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協新一輪的限薪政策出來,關於限薪的優勢,很多人提到了在薪酬不高的情況下,可以促進球員留洋。
長期以來,很多球迷和媒體都把高工資看成是本土球員不願意突破舒適圈的一大阻礙。不可否認,中超聯賽的薪資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頂級聯賽的水準,球員的實力與薪水並不匹配。但問題在於,中超俱樂部的多數球員,除了恆大、上港、國安等幾個俱樂部的頂級國腳外,其他球員的工資其實並不高。
而像低級別聯賽中甲、中乙的球員,大多數的薪資更是工薪階層的水平而已。而他們為之付出的,是從小就開始的職業訓練,一旦他們退役,中國的體育產業鏈完全無法保障這些球員的正常生活。職業球員的退役年齡一般是在35歲,而且要建立在保證競技狀態的情況下。
所以,當我們的奧運冠軍要去賣金牌的時候,我們該質問的是當專業隊選拔這些運動員、消耗他們的青春之後,能否給他們足夠的保障?
我們看到海外球員的工資水平不高,但沒有看到他們完善的退役球員保障制度!而且,足球運動是高危的競技運動之一,很多受傷不但無法痊癒,還要留下嚴重的後遺症。請問,如果沒有高薪的保障,誰會去從事這項工作?誰有信心去從事這項工作?
另一方面,儘管中國足球並沒有取得成績,但不能因此否定球員們從小在職業隊到踏上職業聯賽所付出的努力。就像,你不能因為一個學生沒有考上清華就去否定他這麼多年在教育制度下承受高壓的辛苦。
真的有人以為,這些球員,哪怕個別挺著看著不那麼職業的肚子,在沒有過人之處的情況下可以在聚光燈下,可以在職業聯賽效力?
話說回來,真正要大刀闊斧限薪的是演藝圈,那些毫無演技的小鮮肉、穿著暴露的所謂花旦,稍微受點皮外傷就要曬出來求安慰的明星,動輒就拿幾千萬的片酬廣告費,這些人才是真正要去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