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鍾蜀黍 物種日曆
清晨,冷白色的山霧一點點褪去,世界仿佛從一片混沌中漸漸浮現,先是巨大的樹幹漸漸有了輪廓,泛著鮮紅的長條狀裂紋,點綴著地衣構成的斑駁黃色,如同龍象之足踏在鬆軟溼潤的山體上——不,這世界上永遠沒有一種巨獸能擁有直徑超過10米的巨足——我的視線隨著露出的那條輪廓往上,一直到雲霧深處,極目所見,才看到了暗綠色的樹枝和掛滿霧滴的葉尖折射的點點星光。
仔細看,左下角是個人類。圖片:鍾蜀黍
向四周望去,我已經置身在了一片霧中的巨樹森林之下,面前的一棵是它們暗紅色的君王,周圍同樣高聳入雲的美西黃杉、西黃松,不過是它的群臣。
這就是我第一次見到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時的場景,如同自然宗教般的身心強烈震撼,來自於這種巨物的高度和它的體量:目前已知還存活著的最大的一棵巨杉「謝爾曼將軍」,高度83.8m,胸徑13.3m,木材量接近1500立方米,加上厚達90釐米的樹皮,總重量達到2100噸——世界從古至今存活過的最大動物可能是藍鯨,重量大約是50~150噸,最大的巨杉趕上了15~40條藍鯨的重量。
這是我們星球上還存活著的最大的單體生命。
巨杉國家公園 Sequoia National Park,世界最大的巨杉「謝爾曼將軍」藏身於此。圖片:鍾蜀黍
2012年《國家地理》攝影師Michael Nichols用兩周時間,給一棵被稱為「總統」的巨杉拍攝了等身照。它是目前已知世界第三大的巨杉。圖片:Michael Nichols / 雜誌《國家地理》
北美巨大的樹
巨杉是巨杉屬唯一的物種,它的種加詞giganteum即取自於巨人giant,是「巨大」之意,屬名Sequoiadendron則與它曾經被歸入的北美紅杉屬 Sequoia同源——在過去的一些科普資料中,時常將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和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混淆。作為世界上最大和最高的兩種樹,又都生活在北美西海岸,而且中文又都帶著「杉」字,親緣關係也很近,混淆算得上情有可原。
成年巨杉的樹皮橘紅色,高而粗壯。圖片:鍾蜀黍
成年北美紅杉的樹皮暗紅,更高更瘦。圖片:鍾蜀黍
但其實只要你見到了一棵真實的巨杉和北美紅杉,會發現兩者外觀很容易區別:巨杉的樹皮橘紅色,高而粗壯,僅分布在加州境內,內華達山脈西側,分布海拔在1500m以上;而北美紅杉的樹皮暗紅褐色,更高更瘦,分布更廣,從加州北部沿著海岸向北可以一直到俄勒岡和華盛頓州,但海拔都在750m以下,貼近海岸,這也是coastal redwood(海岸紅杉)名字由來,現存的二者在野外沒有分布上的交集。
北美紅杉(綠)與巨杉(紅)的分布區域。圖片:Airbus A350 / wikimedia commons
巨杉的龐大表現在胸徑和體積上,成年巨杉普遍在60~80米高,最高達到94m,而相比之下,北美紅杉更細更高——世界上最高的樹是一棵被稱為「亥伯龍神」(Hyperion)的北美紅杉,高度達到了驚人的115m,而且目前還有近10棵北美紅杉高度超過了110米,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一直佔據著世界第一高樹的桂冠。
世界上最高的樹。圖片:Candide Gardening / flickr
巨大的視覺衝擊
但我們的視覺對於橫向的龐大更敏感,因為樹幹的粗壯,巨杉在觀感上給人的衝擊遠比北美紅杉更加強烈,早期到達北美西海岸的西方探索者也留下了更多更豐富的關於巨杉的描述。
