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
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改變單向「組織點名」選派黨建指導員做法,實行「雙向選擇」方式,履行「企業所需、個人同意、籤訂協議」步驟,委任43名優秀人才入駐40個非公企業、專業合作社擔任黨組織書記、黨建指導員,以夯實黨建基礎為主線,積極融洽企業與地方黨委政府及部門的關係,合理化解企業與當地農牧民群眾的矛盾糾紛,構建企地和諧,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案例展示:
2013年4月末的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冬的氣息久久不肯散去,但在赤峰銀港泰礦業有限公司電力專線施工現場,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工作場景,沒有部門的拖延和耽擱,沒有農戶的幹擾和阻攔,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順利完成了7000米電力專線架設任務。是「雙向選擇」駐企黨建指導員高勤化解了「冰封」的企地關係,他多次與供電部門、與地方黨委政府、與企業所在村村幹部、村民代表座談交流,順暢部門間關係,做通農戶工作,保證了施工任務。這只是阿魯科爾沁旗「雙向選擇」抓非公企業黨建創建企地和諧的一個小故事。然而,正是這一個個小故事,匯成了企業與地方、企業與群眾和諧發展的精彩畫面。
幾年來,一大批企業入駐阿魯科爾沁旗,一大批重點項目開工建設,為阿魯科爾沁旗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但是,由於有的企業主來自外地,人生地不熟,特別是礦山企業,相關手續不知該去哪個部門辦理;有的企業,企地關係緊張,影響了企業正常生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2012年開始,阿魯科爾沁旗開展了「雙向選擇」向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推薦黨組織書記、黨建指導員工作,形成了規範運行、高效服務的工作格局。
讓作風轉變「落地有聲」。改變原有「組織點名選派」做法,問計於基層,建立雙向互動機制,把具備較強溝通協調能力、服務群眾能力的部分旗鄉兩級科級黨員幹部、行業主管部門黨務幹部、離退休、提前離崗幹部、後備幹部和嘎查村、企業支部書記、黨員等優秀人才納入「全旗非公企業黨建工作人才庫」,強化與非公企業、與企業聯繫密切的黨委和行政事業單位、與政府分管領導和相關企業主管局的溝通,公布人才能力特點和專業特長,促成人才選擇企業、企業選擇人才的「雙向互動」,組織召開集中性「籤約」儀式,籤定「雙向選擇」協議書,頒發委任書,有18名黨組織書記、25名黨建指導員入駐40個非公企業、規模較大的專業合作社,在推進企業項目中,同步帶動了機關職能部門簡化審批環節,優化工作流程,轉變工作作風,使企業在項目審批、營業執照辦理等方面享受到了快捷、便利的服務。「長達四年之久的歷史遺留問題——阿旗鑫天山水泥集團有限公司一期、二期一萬多平米基本建設和生產線房產產權證辦理問題,僅利用一周時間就得到了協調解決」,成為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強有力證明。
化解企地關係緊張的「尷尬」。根據協議書規定,黨組織書記、黨建指導員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重點幫助企業協調內外關係、推進「兩個覆蓋」、發揮「兩個作用」,促進上情下達和下情上報,推動企業合法經營,健康發展。對發生群體性事件等重大事項不能及時了解和上報的,將取消其駐企資格並追究相關責任。工作中,針對企業和企業所在地群眾在徵用地等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利益摩擦和衝突的實際,積極做協調雙方關係的「中間人」,充當雙方矛盾的「緩衝帶」,架起了一座企業與地方、與農牧民溝通的橋梁。一批諸如「企業施工碾壓了老百姓的地」、「企業專用高壓線下牧民的樹被企業砍掉」等涉及雙方利益的「小」矛盾、「小」糾紛得到了有效化解,防止了激化和事態擴大。
共享企地和諧「碩果」。「踏實地為群眾做點事,才是對社會的最好回報」,駐赤峰敖侖花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張志剛說,「與農牧民做朋友,引導公司融入當地民風民俗,辦好事實事,得到了農牧民的認可」。從硬性指派到以「雙向選擇」推薦優秀人才進企業,提高了業主對黨建工作的認同感,推動企業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開展廣泛的企地共建活動:優先吸納當地農牧民就業,對困難群眾在就業上實施幫扶;協助嘎查村發展項目、辦融資,提高農牧民收入;支持人畜飲水、農村電網改造、道路維修、開展捐資助學,促進公益事業發展;加大對嘎查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的支持,豐富企業職工和群眾文化生活。「企業讓利,樹立了良好形象;百姓得實惠,優化了企業環境,推動了企業發展」,企地實現了良性互動。(蘇布達 郭智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