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01
平常心
作為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
同窗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落第為恥,吾以落第動心為恥。」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份氣魄似乎超脫物外,又似乎遙不可及。
王陽明告訴我們,秘訣不過三個字:平常心。
他曾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
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鑽牛角尖。
在名利場中奔波的現代人,是時候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2
光明心
嘉靖七年11月29日,王陽明自感不久於人世時,對他的弟子周積說,我要走了。
弟子聽到這句話淚如雨下,就問:「先生,您有何遺言?」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就是王陽明一生純粹內心的最好詮釋!
精神世界的法則是:你讓什麼佔領,你便是什麼!王陽明先生告訴我們的是:修一顆光明心,讓心中賊無處藏匿,內心自然敞亮、坦蕩而強大。讓光明佔領自己,你就是光明!
律心的根本目的是養顆光明心。《孟子·公孫丑上》有這麼一句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這句話是說,心懷光明、常思己過可以帶給人們一種道義上的勇氣,一個嚴於律心、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人,必然是一個無所畏懼的人。
人之初都有一顆光明心,只是在成長的路途中,有人為私利將光明的火種撲滅,讓光明的寶鏡蒙塵。要保持光明之火不滅,光明之鏡常新,就要時時反思自己,還需要多強迫自己。
03
放寬心
王陽明還曾說:「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憤怒等情緒,學會順其自然,不必過分在意,心體自然會廓然大公,實現本體的中正。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能以寬廣之心解決與人的紛爭,慰藉心靈,因此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人的心胸就像是一個人的翅膀,你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之所以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遇到很小的事情動不動就會生氣,往往是因為把自己的內心「囚禁」在狹小的空間,使自己無法釋懷,永遠無法放鬆和自由。
《道德經》中提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
如果我們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比作人生的最高境界,那麼淡定和豁達則是做人有氣度的重要體現。
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或失敗,有時取決於能否有一個好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為人淡定、心胸豁達也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體現。
只有心胸豁達、處世淡定的人才能冷靜地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以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
做人心胸豁達,有氣度,是深諳人生智慧的人,也是人生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