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農曆三月十五),一年一度的苗族同胞的盛會「蘆笙節」在轄區青林鄉海發村如期舉辦,又恰逢「五一小長假」期間,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了轄區群眾和休閒度假的遊客蜂擁而至。為切實提高廣大機動車駕駛人的安全意識,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酒後駕駛交通違法行為,有效預防和遏制因酒後駕駛引發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
5月3日,水城縣大隊創新思路,廣築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平臺,借民俗活動開展拒絕酒駕宣傳,積極倡導「開車不喝酒、酒後不開車」的安全、文明交通理念。
當日上午11時,水城縣大隊教導員陳洪、中隊長劉亞蘭帶領民警、協勤員一行5人在第八屆青林苗族蘆笙藝術節活動現場通過發放交通安全宣傳資料、懸掛交通安全標語、擺放典型交通事故展板、設置臨時展臺、現場測試等方式積極開展主題為「珍惜生命、拒絕酒駕」的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
在活動中,教導員陳洪將提前準備好的白酒、啤酒、飲料等測試材料擺在展臺上供群眾自願「品嘗」測試。一名參加「蘆笙節」的王先生首先測試,他喝下一瓶450ml的「山城」啤酒後,民警分別在1分鐘和20分鐘後兩個時間點讓他通過酒精測試儀吹氣測試,儀器數據顯示他體內酒精濃度分別為230mg/100ml和150mg/100ml,前後呈現酒後和嚴重醉酒兩種測試結果。針對現場圍觀群眾發出「你們交警的這個測試儀是不是不準確?」的質疑聲,中隊長劉亞蘭現場向群眾解釋:因為飲酒後酒精還殘留在口腔內,立即吹氣的話,測出酒精含量就會較高,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測試,測出酒精含量就會相應的降低。隨後,民警還向大家介紹了什麼是「被酒駕」:跟喝酒不一樣,在查酒駕時,如果司機提出自己吃過例如豆腐乳、荔枝等含有酒精的食物,一般會等20分鐘之後再進行酒精測試,但這種「被酒駕」的情況不多見,即便是駕駛員口內有酒精也會很快揮發。但真正飲酒後開車的,有些人以為靠大量喝水、嚼口香糖等就可以逃避處罰,實際上這些做法根本無法降低體內的酒精含量,仍然會被測出是「酒駕」。除了吹氣測試外,對於涉嫌「酒駕」交通違法行為提出異議的,交警部門還會抽血檢測,最終結果以抽血檢驗為準。
(圖為互動式宣傳教育)
水城縣大隊開展此次「珍惜生命、拒絕酒駕」主題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共出動警力5人,車輛1輛,發放各類交通安全宣傳資料1000餘份,懸掛交通安全宣傳標語3條,擺放交通事故展板8塊,宣傳教育群眾200餘人,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酒駕的嚴重危害,時刻警醒駕駛人牢記交通安全法律法規,遠離「酒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