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羅嘉陽、Magic、興、張宇威、虎子球、pluto的讚賞。
雷阿倫是咱們這裡很多朋友非常喜愛的一個頂級投手,無論是他的跳投技術,還是他刻苦的訓練,還是他對細節執著的追求,都非常讓人敬佩。
而一直以來,在我2006年剛開始講解投籃教程,一直到如今,往往有很多朋友,對於自己投籃中出現的問題,會感到迷惘,會覺得自己力量不夠所以投不到三分,撥球不好是覺得手小,甚至胳膊短等等因素。
今天,我們借著雷阿倫在他的加入名人堂的演講中的一席話,搭配著我個人的一些經歷,來講解一下大多數情況的所謂天賦。
首先,我們來看雷阿倫的演講動圖:
我們都知道雷阿倫的跳投是頂級的,無與倫比,而當初,絕大多數人在評論雷阿倫的投籃的時候,都說「太有天賦了」。
然而我們卻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雷阿倫是怎麼樣的刻苦訓練的:
雷阿倫,是整個NBA裡面所有球員中,唯一一個採用跳投方式進行常規的三分訓練的頂級投手。
據早年有朋友在留言裡給我反饋,說雷阿倫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曾經提到過之所以這樣練,是因為職業球員的尊嚴。這一點在八九十年代確實是如此的,當時的球員,所有的空位三分投籃,不會像如今一樣採用庫裡等人的投跳方式來出手,而是一定會用跳投來投三分,哪怕命中下降一些,也一定如此,因為這是職業球員和業餘球員的分水嶺。
但即使是那個時代的球員,包括拉裡伯德這種傳奇投手在內,在平時訓練的時候,也是沒有人敢像雷阿倫這樣直接用跳投來練習的,一方面是這樣會消耗巨大的體力,一方面是容易加劇膝蓋的傷痛。
我個人曾在2012年左右,練習了一年多的雷阿倫是投籃,在這一年中,我每天都是直接採用了雷阿倫的跳投方式進行訓練的,而且主要都是三分球。在堅持了一年多之後,膝蓋疼到難以站立,最終改成歐文式慢慢恢復膝蓋。
這一點,我早年看過一段NBA相關視頻,其中提到美國球員在加入NBA之前,往往會做一個20萬美金的手術,這個手術,是把膝蓋內的一塊軟骨取出,這樣之後打球膝蓋就不會疼了。所以,單就用跳投練習投籃這一點,各位需要謹慎對待,我的建議是每天最多半小時就好了,常規練習還是以高級投跳為主比較好。
雷阿倫提到的我不相信天賦,其實我認為,這是NBA幾乎所有頂級投手們的心聲,包括喬丹,科比,麥蒂,庫裡,湯普森,歐文等等,無一例外都會這樣認為,因為如果不是如此,單靠天賦就好了,誰還需要苦練呢?
在我剛開始打球的時候,那時候我13歲讀初一,在籃球場測試摸高,距離籃板差了30釐米,然後同學笑我說沒有天賦,可別打籃球。然後,我當時體育考試,短跑跑了班裡倒數前五,也被人笑體育很差。
在這之後,我還是覺得籃球挺好玩,既然別人容易取笑,那我就不在學校練了,我每天放學以後回家去附近的高中球場練球。
當時正好我爸的一個朋友來家裡,以前是當兵的,說知道一個方法練彈跳,就是平時踩著一塊磚頭,起腳後跟,也沒說的很具體,我當時想,反正也不少塊肉,練練試試吧,於是,我堅持練了一個月:
一個月內,我堅持每天練習籃球,並且堅持練習彈跳。一個月後,我去同一塊籃板下面測試,居然神奇的摸到了籃板。於是我信心大增,繼續堅持練下去,在堅持了一年之後,我成功完成了我人生第一次灌籃:
在此之後,我的彈跳練習再也沒有停過,一練就是五年,六周休息一周這樣。也是從這之後,我在打球的這五年期間,幾乎沒被人封到過我的投籃,每次都完爆對手,淨彈跳始終保持在1米以上,一直到我高中畢業一次灌籃落地左腿骨折為止。
而在我打球最多的這段時期,周圍看到我籃球技術和彈跳的人,說的最多的,就是「看看人家這天賦」。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對於別人的評論,往往就不是很在意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們辛辛苦苦練球,別人上嘴唇一碰下嘴唇,一句天賦好就打發了。
而同理,我們回頭看看雷阿倫的技術細節,就可以知道,這其中很多,根本就不是所謂天賦可以做到的,根本是需要慢慢摸索才能掌握的。
比如雷阿倫的持球技術:
