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從贛東北遷來武昌縣清水潭已四百年了,清水潭對溪港是我的故鄉。祖上最先是在南山的柯近溪落腳,谷歌地圖上標著柯金雞即是這個地名的衍生。山林生活清苦,又遷居南山腳下譚橋的下橋頭。
談橋街(譚橋)是清末明初的古道,譚橋有兩座石拱橋,東邊是下橋頭對溪港,西邊是上橋頭,連接金牛鎮。從金牛街到譚橋街--何錫鋪--草坪街--姜橋街(或棲儒橋街)--馬叫街,徒步可抵達大冶墈頭。驛站的地位,導致了談橋街的繁華:青磚黛瓦石板街,兩側店鋪林立。除了南貨北貨、小百貨,還有土特產收購(主要是薴麻、桐油、豬鬃、豆餅)。竹篾店鋪、陶瓷店鋪、鐵器製作所一應俱全。不得不提一下,譚橋有中醫世家柯清如家族,譚橋街上最氣派的房子就是他家的。豆腐坊很多,最有名的是黃繼舉家,他的千張皮子工藝最好:「散花洲的蘿蔔巴河的藕,黃繼舉的皮子果城裡的粑」,能與之齊名。
上橋頭
中醫柯清如家的大宅子
靈鄉一帶春節必備的年貨是做千張,又稱皮子,宴席稱皮子席:兩碗堆尖的譚橋皮子先上桌,可以開席了,隨後的菜慢慢來。這譚橋的皮子由於製作工藝和水質的原因,竟然比其他地方的千張皮子好吃一些,有股天然的豆製品清香。其實就是嫩漿皮子,豆漿點成豆腐腦有老嫩之分,用嫩漿澆的皮子口,感要好一些。做菜時,先用水燜幹,放豬油,點綴些青青的大蒜葉。譚橋皮子煮起來是一團團,筷子夾起來便一絲絲,韌勁十足!比起金牛千張來,要厚一些。老家的味道偏鹹,沒有雞精味精的時代,只能用高湯提鮮。高湯不常有,放點臘肉肥肉熗鍋,炊煙飄過幾條街,也是獨特的韻味。
每到臘月,村民在路上相見,互相問候,「吃了麼?」改為「年貨辦好了?你家辦了幾桌貨?」答曰「三桌貨」對曰:「你家辦的甚(盛)!」這裡的辦年貨的豐盛,以做千張皮子的多寡來衡量,富裕人家可能要做二十桌貨,清貧人家辦一兩桌貨。一桌貨,指用20市斤黃豆來加工千張皮子,大約50把,每把千張10張,同理20斤黃豆加工出來的豆腐或者乾子也稱一桌貨。當然要付加工費給豆腐坊。主家為了節省,自己帶一捆茅草柴來燒漿。豆腐坊的師傅把嫩漿(豆腐腦)澆在一個木匣子裡,匣子裡是一層厚棉布,澆一層蓋一層,層層疊疊,最後加蓋木板,用石塊作重錘吊著,連上一個槓桿擠壓木匣子裡的水分,壓制千張的過程,木質機械還會發出嘎嘎的響聲。然後取出木匣子剝下一張張皮子,10張捲成一把。奇怪的是,豆腐在譚橋被稱為菜乾子,那(豆腐)乾子呢,叫香乾子。那時的豆腐都是用布包出來的,一塊塊包,非用刀來切。
印子粑模具
木匠工具
小米擴大機(明家衛東是這麼說的)
陳師甫有個兒時玩伴,叫「健來」大名緒雲,近視眼,後來做了老家的小學教導主任。他對我很好。有年臘月,我隨他去楊柏洪閔家的豆腐坊,他家做貨。豆漿點成豆腐腦後,他母親給了他一碗,也給了我一碗,那是我第一次喝豆腐腦,很稀奇,放上白糖又甜又香,滑溜溜的,喝完全身舒坦,暖洋洋的。直到來大冶上一中做走讀生,父母會給我早餐費兩毛,才可以在國營食堂喝一碗豆漿或者豆腐腦,吃兩根油條或者面窩之類。
據大伯說,爺爺在抗戰勝利的那年去世了,大伯掌家開了一間雜貨店--復茂雜貨店,四伯做豆腐和糕餅,父親去省城念書。當時家境還比較富裕。但爺爺生前是個極節儉的人,嗜酒,吃熟蠶豆咽酒,捨不得放鹽,抗戰期間食鹽奇缺。爺爺每天自己吃不飽,也不讓家裡人吃飽,沒辦法,家裡人等爺爺睡熟後起來煮麵條,加上香乾子,大吃一頓去睡覺。只是苦了爺爺,五十歲左右就去世了,一生中在溫飽中掙扎。我想也就是春節家裡來客人才會有千張皮子待客吧。
譚橋的皮子席菜譜:燜皮子兩碗;紅燒肉(二兩一塊);芹菜炒香乾子;油炸豆腐果;豬肝糊;炒糯米圓子(糯米飯加豆腐捏成蒸熟,個大);心肺湯(現在沒有了)或豬下水湯;蘿蔔青菜;最後上全魚(不一定能動筷,主人不請,不要先吃,魚奇缺)。有錢人家才有雞鴨。我小時候很少在席上吃到雞鴨的。幾乎沒有牛肉,牛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耕田的。
滷乾子是如何煉成的?
滷香乾子,當然要選料,有天然豆製品香味的白乾子最好了。鍋裡放水,剛好淹沒食材。食鹽少許,鹹淡隨意,個人認為偏鹹好一些,利於保存。放入老抽上色,老紅糖一兩,酌情而定,太甜不符合本地習慣。料酒放一些,辛香料也可以放一些,紅辣椒切碎,再放一些花椒粒,王守義十三香少不了。中火煮熟就可,不要急於盛起來,讓滷料把乾子浸泡幾個小時,再撈出冷藏。為什麼有些人滷乾子有鮮味?沔陽師傅告訴我一個秘訣,滷水鍋裡面放一刀五花肉,讓肉皮代替也行,目的是豬肉的鮮味滲透到乾子裡面。如果幹子很厚,用菜刀劃口子,好入味。老話說了食不厭精,功到了自然成。
(金牛鎮東街的橋頭,有個老店,賣「手指幹」,一塊乾子劃四刀,不切斷,油炸後放入滷水裡煮,幾毛錢一塊,有段時間住金牛,就靠這食物下酒了。)
如果是南國風味,可以在滷汁裡加入酸檸檬水或梅子水,微酸,還有特殊香味,耐儲存,可以一試。
此文應金湖石應浩老二文先生之邀寫就
2015.09.13於大冶西橋
鳴謝老二文,部分圖片由老二文提供
長按二維碼關注露婭化妝品店公眾號,發現更多大冶人文地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