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守好三顆心,修好這一生!

2020-12-23 騰訊網

我們的心就是人生的方向盤,心之所向,就是人生的方向。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人生,關鍵就在於如何引導和掌握自己的心境。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

在王陽明看來,做事與做人,關鍵在於一顆心。身處滾滾紅塵中,守好自己的本心,方能過好這一生。

01

平常心

作為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

同窗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落第為恥,吾以落第動心為恥。」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份氣魄似乎超脫物外,又似乎遙不可及。

王陽明告訴我們,秘訣不過三個字:平常心。

他曾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

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鑽牛角尖。

在名利場中奔波的現代人,是時候找找自己的「定盤針」了。

02

光明心

嘉靖七年11月29日,王陽明自感不久於人世時,對他的弟子周積說,我要走了。

弟子聽到這句話淚如雨下,就問:「先生,您有何遺言?」王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就是王陽明一生純粹內心的最好詮釋!

精神世界的法則是:你讓什麼佔領,你便是什麼!王陽明先生告訴我們的是:修一顆光明心,讓心中賊無處藏匿,內心自然敞亮、坦蕩而強大。讓光明佔領自己,你就是光明!

律心的根本目的是養顆光明心。《孟子·公孫丑上》有這麼一句話: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子這句話是說,心懷光明、常思己過可以帶給人們一種道義上的勇氣,一個嚴於律心、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人,必然是一個無所畏懼的人。

人之初都有一顆光明心,只是在成長的路途中,有人為私利將光明的火種撲滅,讓光明的寶鏡蒙塵。要保持光明之火不滅,光明之鏡常新,就要時時反思自己,還需要多強迫自己。

03

放寬心

王陽明還曾說:「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對於憤怒等情緒,學會順其自然,不必過分在意,心體自然會廓然大公,實現本體的中正。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能以寬廣之心解決與人的紛爭,慰藉心靈,因此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人的心胸就像是一個人的翅膀,你的心胸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之所以很多人在生活當中,遇到很小的事情動不動就會生氣,往往是因為把自己的內心「囚禁」在狹小的空間,使自己無法釋懷,永遠無法放鬆和自由。

《道德經》中提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意思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

如果我們把「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比作人生的最高境界,那麼淡定和豁達則是做人有氣度的重要體現。

一個人的事業成功或失敗,有時取決於能否有一個好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為人淡定、心胸豁達也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體現。

只有心胸豁達、處世淡定的人才能冷靜地處理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以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