之前有過不少朋友問我,持球銜接投籃會很彆扭,導致命中下降。而我們看看雷阿倫這個持球銜接跳投的手法,在NBA中也是獨一份的。這無疑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因為大多數流行做法,是腰部持球直接做好投籃的起始動作,也就是開始壓腕,如下圖喬丹: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直接保持比較好的壓腕狀態和舉球線路,去完成投籃,讓投籃不容易變形。
而雷阿倫的投籃理念顯然和別人不同,從他經常說到Jump Shooting時候的驕傲口吻就可以看出,他非常在意跳投的跳本身。而如果你在意起跳,那麼,平衡和起跳的輕鬆,就是必須優先考慮的。
而如上圖喬丹的起手式,恰恰就是不那麼利於輕鬆起跳的。所以,雷阿倫為了起跳方便,直接採用右手和左手都在球的側面的持球方式,讓球在身體正中,以此形成最輕鬆的起跳。
然後在舉球過程中,一直到發力點,才完成壓球。
也是因此,雷阿倫的跳投的空中穩定性和平衡性,可以說是NBA歷史最高的。
而除此之外,雷阿倫也是我在NBA中,見過的唯一一個喬丹之外先後運用過軟手和硬手投籃的頂級投手。喬丹是從硬手進化到了軟手,和雷阿倫則是把軟手進化成為硬手,從高弧度進化為中等弧度。
首先看雷阿倫早年的軟手細節:
我麼可以看得很清楚,雷阿倫撥球結束瞬間的手型,是拱起的狀態,典型的彎曲手指的放鬆形態,是軟手典型特徵:
下面再來看下當時他的向上投:
我們可以注意,這基本是個平拍,而畫面中是一直能看到籃板上沿的,但是雷阿倫的中間的弧度最高點,是遠遠高出畫面頂端的。
而且出手後的右臂整體高度,也是極高的:
然後,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雷阿倫後期的跳投弧度:
弧度是沒有高過籃板上沿的,典型的向前出手。這種進化在NBA中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大家都知道高弧度的好處,而早期的雷阿倫很顯然也是練的高弧度,而之所以最終這樣改變,就只是因為他個人理念的需要,他要求一切給跳躍讓路。
而練過向上投滯空跳投的朋友就一定會知道,當你在最高點向上發力撥球的話,明顯會給身體一個向下的作用力,讓你加速下落,並且,向上投會更加費力。
所以,在經過長時間的練球取捨之後,雷阿倫非常有魄力的行人所不能行,反其道行之,改高弧度為低弧度,讓撥球更輕鬆,起跳更輕鬆,以此延長自己的跳投生命。不然一般到了生涯後期,大多數球員包括喬丹,都是跳不動了的。
而最讓人驚訝的,還是雷阿倫後期投籃的手型,居然由軟手改為硬手:
這樣做無疑會讓自己的關鍵球能力提升更多,但是相應的,確實會導致弧度進一步降低,球不會很轉,如下圖:
所以,相應的,空位三分的命中會降低。於是,也就有了之後一次雷阿倫關鍵時刻空位三分不進,被加內特埋怨的情況出現了。
但這樣改進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增強了三分球最大的弱項,穩定性,尤其是面前有人防守的情況下,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命中,於是,才有了熱火隊那次絕殺。被美國球迷稱之為「送給熱火第二個冠軍的投籃」:
而後,我們可以再來看下雷阿倫非常完美的直線撥球的手型:
以上所有這些,絕對都不是一句天賦就可以帶過的,這無疑都是慢慢投籃的練習積累當中,一點點的總結出來的。
所以,對各位持續在改進自己投籃技術的朋友,我一直非常想要說一句,別相信天賦,要對自己有信心,別覺得自己身體有問題,別覺得自己手小,別覺得自己力氣天生不夠,要知道,有很多9歲的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是可以投三分的。
這篇文章就寫到這裡,其實還有很多可以寫,但是已經寫太多了有些累。以後有機會我們慢慢寫,最後還有一個細節,那就是,以前我一直以為One Motion這個理念,是庫裡本人發現的,因為庫裡多次在他的教程提到。
但是這次我在看雷阿倫視頻的時候,在一個比較有名的視頻《Ray Allen and The Art of the Jump Shot》中,發現雷阿倫居然提到了一句shoot as one motion。
而雷阿倫和庫裡的關係又是非常好的,因為小時候的庫裡就經常跟著他爸爸看雷阿倫的訓練,藉此讓庫裡了解最頂級的投手是怎麼練習投籃的。我估計庫裡也是從雷阿倫這裡,了解one motion概念的。但實際上,雷阿倫本人卻並不是真正的one motion,他發力點是經常停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