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
習近平同志在關於《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 這一論述非常重要,非常到位,說出了問題的本質。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非常注重吸收借鑑國外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必須認真總結我國的歷史經驗,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同時必須吸收和借鑑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管理方法。」十四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借鑑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經驗」,並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發展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針對當時有人批評股份制姓「資」不姓「社」問題,十五大指出,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這回答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定位問題。十四大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對於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直存在不同理解。一種理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另一種理解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可以不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我一直持前一種主張。我在1993年提出,所謂市場經濟,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國際化這個客觀需要,以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運行的形式和方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市場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般,社會主義條件是特殊。要從現代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出發來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又要符合國際慣例;既要實現充分的公平競爭,又要嚴格遵守市場規則。
國內外實踐證明,違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違背社會化大生產規律,違背市場配置資源,就會受到懲罰,資源就會錯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就會受阻。歷史經驗證明,處理好一般與特殊的關係非常重要。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不能讓資本主義獨享,我們必須吸收和借鑑,為我所用。所以,我們強調特殊的時候,不能否定一般。只是在吸收和借鑑一般規律的時候,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當前應著力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要大力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完善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的價格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幹預。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
財政資源的配置在很多方面和環節也可引入市場機制。這方面也有我經歷過的實例。南方某省為了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期間拿出100億元、每年20億元用於補貼。但這種行政性資金分配,一是缺乏效率;二是很難做到公平;三是容易滋生權錢交易,造成腐敗;四是資金無償使用,有去無回。所以,當時我向省委主要負責同志提出將財政補貼變為股權投資,引入專業化基金管理公司,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百億財政資金拉動千億社會資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個建議經過研究論證,得到了採納。實踐證明,從政府行政性配置資源轉為市場化配置資源,取得了良好效果:有利於科學管理,提高資金效率;有利於吸引社會資本,調動民間資金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性;有利於資金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現在,中央和地方各部門都有大量資金,如何通過市場化改革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收益,這是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應當研究解決的問題。
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情況下,如何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呢?總的說,政府應從創造財富的主體轉為創造環境的主體。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非削弱黨的領導。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部署,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這是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領導的具體體現,有利於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保證改革順利推進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各級黨委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把各項改革舉措落實到實處。
《 人民日報 》( 2014年03月2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