做人心胸豁達,有氣度,是深諳人生智慧的人,也是人生的成功者。

相關焦點

  • 守好五個字,修好一片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在這場修行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事,就是修心,只要你把心修好了,一切自然就都好了。修心在己,修心在心,從自己開始,從心出發,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把心修好,畢竟,我們才是一切的根源,而我們的心,又是我們的根源。那麼,我們如何從心出發?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幾件事「心狠」
    明代思想家,心學創始人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曾國藩、蔣介石等人對王陽明非常推崇,「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心軟之人一生窮」心軟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卻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
  • 王陽明一生只講這三個字:致良知
    王陽明的良知,從「心即理」出發,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擴展了良知的內涵和外延,從而在不同的時候有不同的表達。也正因為這樣,王陽明才說「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三、致良知的含義、條件及方法 致良知的含義:使我的良知推及擴充於事事物物。致,是良知之行。
  • 王陽明智慧:人生過半,守好4個字,下半生才有可能越過越好
    人到中年閱盡千帆,最難得的是心境,守好王陽明最重要的4個字,下半生才有可能越過越好「知行合一」是陽明心學的根本,也是王陽明一生貫徹追求的真理。「知」,並非是「知道」,而是指「良知」,內心的善念,即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道德感和判斷力。
  • 王陽明:不爭,才是人生大智慧,男人慾成大器,要謹記「三不爭」
    生活是公平的,要活出精彩,需要一顆奮進的心。以勤為本,以韌為基,儘自己的全力,求最好的結果,行動成就夢想,奮鬥成就人生。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從天堂墮入地獄,起落無數,磨難不斷。但王陽明卻始終沒有自暴自棄,最終悟出警醒後人的王陽明心學。王陽明因屢遭奸人侵害,被貶謫到龍場,歷經艱辛,卻安然無恙。這都是因為他能夠時刻保持著豁達愉悅的心情。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生在世,對這2件事上要「心狠」
    明代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曾說過:「心軟之人一生窮!」事實確實如此,心軟之人,遇事猶豫感性,往往只會將自己置於一個尷尬的窘境,不上不下,這樣總是下不定決心反抗,狠不下心拒絕。人生在世,一時心軟可以讓人看到你的慈善,可若是一世心軟,那旁人只會看到你的軟弱無主見,你自己也缺乏成功的堅定意志。長此以往,那心酸窮苦一生也只是必然的。故人生在世,在這兩件事上,不得不「心狠」!
  • 「千古第一等人」王陽明,一生有三立,學會受益匪淺
    不由大為好奇,開始領略他的一生,實在是令人驚嘆。很多人說,中華浩蕩文明史五千年,只有「兩個半」人能稱得上是極為罕見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可見其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有多深,直追孔孟。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
    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裡,估計早就被鬱悶死了,但是王陽明卻在生活中一直保持著積極樂觀的情緒。王陽明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人生智慧,現在仔細想一想,王陽明的心學,對於我們後人是精神支柱。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
  • 王陽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
    明代的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曾說過:聰明人,一生有「三不爭」,堅持下去,路才能越走越順。1.不爭面子王陽明說:「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久久自然有得力處。」面子是給別人看的,但日子卻是要自己過下去的。
  • 王陽明:能力不是唯一,男人慾成大器,需修煉好這12字心訣
    王陽明告誡世間人:欲成大器,需得修煉好這12字心訣。1、修心:堅定本心修心即進入一種平和的境界,不受外界幹擾,探尋自己的本心,堅定自己的本心。即使世間誘惑萬千,我心巍然不動。男人只有不斷地修心,才能練就鋼鐵般的意志。讓自己的內心強大到無堅不摧,那也就摒棄了很多雜念,做事自然也就十分會更加順利了。
  • 王陽明:12歲立志做「聖賢」,終身踐行五個法則,一生只做一件事
    事實上,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在於他的五個生活法則。這本由文化學者費勇所著的《做人:王陽明心學的真正傳習》,讓讀者看到王陽明的一生都在踐行這五個生活法則,一生成就一件事。本文,著重闡述三個法則。而這顆種子,就是立志。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自己從十五歲立下了學習的志向,而王陽明在十二歲就確立了「成聖」的志向。
  • 王陽明:避「懶」守「勤」,避「傲」守「謙」
    01 避「懶」守「勤」 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學習先要端正態度,王陽明所強調的態度就是「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不以聰明機警為高尚,卻以勤奮謙遜為佳選。在王陽明看來,只有具備這種態度,才有資格追隨於他,才有資格接受心學的啟發和洗禮。這其實已經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適用於勤學,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對這3件事心狠
    但是我國心學大師王陽明在自己的「陽明心學」中認為外界是自己內心世界的反映,幸福感源自人的內心世界,如果心幸福了,那麼人無論在什麼境況下,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更有人將他與孔子齊名,稱他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王陽明的心學成就不可小覷,他曾說:心軟之人一生窮,人到中年,要學會要對3件事心狠,今後的人生才能順風順水。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點。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這24個字便是王陽明提到的12種2字「心學」。
  • 老僧的點醒:只要守好這顆心,不必苦苦向外求,福報自來
    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煩惱和苦厄,誰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有福之人,好運常伴一生。生活中,很多人認為有福之人做什麼都能順順利利,去哪都有貴人相幫,而無福之人簡直喝涼水都能塞牙縫,處處倒黴。佛說過:「萬法由心,境由心轉。」這世間萬物是好是壞都取決於自己的心靈,只要守好這個心,不必苦苦向外求,福報自來。」
  • 王陽明: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
    雖然王陽明的出身起點並不低,但是他的一生並不太順利,早年因得罪宦官劉瑾而被打了40廷杖,之後被貶到貴州龍場做縣丞。王陽明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很多人生智慧,他的一生是堅定地、堅持的,也是特立獨行的!人這一世的智慧在於「心」,要認清自己,找回自己的心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別等50歲以後才知道
    人一生要遇到很多陌生人,有貴人,當然也有「賊人」,多如牛毛,而大部分「賊人」其實來自人們的內心,因為心中藏賊,看誰都像賊。因此這個世界上所謂的金錢、名譽只是神馬浮雲罷了,只有修心是最難的事情,明代的一哥王陽明早就悟透了這個道理,於是他將修心當作了一生的追求和摯愛,把青春歲月都奉獻給了心學。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三不問」,很多人50歲以後才頓悟。
  • 哲思|成年人的世界,要守好5個字
    守好五個字,修好一片心。餘生,願你活出更好的自己。01&穩王陽明說:「譬之樹木,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再去種根。」03&磨正德年間,王陽明在朝堂上遭到排擠,而他的父親恰巧也在此時病逝。一時間內外交困。王陽明說:「常人之心,如斑垢駁雜之鏡。
  • 王陽明一生的智慧精義,藏在《傳習錄》這兩句話中,參透福至心靈
    有人說,中國五千年來,只出來了兩個半聖人,第一個是孔子,這個不消多說了,古今公認的,第二個是王陽明,這個是今天說的重點,剩下的半個是曾國藩,這個爭議比較大,也不是今天的重點。今天重點說一下王陽明,開創心學,立德!一己之力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多次剿匪,生平無一敗績!這是立功!「知行合一」《傳習錄》,這是立言!
  • 王陽明:為什麼總是事事不順心,學會這三點,才能成為人生贏家
    王陽明:為什麼總是事事不順心,學會這三點,才能成為人生贏家王陽明在中國歷史上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這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王陽明一生的遭遇可以說是坎坷不斷,受盡折磨。因直言上書得罪了官宦,遭廷杖、入獄、被貶,後來又因功高蓋人而被妒忌,甚至被誣陷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