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子曰君子無所爭章」

2020-12-23 湯殷權論語講義

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翻譯】孔子說:「君子對什麼都不爭。要說爭的話,那也就是射箭了。射箭之禮:三揖三讓,而後升堂;射禮完畢,同射者一起下堂,勝者向不勝者作揖、敬酒。如此之爭,也是君子之爭。」

【注釋】射:大射之禮,(雙雙)三揖而後升堂

揖:作揖,古代的拱手禮

讓:不爭,盡(jǐn)著旁人

升:登上平臺。射禮在臺上,比賽射箭的兩人需要登上臺階進行比賽

下:與「升」相對

講義: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君子天下之爭。

二、無所爭,要在心上體會。

心體有一毫不淨(指私心雜念),便伏著個計較之根。君子乃成德之人,無私無欲,心平氣和,儀容恭遜,哪裡有的緣由?

三、「必也射乎」,是孔子舉一看似爭的例子,來說明君子無爭

在外人看來,射箭就是爭,總得爭個輸贏吧?但「揖讓而升,下而飲」,「讓」正與「爭」相反,說明君子本無爭心。結果雖有勝負之形,而終不失雍容之雅,其爭,仍然是君子之爭,而非小人的血氣之爭

再者,古代之射禮,射以觀德,是通過射禮來觀察一個人的德行的。《射儀》:「失諸正鵠,還求諸身」,求以辭養,不為爭勝以恥人。又曰:「射,仁道也。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心不正,則射不中;氣不和,則射不中;形不端,則射不中。故通過射箭,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心、氣、舉止。王陽明有篇小文章叫「觀德亭記」(附後),可以作為解說。

體育比賽也是如此。體育的本質,是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毛主席和周總理提出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正是體育精神的實質。

而今,由於有名利在其中,體育也就變成了「比賽第一」,為了取得名次、取得獎金,互相競爭,拼搶,跟戰爭似的,甚至使用陰招傷人,使原本的體育精神喪失殆盡。

這張圖是2017年在西班牙舉行的自行車賽中,車手埃斯特萬在距離終點只有300米時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車跑向終點。令在場觀眾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他身後的競爭對手納瓦羅拒絕超越,慢慢地跟在爆胎的埃斯特萬身後!後來,取得冠軍的埃斯特萬想把獎牌送給納瓦羅,但遭到了納瓦羅的婉拒,理由是:自己不想在快到終點時超越一個爆胎的對手取勝,這樣是不道德的。人生的路上,有時候比的不是冠亞軍,而是胸懷與境界

這才是原本的體育精神,是「君子之爭」。

四、君子為何無所爭?學者必須清楚其中緣由,這是學習的重點。

無爭,是君子外在的行為表現,比如「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等等,君子對人對事總是禮讓的。根本原因在於君子無私,他只有一顆公心。正如孔子所說「志於道」,「無意,勿必,勿固,勿我」,「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等等。無私、無我之人,有何可爭

這正是學者要學習的根本之處,修煉、修養也正是要修這些東西。

那麼,君子到底有沒有可爭的東西呢

學透之後就會知道,君子也有所爭。他們爭德行爭道義爭禮讓,他們「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們是要爭的,所謂「上殿相爭如虎,下殿不失和氣」,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胸懷。

不明理者,皆以為他們是在爭。而恰恰正是在這樣的「爭」上,見出個君子來。這樣的「爭」,實際還是「無爭」。「其爭也君子」,正是此意。君子之爭者,禮義也,仁義也小人之爭者,血氣也,名利也

所以要分清爭的目的,若是為我、為己之爭,那就是「爭」;若是為國、為民而爭,那就是「無爭」。

現代人的現代病如此之多之雜,人們如此虛偽浮躁,誰說其原因不是「爭」來的?

五、他山之石

李顒《反身錄》:世間多事,多起於爭。文人爭名細人(瑣碎之人,小人)爭利勇夫全功藝人爭能強者爭勝。無往不爭,則無往非病。君子學不(追求)名,居不謀利,謙以自(養),恬退不(自誇),夫何所爭?

呂留良《四書講義》:君子無爭,不是故尚高雅,以天下本無可爭耳。

陸隴其《松陽講義》:今日講這章書,須要自省胸中有一毫勢利否,有一毫矜傲否?這一毫不要看小了他,這便是敗壞世道之根,這便是君子小人之(區別),須猛力拔去,斬盡根株。世間有一等人,惟知隱默自守,不與人爭,而是非可否亦置不論。此朱子所謂謹厚之士,非君子也;有一等人,惟知閹然媚世,將是非可否故意含糊,自謂無爭。此夫子所謂鄉愿,非君子也;又有一等人,激為高論,託於萬物一體,謂在己在人,初無有異,無所容爭。此是老莊之論,亦非君子也。不可不辨

《傳》曰:作法於(正,直),其猶貪。作法於貪,將若之何?」君子於此可以觀世變矣,而世故以為文明先進也。鳴呼!豈其然哉!豈其然哉!

