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翻譯】孔子說:「君子對什麼都不爭。要說爭的話,那也就是射箭了。射箭之禮:三揖三讓,而後升堂;射禮完畢,同射者一起下堂,勝者向不勝者作揖、敬酒。如此之爭,也是君子之爭。」
【注釋】射:大射之禮,耦(雙雙)進三揖而後升堂
揖:作揖,古代的拱手禮
讓:不爭,盡(jǐn)著旁人
升:登上平臺。射禮在臺上,比賽射箭的兩人需要登上臺階進行比賽
下:與「升」相對
講義:
一、此一章書,是孔子以君子止天下之爭。
二、無所爭,要在心上體會。
心體有一毫不淨(指私心雜念),便伏著個計較之根。君子乃成德之人,無私無欲,心平氣和,儀容恭遜,哪裡有爭的緣由?
三、「必也射乎」,是孔子舉一看似爭的例子,來說明君子無爭。
在外人看來,射箭就是爭,總得爭個輸贏吧?但「揖讓而升,下而飲」,「讓」正與「爭」相反,說明君子本無爭心。結果雖有勝負之形,而終不失雍容之雅,其爭,仍然是君子之爭,而非小人的血氣之爭。
再者,古代之射禮,射以觀德,是通過射禮來觀察一個人的德行的。《射儀》:「失諸正鵠,還求諸身」,求中以辭養,不為爭勝以恥人。又曰:「射,仁道也。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心不正,則射不中;氣不和,則射不中;形不端,則射不中。故通過射箭,可以考察一個人的心、氣、舉止。王陽明有篇小文章叫「觀德亭記」(附後),可以作為解說。
體育比賽也是如此。體育的本質,是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毛主席和周總理提出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正是體育精神的實質。
而今,由於有名利在其中,體育也就變成了「比賽第一」,為了取得名次、取得獎金,互相競爭,拼搶,跟戰爭似的,甚至使用陰招傷人,使原本的體育精神喪失殆盡。
這張圖是2017年在西班牙舉行的自行車賽中,車手埃斯特萬在距離終點只有300米時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車跑向終點。令在場觀眾驚訝的事情發生了:他身後的競爭對手納瓦羅拒絕超越,慢慢地跟在爆胎的埃斯特萬身後!後來,取得冠軍的埃斯特萬想把獎牌送給納瓦羅,但遭到了納瓦羅的婉拒,理由是:自己不想在快到終點時超越一個爆胎的對手取勝,這樣是不道德的。人生的路上,有時候比的不是冠亞軍,而是胸懷與境界!
這才是原本的體育精神,是「君子之爭」。
四、君子為何無所爭?學者必須清楚其中緣由,這是學習的重點。
無爭,是君子外在的行為表現,比如「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等等,君子對人對事總是禮讓的。根本原因在於君子無私,他只有一顆公心。正如孔子所說「志於道」,「無意,勿必,勿固,勿我」,「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等等。無私、無我之人,有何可爭?
這正是學者要學習的根本之處,修煉、修養也正是要修這些東西。
那麼,君子到底有沒有可爭的東西呢?有!
學透之後就會知道,君子也有所爭。他們爭德行,爭道義,爭禮讓,他們「當仁不讓」,「義不容辭」,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們是要爭的,所謂「上殿相爭如虎,下殿不失和氣」,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胸懷。
不明理者,皆以為他們是在爭。而恰恰正是在這樣的「爭」上,見出個君子來。這樣的「爭」,實際還是「無爭」。「其爭也君子」,正是此意。君子之爭者,禮義也,仁義也;小人之爭者,血氣也,名利也。
所以要分清爭的目的,若是為我、為己之爭,那就是「爭」;若是為國、為民而爭,那就是「無爭」。
現代人的現代病如此之多之雜,人們如此虛偽浮躁,誰說其原因不是「爭」來的?
五、他山之石
李顒《反身錄》:世間多事,多起於爭。文人爭名,細人(瑣碎之人,小人)爭利,勇夫全功,藝人爭能,強者爭勝。無往不爭,則無往非病。君子學不近(追求)名,居不謀利,謙以自牧(養),恬退不伐(自誇),夫何所爭?
呂留良《四書講義》:君子無爭,不是故尚高雅,原以天下本無可爭耳。
陸隴其《松陽講義》:今日講這章書,須要自省胸中有一毫勢利否,有一毫矜傲否?這一毫不要看小了他,這便是敗壞世道之根,這便是君子小人之分(區別),須猛力拔去,斬盡根株。世間有一等人,惟知隱默自守,不與人爭,而是非可否亦置不論。此朱子所謂謹厚之士,非君子也;有一等人,惟知閹然媚世,將是非可否故意含糊,自謂無爭。此夫子所謂鄉愿,非君子也;又有一等人,激為高論,託於萬物一體,謂在己在人,初無有異,無所容爭。此是老莊之論,亦非君子也。是皆不可不辨。
《傳》曰:作法於涼(正,直),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若之何?」君子於此可以觀世變矣,而世故以為文明先進也。鳴呼!豈其然哉!豈其然哉!
六、閱讀材料:《觀德亭記》(王陽明)
君子之於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後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於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於其心,故君子之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於其心者其動妄,蕩於其心者其視浮,歉於其心者其氣餒,忽於其心者其貌惰,傲於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
君子之學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張揚)、負而不馳(鬆懈),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於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作《觀德亭記》。
(待續)