥流著淚拉著我的雙手說,您沒有雙腿,我們可以照顧您的生活,我們不能眼睜睜地看著您死。」
何偉祥對大伯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又點燃了何漢球求生的希望,他接受了截肢手術。
何漢球剛截肢沒多久,何偉祥的兒子就出生了,家庭負擔再次加重。由於何偉祥夫婦生活在貧困的山區,就算他們夫妻倆拼命幹活,換來的收入還是難以改變貧困的家境,何偉祥經常找親戚朋友借錢,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我就算自己不吃,也不能讓大伯挨餓。」
何偉祥擔心大伯坐在輪椅上悶在家裡會憋出病,他經常會和大伯外出散心。
由於何偉祥家的門檻較高,輪椅不能通行。何偉祥每次和大伯外出玩耍,都會先將輪椅搬到室外,接著將大伯背到屋外放到輪椅上,然後推著大伯到鄉親們的家裡聊天,到村前小河旁聊天,「我經常跟大伯回憶我小時候和他相處的故事,大伯經常哈哈大笑,我心裡也很開心。」何偉祥說。
辦溫暖人心的報紙-
周一到周五準時與您相約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吧麼麼噠
(づ ̄ 3 ̄)づ
今日網編 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