六、閱讀材料:《觀德亭記》(王陽明)

君子之於射也,內志,外體,持弓矢審固,而後可以言,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於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於其心,故君子之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於其心者其動妄,蕩於其心者其視浮,歉於其心者其氣餒,忽於其心者其貌惰,傲於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

君子之學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時而理心純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揚)、負而不馳(鬆懈),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於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作《觀德亭記》。

(待續)

相關焦點

  • 湯殷權《論語》講義:《學而第一》篇「子曰君子不重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翻譯】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則能遠離鄙陋和淺薄,以忠信為主,不親近和學習人們不如自己的地方,有過錯不怕改正。」
  • 一起學《論語》3.7 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3.7八佾篇——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馬融曰:多算飲少算,君子之所爭。(勝者飲不勝者)《論語註疏》曰:此章言射禮有君子之風也。君子之人,謙卑自牧,無所競爭也。君子雖於他事無爭,其或有爭,必也於射禮乎!射禮於堂,將射升堂,及射畢而下,勝飲不勝,其耦皆以禮相揖讓也。射者爭中正鵠而已,不同小人厲色援臂,故曰「其爭也君子」。
  • 湯殷權《論語》講義:《八佾第三》篇「或問禘之說章」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含蓄而又明白地說明「禮」對於治理天下的作用。《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第四十三》子路問於孔子曰:子路問於孔子曰:「魯大夫練而床,禮邪?」孔子曰:「吾不知也。」子路出,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子貢曰:「女何問哉?」子路曰:「由問魯大夫練而床,禮邪?夫子曰:『吾不知也。』」子貢曰:「吾將為女問之。」子貢問曰:「練而床,禮邪?」孔子曰:「非禮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攻乎異端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翻譯】孔子說:「致力於異端之學,對為政是有害的。」【注釋】異端:《集注》:非聖人之道而別為一端。《論語指月》:古今只此一理,聖賢只此一路,理會得同底一端,則凡異此者皆為「異端」。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欲人正學術,以維持世道人心之意。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溫故而知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翻譯】孔子說:「溫習學過的,並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為師範了。」講義:一、《論語指月》:此章為學者厭常作輟而發,意重「知新」,然卻由「溫故」中來。凡道理見聞一遍,尚非吾所有,「溫故知新」方有真得處。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吾與回言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翻譯】孔子說:「我與顏回說話,他總是只聽而無問難,像是很愚笨的樣子。《論語》中,顏回講「無伐善,無施勞。」曾子稱讚顏回說:「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指顏回)嘗從事於斯矣。」《弟子規》雲「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論語.鄉黨》「孔子於鄉黨,恂詢如也,似不能言者。」
  • 讀論語: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 論語八佾之君子無所爭
    5.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爭。】揖讓而升,下而飲。【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讓而相飲。】其爭也君子。」【馬曰:多筭飲少筭,君子之所爭。】【鳳麟按:謂競爭之前行禮,既爭之後行禮,勝者對負者行禮。君子之爭,爭的是本事,不爭的是閒氣。】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曰人而無信章」
    【原文】2.22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翻譯】孔子說:「人如果不講誠信,我不知道他怎麼立於世上。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立心誠實之意。這裡的「信」不指言語,就心上說。二、輗軏就是關鍵。
  • 《論語》晨讀,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無……,必也……」是一種句式,論語中凡數見。論語中之「必也」,大概有兩義。「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八佾6」,「何事於仁,必也聖乎——雍也28」,「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子路21」,「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子張17」,這些章裡面的「必也」,都是前置有個否定的判斷,然後表示讓步語氣,意思是「如果非得要……,那麼……」。另一種情況是,「子曰:聽訟,吾猶人也。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夏問孝章」
    湯殷權《論語》講義(原創)【原文】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翻譯】子夏問孝於孔子。孔子說:「孝,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做到這一點很難呀。講義:一、此章強調人子對父母要有愛,用心之愛。二、上一章「子遊問孝」,孔子強調「敬」;此章「子夏問孝」,孔子強調「愛」。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孔子說:君子不爭強好勝,如果有那就是射箭了,登臺前作揖謙讓,下臺後舉杯同飲,這種爭也是君子之爭。】孔子拿射箭舉例說明君子之爭,射是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而且在當時社會,精通六藝是一個人有才能的標準之一。拿掉案例,這句話可以簡化成「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 一起學《論語》3.1 八佾篇——八佾舞於庭
    >3.1八佾篇——八佾舞於庭【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本章與次章,皆責季氏與三家,非責魯君。 【先賢精義】馬融曰:魯以周公故,受王者禮樂,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廟舞之,故孔子譏之。(《論語後錄》認為此處「季氏」當指「季平子」。)
  • 《論語》求知|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其爭也君子」
    【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1)乎!揖讓而升(2),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注釋】(1)射:本義為射箭。此章所講應當指大射。(2)揖讓:賓主相見的禮節。互相拱手行禮,向對方表示的尊敬。射禮行於堂上,比賽升堂時,賽完下堂時,都要相互揖讓行禮。不論勝負,下堂後都要飲酒相祝。【譯文】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麼可爭的事情。如果有所爭,一定是比箭吧!
  • 《論語》精華|君子無所爭,其爭也君子
    子曰:「嗚呼!曽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八佾》譯註: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他去祭祀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唉!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懂禮數嗎?」註:旅,祭祀山。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比孔子小29歲。救,解救他不犯錯誤,意阻止。解析:只有天子和諸侯才能祭祀像泰山這樣的名山大川,季氏只是魯國大夫,去祭祀泰山是僭越禮數的。
  • 湯殷權《論語》講義:《為政第二》篇「子張學幹祿章」
    過失悔:後悔講義:一、此一章書,是孔子教人以「根本之學」。《論語·憲問》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子張》子夏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摘自:《論語·八佾第三·第八章》原文:子曰
  • 《論語·八佾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注釋】▲射:射禮。射禮有大射、賓射、燕射、鄉射四種。【譯文】孔子說:「君子沒什麼可爭的。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在射禮上爭一爭。雙方互相揖讓上場,結束後再互相揖讓下場,失敗者被罰飲酒。這爭也是君子之爭。」
  • 有名之堂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八佾篇第三 【原文】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國學經典—論語第三篇《八佾第三》,文章最後帶譯文
    論語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