兩棵巨大的巨杉。圖片:Aronlevin / wikimedia commons
中國現代植物分類學先驅胡先驌(sù)先生,也曾將北美紅杉的屬名譯為「桸(xī)楏(kuí)」,將巨杉翻譯為「大桸楏」,暗含比較之意,更有舊時科普讀物將巨杉半音譯半意譯為「世界爺」——其實它們都來自於同一個詞 「Sequoia」 (發音「席闊亞」),這是奧地利植物學家、語言學家斯特凡·恩德利歇(Stephan L. Endlicher)為紀念發明切洛基語音節文字的北美原住民銀匠塞闊雅(Sequoyah)而命名的。北美紅杉被探索者們叫做「Sequoia」,而巨杉則被稱為「Giant Sequoia」,甚至在著名的北美環保運動家約翰·繆爾稱為「King Sequoia」,透露著十足的偏愛。
巨杉國家公園。圖片:Brian W. Schaller / wikimedia
原住民一直與這些巨樹共存,直到1833年歐洲人才知道巨杉的存在,此後不斷有更大的巨杉被發現和伐倒,初期的開拓者對巨杉巨大的木材量自然饞涎欲滴,但很快他們發現巨杉的木質非常鬆脆,並不適合用作建築材料。有幾棵著名的巨杉被挖空成隧道,能過人甚至過車。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在小時候科普書上看到的那個樹洞能開車的兩棵巨杉,已經在1969年倒塌了一棵,另一棵倒塌於2017年。
巨杉中間可以挖出隧道。圖片:Boole22 / wikimedia
巨杉為什麼這麼大
每一個生命都和它所生存的環境密不可分。
有了足夠的高度才能提供足夠的體量,巨杉的龐大,脫胎於北美西海岸這一巨樹的故鄉,在這裡,最大高度超過80米的裸子植物有十種之多,居全球之冠。生活在巨樹森林裡的裸子植物幼苗,從發芽之後要在蔭蔽的環境中生長10~20年,達到一定高度獲得陽光之後,開始了數十至數千年的快速生長,一直到樹尖抵達70米以上的樹冠層。這種生長速度是驚人的,世界最大的那棵巨杉「謝爾曼將軍」,每年新增的體量依然相當於一棵18米高、直徑超過30釐米的大樹,而它已經將近2700歲了。
巨樹頂端的枝葉和生長組織離不開水分,就要靠蒸騰作用,而樹越高,水分輸導組織所要承受的負壓也就越大,這同時也需要環境提供充足的——不僅僅是能夠維持一棵樹存活的水分。北美西海岸正臨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將水汽源源不斷向大陸傳遞,而內華達山脈便成了一座聳立的「雨屏」——在春秋季,它截住了太平洋向東的暖溼氣團,逐漸抬升的山體將氣團冷凝,形成了大量的降雨和霧氣。
巨杉生活的地方常有霧氣,水分可以通過樹皮滲入。圖片:鍾蜀黍
在內華達山脈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也就是巨杉生存的區域,年降水量可達1300毫米,遠遠高於山麓的600毫米,更多的降水以霧滴的形式被樹葉、樹枝截獲,而巨杉鬆軟的樹皮讓水分能夠滲入,這大大減緩了輸導組織和根系運送水分的壓力。到了冬季,巨杉厚達70釐米的樹皮和組織中豐富的脂類足夠抵禦零下30度的嚴寒,而內華達山脈西側的豐富降雪也積蓄了春天生長所需的水分,與龐大體量不相稱的是,巨杉的根部紮根很淺,在地表延伸擴展,可以更好地吸收地表的降水。
巨杉的樹皮能夠讓水分滲入。圖片:ktjoan / inaturalist
然而,不僅僅是被動地適應環境,巨杉更可能是它所處在生境的主導者。
巨杉的「陰謀」
巨杉的壽命可以長達3200歲,成年巨杉的葉子短尖如同刺柏,球果大如雞蛋,但誰曾想如此龐然大物的種子重量不及0.01克,如塵粒一般。從隱介藏形到興雲吐霧成為地球現存最大的樹,也不過是它生命的一個瞬間。但是這麼小的種子是如何生長傳播出去的呢?
