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紛紛將新科技賦能的目光投向傳統製造業時,又有多少人知道,機械化、智能化、無人化正成為養殖業標配。日前發布的2020胡潤百富榜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成為佐證:百富榜排名前十的大佬中,包括馬雲、丁磊等人在內,多位網際網路大佬都「不務正業」當起了「豬倌」,開始布局養豬產業。在青島,新希望、牧原、正邦等行業巨頭競相布局,這些新技術賦能之下,青島的養豬模式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
人進豬場被嫌「髒」
近日,記者來到萊西市新希望六和農牧有限公司。該項目自2019年動工以來,已在萊西市夏格莊鎮崔家莊村、院上鎮丁家莊村、河頭店鎮松旺莊村建成3座母豬場,在崔家莊村建成1座育肥場,預計全面投產後可實現母豬存欄36000頭、育肥豬24000頭。此外,項目另有一座母豬和育肥配套豬場正在建設中,規模為6750頭母豬+60000頭育肥豬。項目整體設計產能為年出欄200萬頭育肥豬。
動輒上萬頭的體量,如果是傳統養豬模式,每天只是投餵飼料、水等基本物資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更不要說其他工作了。在新希望六和的新型豬場,自動化投餵只是入門級技術。通過裝料量達22噸的料塔,飼料和水都可以通過特定管道直接輸送到豬舍內,飼養員只需按動一個按鈕就可以完成飼喂。「新技術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養殖效率,我們這裡一個人就能飼養1130頭豬。」新希望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一名合格的飼養員要對自己飼養的每一頭豬都了如指掌。但上千頭豬的體量,要通過傳統方式清晰辨識難如登天。新希望六和董事長劉暢揭秘了公司重倉「未來」的一系列新科技,對每一頭生豬的精準管理只是其中一環。在新希望六和的養殖基地,如軌道測溫機器人、智能保溫設備、「鏟屎機器人」以及「人物車智能追蹤和消洗設備體系」等大數據和智能養殖技術均被大量運用。
以生豬辨識為例,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手持智能終端內的慧養豬2.0系統,這裡儲存著豬舍內每一頭豬的檔案,通過該系統,飼養員就可以精準管理每一頭豬,「哪頭豬該配種了或該孕檢了,只需掃一下碼就能知道。將來還可以接入可追溯系統,消費者買來的肉,來自哪個廠,甚至哪頭豬,掃碼後一目了然。」
良好的豬舍環境是「二師兄」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新希望六和的新型豬場,被嫌「髒」的不再是豬,而是人。外部人員進場需要經過72小時的外部隔離,3次換衣,兩遍消毒,一次洗澡方可獲準,且隨身衣物需要全部留在豬場外。
通過引入智能環境控制系統,新希望六和為「二師兄」們營造出比人都「精細」的生活環境,所有生豬都住進了「空調房」。豬舍內的溫度、溼度、風速等全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確保豬群一直生活在最適宜的環境中。值得一提的是,豬舍內還安裝了「空氣淨化器」,通過國際領先的空氣過濾系統,可以將大多數通過空氣傳播的細菌與病毒阻隔在豬舍外,部分區域更是達到隔絕PM2.5的程度。
豬糞7天成有機肥
據業內專家評估,一頭豬產生的汙水,相當於7個人的排汙量;而一座規模化養殖場排汙量,則不亞於一個中型工業企業。要知道,養豬與環保,一頭是「百姓生活」,一頭是「美麗家園」,在這「兩難」之間求「兩全」,成為行業大佬們不得不直面的難題。
這個問題,在新希望六和青島基地被妥善解決。通過變廢為寶,新型豬場內的糞便、汙水等被轉化成沼氣、有機肥、可灌溉水等,分別被用於豬場的日常運作及周邊農田的生產。
「我們的豬舍通過幹清糞工藝,實現了糞尿分離,比傳統工藝要節省用水30%,還可以縮短豬糞在豬舍內的停留時間,減少惡臭氣體排放。」新希望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汙水及糞便的處理工藝。
在新型豬場,去除汙水內的固廢后,剩餘汙水將通過厭氧反應釐清其中的懸浮物等汙染物,繼而進入反應池進行好氧處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沼氣經提取後可作為豬場內的生活燃料,而剩餘的汙水再次經臭氧消毒等多重處理,便可達到畜禽養殖業汙染物排放標準與農田灌溉水質標準,用於對豬場周邊農田的灌溉。
而對於糞便等固廢,通過豬舍內的自動清糞系統,可將糞便收集到發酵車間,在自動控溫系統維持下,以50攝氏度以上的溫度,在密閉罐體內經7天左右發酵,有機物被分解、水分降低、病原菌和雜草種子被殺滅,最終出料可達到有機肥的標準,就地、就近還田。
「現代化養豬不應是從前臭烘烘、鬧哄哄的樣子,我們的生豬生態循環養殖,既彌補了生豬供給不足,又發展了綠色農業。」新希望相關負責人這樣說。
文章來源:青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