巨杉的葉。圖片:Daniel Fuchs / wikimedia
和很多裸子植物一樣,巨杉在成熟之後,會在靠近樹冠層的樹枝上結出雌雄「球花」——不同於開花的被子植物,它們並不是真正的花,是裸子植物孕育種子的結構,一層層的是變態的葉片——雄球花上產生花粉,以風為媒介落到雌球花的液滴上,再經過長達20個月的時間,雌球花發育成球果,種子成熟,而接下來數年甚至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種子都會安睡在球果之內,直到一場野火燃起,球果種鱗裂開,帶著微小翅膀的種子乘著烈焰騰起的風,飄到離母樹上百米遠的地方,靜待一場雨霧之後發芽。
巨杉的雄球花。圖片:Thereidshome / wikimedia
巨杉的球果。圖片:鍾蜀黍
這場野火併不是偶然的。
它落在地上的枝葉富含揮發性油脂,在夏季短暫的乾燥中,一切都在醞釀,直到被一道閃電觸發,整片巨杉林的地面被點燃了。成年巨杉那厚達70釐米的樹皮富含單寧酸,不僅防止黴菌入侵,更在這個時候抵禦住了地面的野火。野火讓球果開裂、種子散播,也燒盡了地面的灌叢和枝葉,灰分又給種子提供了礦質營養,巨杉林迎帶來了新生。
有時候,樹木也需要浴火重生。圖片:鍾蜀黍
野火和巨杉的關係被人們逐漸理解,上世紀60年代之後,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便開始在巨杉林中有意識地引燃,製造人工林火,經過40多年的監測,巨杉的幼苗存活與種群更新都顯著得到了提升。
在絕境煥發新生
今天的巨杉生活在內華達山脈西側的局限區域,但歷史上巨杉的生存範圍比今天要廣泛得多,近似巨杉的植物化石曾遠在澳洲、紐西蘭的白堊紀地層中被發現,它順利度過了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並在溫暖潮溼的新生代早期遍布北半球,但各地的巨杉與它的很多裸子植物親戚,包括中國的水杉一樣,被第四紀的大規模冰川運動所切割破碎滅絕,最終局限一隅。
巴黎的巨杉。圖片:Tangopaso / wikimedia
但這並不意味著巨杉只能適應於它今天所生存範圍的環境。在被西方探索者發現後的近200年間,巨杉種子也不斷被帶到遠方。巨杉可以在北歐適應零下32度的低溫;在英國,一群栽種於蘇格蘭南部的巨杉,經過了150年時間長成了56.4米高的巨樹;在澳洲,更多的巨杉活過了150年,它回到了數千萬年前祖先生活過的地方,並煥發著新生。
蘇格蘭的巨杉。圖片:Scanbus / wikimedia
雖然氣候變化造成的加州持續乾旱依然威脅著原生產地的巨杉的生長,但曾經最大的威脅——人類的持續砍伐壓力在更早之前就得到了緩解。
巨杉鬆軟的木材相比北美紅杉,對人類並沒有多少吸引力,因為龐大和粗重,砍伐巨杉時要做大量的鋪墊工作,即使如此,一棵巨杉倒下還是會損失至少50%的木材。即便如此,仿佛活成「廢材」的巨杉,在19世紀中期依然被人類砍伐了三分之一。
砍伐巨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圖片:wikimedia
到19世紀後期,由約翰·繆爾積極倡導推進的西部環保運動在整體上使得更多人知道了這種令人驚嘆的巨樹。1890年9月25日,美國第二個國家公園——巨杉國家公園成立。經過50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到1940年,金斯峽谷國家公園(或被稱為「國王谷國家公園」)成立,金斯河上遊的一系列礦產資源開發、大型滑雪場建設的議案也終於在60年代被終止。這些巨人終於獲得喘息的生機。
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作為木材白白燒掉。圖片:鍾蜀黍
每年都有很多人絡繹不絕來到這些巨樹跟前,而每個見過巨杉的人都不會忘記那份震撼,它們的價值遠遠超過作為木材白白燒掉。
願這些巨人和森林在任何動蕩中都安好,畢竟它們中很多已經活過了兩千年,見過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大部分人類故事。
原標題:《在「世界爺」面前,藍鯨也如此渺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